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学的传承与创新 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60贺学术文集 | ||
| 作者 | 中人民大学务院 | ||
| 定价 | 238.00元 | ||
| ISBN号 | 9787532566167 |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重量:1.203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2012年中人民大学学院为庆祝冯其庸先生大寿,召开了“学前沿问题暨庆祝冯其庸先生执教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学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贺学术文集)(精)》由中人民大学学院主编,为本次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结集,全书围绕冯其庸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与贡献,共分“红学研究新视野”、“近现代学的回顾与学学科建设”、“历代集部辑论与文学建构”、“西域敦煌出土文献研究”四大部分。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文集所呈现出的“创新”维度,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许多早期的研究,即使在今天的标准下审视,依然闪耀着超越时代的思想火花。这表明,真正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积累之上的理性突破。冯先生的创新路径,并非盲目追逐时髦概念,而是深耕细作,在扎实的文本分析和史料挖掘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的新视角和新解释。这种“守正出奇”的治学风格,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如何既能与古人对话,又能与今人争鸣。这种平衡的艺术,是极其高深的,也正体现了大家风范。
评分阅读这套文集,最让人震撼的并非某一两篇惊天动地的宏论,而是其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代的学术关怀和方法论上的坚韧不拔。冯先生的文字,初看似乎遵循着传统的学术规范,但细细品味,便能从中咂摸出那种探求真理时独有的锐气与不妥协。他似乎总能在看似成熟的领域里,敏锐地捕捉到被主流忽略的细微之处,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起自己独到的理论大厦。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洞察力,才是真正令人钦佩的。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一位学者在漫长岁月中,如何抵御各种学术潮流的喧嚣,始终坚守在自己认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田野上,那种定力和执着,是当下许多浮躁的研究者所亟需学习的宝贵品质。
评分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部文集,它更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学术园林,而不是一堆堆砌起来的砖瓦。园中既有经过精心培育的标志性景观点(那些公认的经典篇目),也有许多不经意间发现的幽深小径和别致花木(那些可能因时代局限而被暂时忽视,但内含深邃思考的论述)。漫步其中,需要的不只是快进式的浏览,更需要放慢脚步,细心揣摩每一处布局的匠心。对于渴望提升自身学术素养的读者而言,它提供的不是即时的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和探路的指引,引导我们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地图。这部文集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并肩漫步的沉思之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相关学科发展的学习者,我深知“传承”二字的分量。这部文集犹如一个完备的知识谱系图,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经典理论到前沿探索的清晰脉络。它不仅仅是冯先生个人的学术足迹,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整个学科领域在近几十年间经历的阵痛、转型与飞跃。通过不同阶段的文章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背景、研究范式如何影响甚至重塑了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这部文集具有了极强的文献价值和教学参考价值。它提供的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系统的、具有时间厚度的知识体系构建逻辑。
评分这部文集的厚重感,从书脊的装帧设计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沉淀了数十年学术生涯的质感,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的纹理。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字体选择大气而不失细腻,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即便面对冯其庸先生如此浩瀚的学术成果,阅读起来也绝不显得拥挤晦涩。这不仅仅是一本展示成就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对学者本人的至高敬意。对于长期浸淫于学术研究的同仁来说,光是翻阅这份排版和装帧,就已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抚慰。它传递出一种信号:真正的学术积累,值得用最严肃和最精美的形式去承载和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