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9787504478917 任宪宝-RT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9787504478917 任宪宝-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宪宝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
  • 万年历
  • 中华文化
  • 传统节日
  • 风俗习惯
  • 历法
  • 任宪宝
  • 时间
  • 日历
  • 黄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78917
商品编码:2979715512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定价:35.00元

作者:任宪宝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044789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万年历是一种将公历、农历、干支历相互对应,编排在一起的历学工具书。查用万纂历,主要是使用年历中的干支纪时。千支纪时是中国独创的历史悠久的历法。它以天象为依据,符合物候特点,体现了五行旺衰。在诸多学科中,有着其它历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干支纪时,在中医、气功、周易数术、农作、历法等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每当需用千支纪时,而需用者手中没有万年历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只需记住十四字的歌诀,万年历一年中的干支纪时就可迅速算出。这种快速心算万年历的方法,叫“银盘子”,“银盘子”是民间术士创造的万年历速算法,历史悠久,以往采用师徒间口授方法传授,严禁外传。

目录


章 中华传统历法
一 历法的起源
二 阳历
三 阴历
四 天干地支
五 二十四节气

第二章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
一 正月初一贺新春
二 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 二月二龙抬头
四 禁烟扫墓寒食节
五 扫墓祭祖清明节
六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八 七月十五鬼节
九 八月十五中秋节
十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一 冬至莫忘吃饺子
十二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十三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十四 除夕守岁到天明

第三章 十二生肖与星座
一 十二生肖的产生
二 十二生肖年份对照表
三 生肖婚姻搭配宜忌
四 十二生肖与人生
五 生辰八字
六 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
七 二十八星宿与择吉避凶
八 星宿爱情录(生日对照)

第四章 中华传统民俗
一 民间吉祥象征
二 传统称谓
三 悠远的民间传说
四 姓氏家谱渊远
五 气象民谚
六 传统春联
七 传统对联

第五章 中华传统礼俗
一 结婚礼俗
二 祭祀礼俗
三 贺寿礼俗
四 丧葬礼俗
五 生育礼俗

第六章 中华民间诸神
一 玉皇大帝
二 王母娘娘
三 观音菩萨
四 福星
五 禄星
六 寿星
七 财神
八 门神
九 灶君
十 土地公
十一 八仙
十二 钟馗
十三 东岳大帝
十四 碧霞元君
十五 龙王

第七章 中华风水文化
一 如何选择吉祥居住地
二 如何让客厅更舒适
三 如何让门窗纳气旺宅
四 如何使卧室兴家固庭
五 如何布置书房和办公室
六 如何让厨房招财避秽
七 如何选择布置卫浴
八 餐厅布局,口纳福瑞
九 装修设计的宜忌
十 别墅、庭院的风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流年,岁时风华:一部穿越百年的中国民俗影像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年历,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民俗画卷,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探寻。它以中国传统节庆、习俗、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生活场景等为核心,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梳理与生动的生活细节描绘,勾勒出从1930年至2120年,百年间中国社会在岁时更迭、节令流转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风貌。这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一、 岁时节令的脉络: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本书细致梳理了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演化。您将看到,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一些古老的习俗如何被保留、被改造,甚至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春节期间的祭祖、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在不同年代有着怎样的侧重和变化?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农村的年俗与城市的年俗又呈现出哪些有趣的差异? 本书不仅关注那些广为人知的节日,还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承载着地方特色与家族传承的“小节”。这些节日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独特的庆祝方式和祭祀仪式。从北方寒地里的饺子宴,到江南水乡的龙舟竞渡,再到西南苗寨的芦笙舞,每一个节庆都是一曲动人的民俗交响乐。 更进一步,本书还将探讨随着时代发展,新的“节日”或“纪念日”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与传统节日相互融合或并存。这种对时间流逝中节令演变的深入观察,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韧性与活力。 二、 民间信仰与神话的传承:精神世界的千年回响 中国拥有深厚的民间信仰传统,这些信仰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节庆习俗紧密相连。本书将深入挖掘与各类节日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与之相伴的祭祀活动。例如,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对土地公的敬拜、对各路神仙的祈福,以及在特定节气时进行的祭祀仪式,都将以翔实的资料和引人入胜的笔触展现。 您将了解到,在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信仰的形态和功能是如何变化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通过信仰寄托希望,祈求平安与丰收?在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些古老的信仰又如何被重新解读和传承?本书将追溯这些精神寄托的源流,呈现它们在中国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灵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一些与节日相关的禁忌与习俗,这些往往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例如,一些节日的饮食禁忌,或是特定的时间段不宜进行的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三、 传统技艺与生活美学的印记:指尖上的百年匠心 民俗不仅仅是节庆与信仰,它更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世代相传的技艺之中。本书将生动描绘与不同节令、不同习俗相关的传统技艺,如年画的绘制、剪纸的创作、灯笼的制作、风筝的扎制、戏曲的表演、传统服饰的工艺等。 您将通过文字和可能的配图(内容简介非图文,故此处描述为描绘)了解到,这些精湛的技艺是如何在家庭和社区中传承的,它们又是如何与人们的生活美学紧密结合的。例如,春节期间的年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端午节的粽子,其包裹方式和馅料的选择,也蕴含着地域的特色和家庭的记忆。 本书还会关注中国传统生活的细节,如饮食文化、服饰变迁、居所演化、婚丧嫁娶等习俗。在百年间,这些生活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从传统的农耕生活到现代的都市生活,人们在衣食住行上又有哪些深刻的转变?这些转变如何影响了传统的民俗形态? 四、 人物故事与地域风情:鲜活的生命力 为了让民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本书将穿插描绘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是民俗的实践者、传承者,也是创造者。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您将更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或许是某位老奶奶在春节前夕认真地教导孙女如何包饺子,其中包含了她一生的经验与祝福;或许是某位民间艺人在灯会期间一丝不苟地制作花灯,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创意相结合;又或许是某个村落的村民们,在特定的节日里,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场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 本书还将细致描绘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地域的差异造就了民俗的丰富性。北方人民的粗犷豪放,南方人民的细腻婉约,少数民族的奔放热情,都将在书中得到生动体现。通过对不同地域民俗的对比和呈现,您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片土地上多元而统一的文化景观。 五、 展望未来:民俗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的视角并非仅仅局限于过去,而是延伸至2120年。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未来,中国的民俗文化将走向何方?本书将通过对当前趋势的分析和对可能性的设想,探讨未来民俗的传承与创新。 您将思考,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节日仪式是否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民俗又将如何保持其独特性?本书并非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引发读者对未来民俗文化发展的思考。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本书不仅是对过往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总结: 《光影流年,岁时风华:一部穿越百年的中国民俗影像志》是一部集历史梳理、文化解读、生活描绘、人物故事与未来展望于一体的百科式民俗读物。它以一种温情而细腻的方式,带领读者漫步在中国百年的民俗长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对过去的回溯中,思考文化的未来。它是一面折射时代变迁的镜子,也是一本浸润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书本上的大事件,更要关注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民俗恰恰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本书横跨了很长的时间维度,这让我看到了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承。我想象中,书中会详细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并且会详细描述在不同时期,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方式可能有哪些变化。也许在早期,人们的庆祝方式更加质朴和传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元素也会被融入进来。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那些可能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常见,但却承载着祖辈智慧和情感的习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复原”的功能,让我们能够一窥那些逐渐远去的过往,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气息,也从中学到一些关于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生活哲学。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参考工具,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为一个对历史变迁和社会风俗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的民俗活动进行梳理和呈现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列出日期和对应的节气,更会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配以详实的文字阐述,比如某个节日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其起源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甚至还会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差异化表现。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被现代社会逐渐淡忘的传统习俗的记录,比如各种祭祀活动、农耕节令的讲究,以及那些伴随人生重要阶段的仪式,如婚丧嫁娶的礼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些民俗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实践,从而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传承、被改良,甚至是被创新。阅读这样的书籍,对我而言,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也是对集体记忆的重温,仿佛能从中看到祖辈们的生活轨迹,感受到那份质朴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

评分

我选择阅读《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是希望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时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历法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这本书将近两百年的时间尺度打开,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民俗的变化。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民俗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的。我设想,它可能会围绕着二十四节气来展开,详细阐述在每一个节气,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习惯、乃至心理状态上的变化。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与时间相关的信仰和传说,比如那些关于岁末年初的禁忌,或是特定日子里的吉凶祸福的说法。这种解读方式,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让我能够更坚定地认识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购买《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一本涵盖近两百年历史的民俗年历会是怎样的。但真正翻阅之后,我被它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细腻度所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列举日期,它更像是为每一天、每一个节日都注入了灵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的描绘,比如在某个节气,人们通常会吃什么特定的食物,会有怎样的农事活动,甚至是家庭中的一些小规矩。这种细节的呈现,使得冰冷的日期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年代,亲身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对于书中如何处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差异也非常感兴趣。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自然千差万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兼顾到这种多样性,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更全面的中华民俗图景。同时,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民俗的由来,比如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又经历过怎样的演变。这种探究式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评分

这次偶然翻到一本名叫《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的书,实在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虽然我本身对历法研究并没有什么深入的学术背景,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节气、习俗,以及它们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方方面面都怀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些内容的新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期记录,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百科全书,通过对不同年份的梳理,将那些似乎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民俗风情一一呈现。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演化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期间的习俗,是仅仅罗列传统项目,还是会提及一些新近出现的庆祝方式?又比如,在描述一些传统节日时,是否会穿插一些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让读者在了解习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设想着,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会非常讲究,毕竟,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应该在视觉上也传递出一种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的美感。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那些宝贵的生活智慧和文化遗产,并将这份感悟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