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黎文僖公集 | 作者 | 黎淳,段心惠,段虹 校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53807744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33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 作者简介 | |
| 黎淳(1423-1492),字太朴,号朴庵,又称为“朴庵先生”。湖广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人。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参加湖广乡试中式。次年,即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二月赴京师会试中选,三月殿试,被英宗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458-1461年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1465年明宪宗简任其为经筵讲官。1466年升左春坊左谕德。1467年参与撰修的《睿皇帝(英宗朱祁镇)实录》封笔,升左庶子。1474年主考顺天府乡试。1477年参与修撰《续(资治通鉴)纲目》,升少詹事兼侍读。1478年为皇太子的学日侍讲读,殿试充读卷官,同年擢吏部右侍郎。1486年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1487年升左侍郎加正二品禄。1488年擢南京工部尚书,不久改礼部尚书。1491年因病辞官回乡,孝宗“优诏许之,仍赐诰追赠其先”。1492年孝宗念师恩,进黎淳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同年四月十八日病逝,孝宗赐谥“文僖”;次年葬于华容县城东黄湖山南麓。 |
| 目录 | |
| 《黎文僖公集》序n 《黎文僖公集》序n n 卷一 五言绝句n 《恩荣图》,为叶进士题n 挽陈鸿渐郎中祖n 咏雪梅n 咏月梅n n 卷二 五言律诗n 黄学士廷臣奉使安南,即其地,赋《沧溟水》《铜柱山》n 《明都日》三诗送之n 王牧之月梅n 《爱莲》,为戴正悼其父冕n 寄同窗友n 访童庶子村庄n 题兰竹,送应顼赴南京都府都事n 三伏苦雨,酬吴孟章韵四首n 宿昌平瑞光寺n 题山水小画二首n n 卷三 七言绝句n 题画山水四首n n 卷四 七言律诗n 早朝四首,酬邹同年n 送胡祭酒考绩之南京n 送张尚书致仕归南郡n 题松月书楼诗卷n 袁衷主事竹庭n 挽胡参政n 《梅月》,为林彦洪其家业医n 挽江编修父兼送东之焚黄n 题四友斋n 送朱唯正父n 送同年徐绮归省n 送石首袁廷佐太学归省n 送僧惠铣住持杭州永福寺n 温良中书母寿八十,用柯少卿韵二首n 庆李木母七十n 洗马图n 送潘荣给事使琉球n 训导陈孜母寿六十n 史官刘绍和,安成人。屡为予言其乡元阳观之胜,作诗志之n 为龙溪王彝赋《霞城书屋》《京国观光》二首n 万棋郎中母寿七十四n 题王牧之画梅n 送周孔贤别驾吴兴n 陈彦益,陆孟昭外兄也。孟昭为予屡谭姑苏之胜,因彦益归,书以送之n 画梅n ……n n 卷五 七言律诗二n 卷六 五言排律n 卷七 五言古诗n 卷八 七言古风n 卷九 记n 卷十 序n 卷十一 序二n 卷十二 墓志铭n 卷十三 赋n 卷十四 赞n 卷十五 书n 卷十六 墓表n 卷十七 祭文n n 后序n 跋文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黎文僖公集》序n 《黎文僖公集》序n n 卷一 五言绝句n 《恩荣图》,为叶进士题n 挽陈鸿渐郎中祖n 咏雪梅n 咏月梅n n 卷二 五言律诗n 黄学士廷臣奉使安南,即其地,赋《沧溟水》《铜柱山》n 《明都日》三诗送之n 王牧之月梅n 《爱莲》,为戴正悼其父冕n 寄同窗友n 访童庶子村庄n 题兰竹,送应顼赴南京都府都事n 三伏苦雨,酬吴孟章韵四首n 宿昌平瑞光寺n 题山水小画二首n n 卷三 七言绝句n 题画山水四首n n 卷四 七言律诗n 早朝四首,酬邹同年n 送胡祭酒考绩之南京n 送张尚书致仕归南郡n 题松月书楼诗卷n 袁衷主事竹庭n 挽胡参政n 《梅月》,为林彦洪其家业医n 挽江编修父兼送东之焚黄n 题四友斋n 送朱唯正父n 送同年徐绮归省n 送石首袁廷佐太学归省n 送僧惠铣住持杭州永福寺n 温良中书母寿八十,用柯少卿韵二首n 庆李木母七十n 洗马图n 送潘荣给事使琉球n 训导陈孜母寿六十n 史官刘绍和,安成人。屡为予言其乡元阳观之胜,作诗志之n 为龙溪王彝赋《霞城书屋》《京国观光》二首n 万棋郎中母寿七十四n 题王牧之画梅n 送周孔贤别驾吴兴n 陈彦益,陆孟昭外兄也。孟昭为予屡谭姑苏之胜,因彦益归,书以送之n 画梅n ……n n 卷五 七言律诗二n 卷六 五言排律n 卷七 五言古诗n 卷八 七言古风n 卷九 记n 卷十 序n 卷十一 序二n 卷十二 墓志铭n 卷十三 赋n 卷十四 赞n 卷十五 书n 卷十六 墓表n 卷十七 祭文n n 后序n 跋文 |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他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埋下伏笔,让整个故事的脉络在不经意间逐渐清晰起来。有时候,你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转折而拍案叫绝,感叹于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那种精确描摹出复杂情感波动的笔触,让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一些对话场景的描写,充满了张力和智慧,寥寥数语便将人物的性格和彼此间微妙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试着去预测后续的发展,但往往都被作者巧妙地绕了过去,这种与作者在文字迷宫中斗智斗勇的感觉,是阅读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所在。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推动情节的关键线索。
评分从哲学层面上来说,这本书对我个人的世界观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记录一段历史,更像是在探讨关于“时间”、“命运”与“个体选择”之间的永恒命题。在主人公面临重大抉择的那些段落,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那些相似的困境。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角色的挣扎与最终的释然,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接纳人生的不完美和局限性。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娱乐消遣的范畴,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更高层次的意义。合上书本后,那种沉思的状态并不会立刻消失,反而会持续一段时间,让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带着一种更深一层的审视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很舒服,墨色的印刷清晰又不失古朴的味道,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种留白处理,既突出了主体内容,又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感觉,仿佛能透过封面窥见书中所蕴含的智慧。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它不同于一般畅销书的精致和用心。虽然内容本身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但光是这份实体书的质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去触碰和阅读。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极佳的感官享受。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和呈现方式,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在演奏复杂的交响乐。时而磅礴大气,如江河奔涌,文字的力量感扑面而来,让人热血沸腾;时而又变得极其细腻婉约,仿佛春日拂面的微风,轻柔地描绘着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那种哀而不伤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头一颤。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典故和运用修辞方面,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会因为过度堆砌辞藻而显得晦涩难懂。这种既保持了古典的韵味,又确保了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平衡感,实属不易。每读到一段文采斐然的文字,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妙处,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意象,编织成一张严密而又充满美感的文字之网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的层次感处理得极为精妙。开篇的铺陈看似平淡,实则步步为营,将世界观和主要人物关系不动声色地嵌入其中,为后续的冲突积蓄能量。等到中段,情节的张力开始层层叠加,信息量也同步增大,但作者高超的叙事节奏控制,使得信息洪流既饱满又不至于令人窒息。高潮部分的爆发力十足,所有的线索都在那个点上交汇、碰撞,酣畅淋漓。最难得的是收尾的处理,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将所有问题都解决得一干二净,而是留下了恰到好处的“余韵”,那种未竟全功却又充满希望的尾声,比圆满的结局更耐人寻味。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完美闭环的设计,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创作自律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