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俄羅斯院士迴憶航空半世紀 | 作者 | (俄羅斯)費多索夫 |
| 定價 | 78.00元 | 齣版社 | 中航齣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 ISBN | 9787516512104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內容簡介: |
| 作者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 章 50年代…………………………………………………………………(1) 在第2研究所邁齣的步…………………………………………………(14) 美國“響尾蛇”式導彈的仿製經驗 機動空戰導彈………………………(30) 批空空導彈的設計師們…………………………………………………(38) 60年代研究所的科學研究方嚮………………………………………………(53) 米格-25 飛機係統的研製…………………………………………………(65) 任命我為院長 我國的防空學說 圖-22M飛機…………………………(78) 蘇-24飛機和米格-23飛機的研製和試驗調試……………………………(90) 激光製導空麵導彈武器的研製和試驗………………………………………(113) 遠程戰略航空係統及其武器———戰略巡航導彈研製工作的開始…………(134) 米格-31的研製………………………………………………………………(146) 我如何成為真正的科學院院士………………………………………………(158) 米格-29和蘇-27飛機的研製………………………………………………(173) 我們對裏根“星球大戰”計劃的反應………………………………………(196) 垂直起降飛機的研製…………………………………………………………(205) 變革與危機……………………………………………………………………(211) 車臣戰爭………………………………………………………………………(245) 掌握信息技術…………………………………………………………………(250)第6章 新世紀的開始……………………………………………………………(259) 知識密集型技術 國傢技術基地……………………………………………(264) 第五代前綫殲擊機的研製…………………………………………………… |
| 編輯推薦 | |
| 編輯推薦: |
| 文摘 | |
| 序言 | |
讀完前幾章,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敘事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他並沒有采用那種煽情或者戲劇化的手法去渲染往昔的輝煌或睏境,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工程師式的精確和嚴謹,娓娓道來那些波瀾壯闊的篇章。這種剋製反而更具穿透力,讓讀者能夠更專注於事件本身及其背後的技術邏輯和決策過程。他筆下的人物群像,無論是高層領導還是基層技術人員,都立體得讓人難忘,沒有臉譜化的描述,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側麵和局限性,這使得整個曆史畫捲顯得格外真實可信。我特彆留意瞭他對細節描述的把握,例如某個關鍵會議的房間布局,或是某次實驗失敗後團隊成員的沉默,這些微小的切片,如同高分辨率的照片一樣,將那個特定時期的氛圍定格瞭下來。這不僅僅是個人迴憶,更是一部關於集體智慧如何被塑造、被考驗的生動案例研究,那種“在泥濘中追求星辰”的執著,透過文字清晰可見,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仿佛能透過封麵就觸摸到那個黃金時代的工業脈搏。內頁的紙張質地也非常考究,即便是反復翻閱,也絲毫沒有那種廉價感,這對於一本承載著厚重迴憶錄性質的著作來說,無疑是加分項。我尤其欣賞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的把握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麵對那些略顯專業的術語和人名時,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作者顯然對這本書的呈現形式傾注瞭不少心血,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文物,讓人在閱讀文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緻敬。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快餐讀物,它需要時間、需要沉靜的心境去品味那些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時代洪流與個人際遇的交織。這種對細節的堅持,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瞭期待,它預示著裏麵記錄的故事,絕非泛泛之談,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沉澱多年的珍貴口述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編年史那樣死闆,而是通過若乾條清晰的“技術綫”和“政治綫”進行交叉敘事,使得復雜的曆史脈絡得以清晰展現。比如,在講述某一代飛機研發突破時,作者會穿插迴憶同期國際形勢對項目進度的影響,以及內部設計團隊的摩擦與閤作,這種多維度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張力和閱讀的樂趣。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那些技術難點部分的處理也做得很得體,作者總能用生動的比喻或日常的例子進行闡釋,使得原本晦澀的空氣動力學原理或是材料科學的革新,變得可以觸摸、可以理解,而非僅僅是冰冷的公式。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宏大的國傢戰略與微觀的個人奮鬥,讓讀者在為國傢的進步感到自豪的同時,也能共情到那些站在時代前沿的開拓者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與孤獨感,閱讀體驗層次豐富,引人入勝。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它對“人”的關注。在很多宏大敘事中,技術人員往往被簡化為某種功能性的符號,但在這裏,你能清晰地看到這些院士們——那些被譽為民族脊梁的人——他們是如何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下,保持著對科學的純粹熱愛和對國傢命運的深切責任感。我讀到瞭他們對傢庭的愧疚,對理想的堅持,甚至是對同行間良性競爭的描述,這些都讓這些“高高在上”的傳奇人物瞬間變得有血有肉。特彆是書中描繪的那些關鍵時刻,比如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如何依靠智慧和毅力“土法上馬”攻剋難關的片段,讀來令人熱血沸騰。這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訪談錄,它不僅記錄瞭半個世紀的航空史,更記錄瞭一種知識分子的擔當和一種職業精神的傳承,是激勵後輩的寶貴精神財富。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厚重而珍貴”。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航空工業從無到有的發展軌跡,更是一部關於民族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史詩。作者的文字中沒有矯飾的浮誇,隻有時間沉澱下來的真實和智慧的結晶。它讓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項尖端科技的突破,背後都凝結著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次推倒重來的勇氣,以及對國傢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作為一本迴憶錄的範疇,它無疑是研究特定時期國傢戰略布局和人纔培養機製的重要一手資料。對於任何對工程、曆史或者國傢發展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它會激發你對“如何把事情做成”的深刻思考,並對那個時代埋頭苦乾的人們産生由衷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