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定价:35.00元
作者:任宪宝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044789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万年历是一种将公历、农历、干支历相互对应,编排在一起的历学工具书。查用万纂历,主要是使用年历中的干支纪时。千支纪时是中国独创的历史悠久的历法。它以天象为依据,符合物候特点,体现了五行旺衰。在诸多学科中,有着其它历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干支纪时,在中医、气功、周易数术、农作、历法等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每当需用千支纪时,而需用者手中没有万年历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只需记住十四字的歌诀,万年历一年中的干支纪时就可迅速算出。这种快速心算万年历的方法,叫“银盘子”,“银盘子”是民间术士创造的万年历速算法,历史悠久,以往采用师徒间口授方法传授,严禁外传。
目录
章 中华传统历法
一 历法的起源
二 阳历
三 阴历
四 天干地支
五 二十四节气
第二章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
一 正月初一贺新春
二 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 二月二龙抬头
四 禁烟扫墓寒食节
五 扫墓祭祖清明节
六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八 七月十五鬼节
九 八月十五中秋节
十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一 冬至莫忘吃饺子
十二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十三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十四 除夕守岁到天明
第三章 十二生肖与星座
一 十二生肖的产生
二 十二生肖年份对照表
三 生肖婚姻搭配宜忌
四 十二生肖与人生
五 生辰八字
六 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
七 二十八星宿与择吉避凶
八 星宿爱情录(生日对照)
第四章 中华传统民俗
一 民间吉祥象征
二 传统称谓
三 悠远的民间传说
四 姓氏家谱渊远
五 气象民谚
六 传统春联
七 传统对联
第五章 中华传统礼俗
一 结婚礼俗
二 祭祀礼俗
三 贺寿礼俗
四 丧葬礼俗
五 生育礼俗
第六章 中华民间诸神
一 玉皇大帝
二 王母娘娘
三 观音菩萨
四 福星
五 禄星
六 寿星
七 财神
八 门神
九 灶君
十 土地公
十一 八仙
十二 钟馗
十三 东岳大帝
十四 碧霞元君
十五 龙王
第七章 中华风水文化
一 如何选择吉祥居住地
二 如何让客厅更舒适
三 如何让门窗纳气旺宅
四 如何使卧室兴家固庭
五 如何布置书房和办公室
六 如何让厨房招财避秽
七 如何选择布置卫浴
八 餐厅布局,口纳福瑞
九 装修设计的宜忌
十 别墅、庭院的风水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最近读了《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书本上的大事件,更要关注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民俗恰恰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本书横跨了很长的时间维度,这让我看到了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承。我想象中,书中会详细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并且会详细描述在不同时期,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方式可能有哪些变化。也许在早期,人们的庆祝方式更加质朴和传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元素也会被融入进来。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那些可能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常见,但却承载着祖辈智慧和情感的习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复原”的功能,让我们能够一窥那些逐渐远去的过往,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气息,也从中学到一些关于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生活哲学。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参考工具,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为一个对历史变迁和社会风俗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的民俗活动进行梳理和呈现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列出日期和对应的节气,更会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配以详实的文字阐述,比如某个节日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其起源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甚至还会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差异化表现。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被现代社会逐渐淡忘的传统习俗的记录,比如各种祭祀活动、农耕节令的讲究,以及那些伴随人生重要阶段的仪式,如婚丧嫁娶的礼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些民俗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实践,从而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传承、被改良,甚至是被创新。阅读这样的书籍,对我而言,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也是对集体记忆的重温,仿佛能从中看到祖辈们的生活轨迹,感受到那份质朴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
评分我选择阅读《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是希望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时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历法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这本书将近两百年的时间尺度打开,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民俗的变化。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民俗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的。我设想,它可能会围绕着二十四节气来展开,详细阐述在每一个节气,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习惯、乃至心理状态上的变化。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与时间相关的信仰和传说,比如那些关于岁末年初的禁忌,或是特定日子里的吉凶祸福的说法。这种解读方式,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让我能够更坚定地认识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购买《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一本涵盖近两百年历史的民俗年历会是怎样的。但真正翻阅之后,我被它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细腻度所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列举日期,它更像是为每一天、每一个节日都注入了灵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的描绘,比如在某个节气,人们通常会吃什么特定的食物,会有怎样的农事活动,甚至是家庭中的一些小规矩。这种细节的呈现,使得冰冷的日期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年代,亲身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对于书中如何处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差异也非常感兴趣。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自然千差万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兼顾到这种多样性,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更全面的中华民俗图景。同时,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民俗的由来,比如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又经历过怎样的演变。这种探究式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名叫《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的书,实在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虽然我本身对历法研究并没有什么深入的学术背景,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节气、习俗,以及它们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方方面面都怀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些内容的新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期记录,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百科全书,通过对不同年份的梳理,将那些似乎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民俗风情一一呈现。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演化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期间的习俗,是仅仅罗列传统项目,还是会提及一些新近出现的庆祝方式?又比如,在描述一些传统节日时,是否会穿插一些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让读者在了解习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设想着,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会非常讲究,毕竟,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应该在视觉上也传递出一种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的美感。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那些宝贵的生活智慧和文化遗产,并将这份感悟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