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俄罗斯院士回忆航空半世纪 | 作者 | (俄罗斯)费多索夫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516512104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 章 50年代…………………………………………………………………(1) 在第2研究所迈出的步…………………………………………………(14) 美国“响尾蛇”式导弹的仿制经验 机动空战导弹………………………(30) 批空空导弹的设计师们…………………………………………………(38) 60年代研究所的科学研究方向………………………………………………(53) 米格-25 飞机系统的研制…………………………………………………(65) 任命我为院长 我国的防空学说 图-22M飞机…………………………(78) 苏-24飞机和米格-23飞机的研制和试验调试……………………………(90) 激光制导空面导弹武器的研制和试验………………………………………(113) 远程战略航空系统及其武器———战略巡航导弹研制工作的开始…………(134) 米格-31的研制………………………………………………………………(146) 我如何成为真正的科学院院士………………………………………………(158) 米格-29和苏-27飞机的研制………………………………………………(173) 我们对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反应………………………………………(196) 垂直起降飞机的研制…………………………………………………………(205) 变革与危机……………………………………………………………………(211) 车臣战争………………………………………………………………………(245) 掌握信息技术…………………………………………………………………(250)第6章 新世纪的开始……………………………………………………………(259) 知识密集型技术 国家技术基地……………………………………………(264) 第五代前线歼击机的研制…………………………………………………… |
| 编辑推荐 | |
| 编辑推荐: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前几章,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他并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者戏剧化的手法去渲染往昔的辉煌或困境,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工程师式的精确和严谨,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篇章。这种克制反而更具穿透力,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和决策过程。他笔下的人物群像,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技术人员,都立体得让人难忘,没有脸谱化的描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侧面和局限性,这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我特别留意了他对细节描述的把握,例如某个关键会议的房间布局,或是某次实验失败后团队成员的沉默,这些微小的切片,如同高分辨率的照片一样,将那个特定时期的氛围定格了下来。这不仅仅是个人回忆,更是一部关于集体智慧如何被塑造、被考验的生动案例研究,那种“在泥泞中追求星辰”的执着,透过文字清晰可见,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关注。在很多宏大叙事中,技术人员往往被简化为某种功能性的符号,但在这里,你能清晰地看到这些院士们——那些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人——他们是如何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保持着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责任感。我读到了他们对家庭的愧疚,对理想的坚持,甚至是对同行间良性竞争的描述,这些都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传奇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特别是书中描绘的那些关键时刻,比如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智慧和毅力“土法上马”攻克难关的片段,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这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访谈录,它不仅记录了半个世纪的航空史,更记录了一种知识分子的担当和一种职业精神的传承,是激励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编年史那样死板,而是通过若干条清晰的“技术线”和“政治线”进行交叉叙事,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得以清晰展现。比如,在讲述某一代飞机研发突破时,作者会穿插回忆同期国际形势对项目进度的影响,以及内部设计团队的摩擦与合作,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阅读的乐趣。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那些技术难点部分的处理也做得很得体,作者总能用生动的比喻或日常的例子进行阐释,使得原本晦涩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或是材料科学的革新,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个人奋斗,让读者在为国家的进步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能共情到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的开拓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孤独感,阅读体验层次丰富,引人入胜。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厚重而珍贵”。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轨迹,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史诗。作者的文字中没有矫饰的浮夸,只有时间沉淀下来的真实和智慧的结晶。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项尖端科技的突破,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勇气,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回忆录的范畴,它无疑是研究特定时期国家战略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手资料。对于任何对工程、历史或者国家发展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它会激发你对“如何把事情做成”的深刻思考,并对那个时代埋头苦干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仿佛能透过封面就触摸到那个黄金时代的工业脉搏。内页的纸张质地也非常考究,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那种廉价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厚重回忆录性质的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尤其欣赏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那些略显专业的术语和人名时,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作者显然对这本书的呈现形式倾注了不少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致敬。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快餐读物,它需要时间、需要沉静的心境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时代洪流与个人际遇的交织。这种对细节的坚持,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它预示着里面记录的故事,绝非泛泛之谈,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沉淀多年的珍贵口述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