稼轩词 9787514919097

稼轩词 97875149190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辛弃疾 著
图书标签:
  • 稼轩词
  • 辛弃疾
  • 宋词
  • 词学
  • 文学
  • 古典诗歌
  • 中华文化
  • 诗词鉴赏
  • 名家名作
  • 经典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9097
商品编码:297950416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稼轩词 作者 辛弃疾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 9787514919097 出版日期 2018-02-01
字数 页码 35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宋辛弃疾撰。其次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燮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马端临《经籍考》载《稼轩词》四卷,此本届毛晋所刻,亦为四卷,而其总目又注原本十二卷。其集旧多讹异,今并群为勘正,其必不可通而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从阙疑之羲焉。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词海拾贝,轩宇风流——辛弃疾词作赏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以其婉转的音韵、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而在众多词人中,辛弃疾无疑是一位绕不开的巨匠。他的词,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又似一股股激荡人心的洪流,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壮志豪情、以及身处乱世的复杂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辛弃疾的词作,而是旨在深入浅出地剖析其创作精髓,带领读者走进这位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词句中蕴含的深沉家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时代洪流中的呐喊与悲歌 南宋时期,偏安一隅,饱受金人侵扰,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辛弃疾的创作。他的词,不再是拘泥于闺阁风月、描摹小桥流水的雅致,而是充满了金戈铁马的雄浑、忧国忧民的愤慨、以及渴望恢复故土的强烈呼声。 例如,在那首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开篇便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征人枕戈待旦、军旅生活紧张激昂的画面。醉中依然心系沙场,梦中仍在号角连营,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通过“八百里”、“五十弦”等具体而富有张力的意象,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更是将战争的迅捷与紧张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踏碎黄沙,弓弦崩断的巨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的豪情壮志!然而,“可怜白发生!”却又将现实的无奈与悲凉喷薄而出,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引发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慨。“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开头便将视线拉回到三国时代,孙权在此地叱咤风云,但如今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令人唏嘘。词人进而感叹:“遥岑远目,献愁眉,创业艰辛百战余。” 遥望远山,仿佛看到了创业时的艰难与血泪。尤其“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辛弃疾借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暗喻了自己不愿苟且偷生、甘于现状的心境,以及对朝廷割地求和政策的强烈不满。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屡见不鲜,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抒情达意,情感的万千变化 辛弃疾的词,不仅仅是政治抒情的载体,更是一个情感的万花筒。他将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化作笔下的点点滴滴,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情感层次。 有时,他抒发的是对友人诚挚的思念与关怀。比如《青玉案·元夕》,表面上写的是元宵佳节赏灯的情景,实则在热闹非凡的场面中,暗藏着词人对心仪之人无处寻觅的怅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被誉为千古绝唱,它不仅仅写出了偶然相遇的惊喜,更传递了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对真挚情感的执着追求,以及洗尽铅华后的豁然开朗。 有时,他又化身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在晚年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写尽了人生的辛酸与无奈。曾经的“愁”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却是“识尽愁滋味”。然而,面对愁绪,却又“欲说还休”,那种欲言又止的压抑,更加烘托出内心的苦闷。最后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与前面情绪不符,实则是词人内心深处一种超然的豁达,一种对命运的无奈接受,以及在苦难中寻找一丝慰藉的智慧。 艺术上的革新与突破 辛弃疾之所以能成为词坛巨擘,还在于他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和突破。他打破了词作为“小令”的传统观念,创作了许多篇幅宏大、气势磅礴的长调词,其容量和表现力大大增强。 他善于运用豪放雄健的笔法,将诗歌的意境和力度融入词中。他不仅善于描摹壮阔的战争场面,更能将军事术语、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融入词句之中,使得他的词作既有军事家的雄浑,又不失文人的雅致。例如,“大儿锄豆溪菜,中儿抱犬孙,西村渡口,南村群童,疑邻窃饼。” 这种生活化的场景描绘,也能被他写出趣味和生机。 同时,辛弃疾也注重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他巧妙地运用叠字、对偶、用典等手法,使得他的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他甚至在词中大量加入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生命力。 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 纵观辛弃疾的词作,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的才情,更是一位民族英雄的铮铮傲骨和深沉担当。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他的词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唤醒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热情的呐喊。 即使在遭受政治排挤、壮志难酬的境遇下,辛弃疾也从未放弃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他的词,是对屈辱现实的抗争,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是对未来光明的期盼。这种精神,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词的字里行间,品味辛弃疾的豪情壮志,感受他的悲愤忧愁,理解他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这些经典词作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这位伟大词人的艺术成就,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感悟人生真谛,认识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一同走进辛弃疾的词海,拾取那些闪耀着智慧与情感光辉的珍宝,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轩宇风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部文集的意境之中,那种感觉就像是误入了一片深秋的竹林,周围寂静无声,唯有风过竹梢,发出清脆而又悠远的声响,直抵心底。作者的叙事笔法极为高妙,他似乎并不急于铺陈宏大的场景或激烈的冲突,而是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极富生命力的细微情感波动。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看”到那雨后初霁的薄雾,感受到那种混合着泥土和草木的清冽气息,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该含蓄时,如同山间的溪流潺潺,暗涌流淌;该喷薄时,又如江河决堤,气势磅礴,但即便是最激烈的情绪,也被一种高贵的克制所笼罩,绝不流于俗套或无病呻吟。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体现出创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读罢掩卷,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份余韵久久不散,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

评分

这本诗集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的沉淀感的纸张,摸上去温润而有质地,装订也十分考究,完全不是市面上那种粗制滥造的批量印刷品能比拟的。初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下的功夫,字体选择古朴而不失清晰度,排版疏朗有致,读起来既有墨香缭绕的古韵,又不至于因为过于密集而感到阅读疲劳。整体呈现出一种典雅、内敛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心生敬意,觉得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特别是那些留白的处理,简直是点睛之笔,给读者留出了想象和沉思的空间,仿佛作者的墨迹本身就带着呼吸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让人愿意花上更多的时间,沐浴在这份宁静与庄重之中,慢慢开启一场与古人心灵的对话。我尤其欣赏那种微微泛黄的纸边,虽然是新书,却仿佛被时光温柔地拂拭过,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触摸这本书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穿越时空的精魂。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精神冲击是持久且温和的,它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词藻来强迫读者产生共鸣,而是通过精准而克制的白描,在读者心中搭建起了一方精神的栖居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涤荡了一番,那些日常的琐碎和烦恼似乎都随着书页的合拢而暂时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宁静的自我审视。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对美、对真、对永恒事物的渴望,同时又以一种近乎慈悲的口吻告诉你,追求这些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价值。这种“洗礼”的感觉,是很多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学作品所无法给予的。它不追求轰动效应,只求在读者的灵魂深处,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让它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生根发芽,影响你对世界的整体看法。这本作品,我愿意推荐给所有在喧嚣中寻找内心平静的灵魂。

评分

说实话,我并非是一个对文学作品要求“完美”的人,但这本书在构建其内在逻辑和情感层次上,展现出一种近乎严苛的自律性。全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妙的迷宫,每一个章节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相互呼应,为后续情节或情感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而且这些伏笔埋得极其自然,绝不生硬刻意。你读到中段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开头那个看似不经意的场景,其实是整个情感基调的奠基石。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技巧,体现出作者非凡的掌控力,让人忍不住想倒回去细细推敲那些早先被忽略的细节,享受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乐趣。对于那些热衷于深度分析和文本挖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它鼓励你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信息流。这种“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平淡的意象,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和现代的哲思。比如对“月”的描绘,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寄托相思,而是与个体在广袤宇宙中的孤独感、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对话。文字之间跳跃的灵感,仿佛是不同时空思想的碰撞,这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典故或古典意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尊重源头,又敢于突破藩篱的勇气,使得即便是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新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其魅力所吸引,同时又不会让老读者觉得索然无味。这种平衡的艺术,无疑是极为高难度的,它要求创作者既有扎实的“根基”,又有自由飞翔的“翅膀”。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像是对着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每一次的重读都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让人对“经典”有了更立体和鲜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