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變流技術的實現
定價:25.00元
作者:孫慧峰,熊旭平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03023578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本書編寫人員在藉鑒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結閤我國高職教育的特點編寫瞭本書。其主要特點是在內容的選取與結構安排上本著“源於企業,又服務於企業”的原則,貼近崗位選取教學載體,設計課程內容,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體現瞭工作過程的完整性,突顯高職教育特色。所列舉的實例盡量與實際相結閤,文字錶達力求簡單易懂,在保證基本理論的前提下,簡化甚至捨去瞭繁瑣的理論推導和復雜的數據計算,突齣實用性,側重於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綜閤能力的培養。本書共分9章,內容包括:常用電力電子器件的結構原理與驅動,由此組成的變流電路及其測調,以及變頻器應用技術。可供高職高專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電氣工程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師生使用。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常用電力電子器件的結構原理與驅動,由此組成的變流電路及其測調,以及變頻器應用技術。本書的編寫本著“源於現場,又服務於現場”的原則,依據職業崗位、參照職業資格標準,確定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選取教學載體,設計課程內容。
本書可供高職高專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電氣工程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師生使用。
目錄
緒論
章 可控整流技術的實現
任務1 晶閘管的功能測試
任務2 晶閘管的觸發電路調試
任務3 單相半波(Half-Wave)可控整流的實現
任務4 單相橋式可控整流的實現
任務5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的實現
任務6 三相橋式可控整流的實現
本章小結
第2章 有源逆變技術的實現
任務1 有源逆變及其基本逆變電路
任務2 有源逆變電路的應用
本章小結
第3章 全控型電力電子器件的檢測與驅動
任務1 全控型器件的認識與檢測
任務2 電力電子器件的保護及緩衝措施
本章小結
第4章 直流斬波技術的實現
任務1 降壓式直流斬波電路
任務2 升壓式直流斬波電路
任務3 升降壓式直流斬波電路
本章小結
第5章 交流調壓技術的實現
任務1 單相交流調壓電路
任務2 三相交流調壓電路
任務3 交流開關及其應用電路
本章小結
第6章 變頻技術的實現
任務1 無源逆變技術的實現
任務2 變頻器的組成及運行
任務3 脈寬調製技術的應用
本章小結
第7章 變頻器的操作運行與功能預置
任務1 變頻器的認識與操作
任務2 麵闆運行模式下的電動機啓停及正、反轉控製
任務3 外部端子運行模式下電動機的啓停和反轉
任務4 外接給定信號控製的變頻調速
任務5 變頻器的功能及預置
任務6 變頻器的PID控製
任務7 PLC與變頻器的配閤使用
本章小結
第8章 變頻器的典型應用
本章小結
第9章 變頻器的保養、維護與故障對策
任務1 變頻器的維護與保養
任務2 變頻器的維修與檢查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在語言運用上展現齣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魅力。它的文字並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以一種精準而富有韻律感的方式,將復雜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娓娓道來。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場景時,尤其擅長運用通感的手法,使讀者不僅能“看”到畫麵,還能“聽”到聲音,“聞”到氣味,仿佛親身置於故事發生的那個時空。其中關於“時間”與“記憶”的探討,更是達到瞭相當高的思想深度。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對話和內心獨白,引導讀者去反思我們自身存在的本質。這種開放式的處理方式,使得讀完之後,思緒久久不能平靜,需要花時間去消化和沉澱。對於那些喜歡在閱讀中尋求智力挑戰和精神共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
評分這本書最讓人稱奇的是其非綫性的結構安排。它並非按照嚴格的“過去-現在-未來”進行敘述,而是采用瞭碎片化的記憶閃迴和多重視角切換的方式。起初,這可能會讓人感到睏惑,需要不斷在不同的時間綫和人物之間進行切換和整理。然而,正是這種“拼圖式”的敘事,最終在結尾處匯集成一幅完整而震撼的圖景。作者通過這種手法,巧妙地暗示瞭信息的不完整性和個體認知的局限性,完美契閤瞭故事關於真相與錶象的主題。每次閱讀到關鍵轉摺點時,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閱讀體驗中極高的享受。對於熱衷於解謎和深度分析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極其豐富的綫索和解讀空間。
評分這部作品的想象力實在令人驚嘆,作者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世界觀。它不僅僅是關於探索未知星係的科幻故事,更深入地挖掘瞭人類在麵對巨大變革時的心理掙紮與道德睏境。敘事節奏掌控得爐火純青,時而如疾風驟雨,將讀者捲入緊張的衝突之中;時而又放緩筆調,讓讀者有機會沉浸於角色內心的細膩情感波動。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控,無論是對不同星球生態的描繪,還是對未來高科技産品的設定,都顯得那樣真實可信,仿佛觸手可及。尤其是對其中一位主角為瞭維護族群的存續而做齣的痛苦抉擇,那份沉重感和復雜性,使得整個故事的層次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雖然篇幅不短,但閱讀過程中幾乎沒有感到一絲拖遝,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寶石,緊密鑲嵌在整體結構中,推動著情節嚮前發展,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開篇稍微有些晦澀,需要讀者付齣額外的耐心去適應作者構建的敘事框架。它沒有遵循傳統的小說開場白,而是直接將我們拋入瞭一個高度信息化的、充滿瞭專業術語的背景之中。但這並非是缺點,反而是一種挑戰。一旦跨過瞭最初的門檻,你會發現作者是多麼有遠見地在鋪墊後續所有的衝突和主題。書中對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剖析,極其犀利和深刻,完全擺脫瞭臉譜化的處理。那些所謂的“反派”,他們的動機和邏輯鏈條是如此清晰有力,以至於你甚至會産生一種復雜的同情,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必然性。這種對人性的多維度刻畫,遠超一般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部精妙的社會寓言,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整本書讀下來,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種無處不在的悲劇美學。它不是那種廉價的、為瞭煽情而設定的苦難,而是根植於角色命運和時代洪流之中的宿命感。作者似乎對“失去”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關注,無論是失落的文明、消逝的愛戀,還是無法挽迴的錯誤選擇,都處理得剋製而有力。尤其在描繪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的衝突時,筆觸尤為震撼。那些被工業文明侵蝕的原始景觀,在文字中煥發齣一種令人心痛的美麗。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哀傷完美融閤的技巧,讓這本書擁有瞭超越一般文學作品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那種從絕望中誕生的微弱希望,它像黑暗中的螢火蟲,雖然微弱,卻給予瞭故事最終的光亮和救贖的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