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音画的交响:影像与音乐的表现性研究 | 作者 | 付龙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721793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265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音画的交响:影像与音乐的表现性研究》所探讨的核心,是对音乐与影像的表现问题的研究,既包括在影像制作过程中对音乐各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等的考虑,也包括在影像创作中对音乐的整体建构、音乐的特点和功能的设置以及整体的审美价值等问题。这是建立在电影蒙太奇语言、视觉符号造型及运动、音乐的综合审美等多领域交叉点上的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是对影像创作形态研究的有益补充,也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形式”的外延。 | 
| 作者简介 | |
| 付龙,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影视音乐美学方向,师从曾田力教授,2011年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音乐、音乐动画、声音设计及歌曲创作等,著有《影视声音创作与数字制作技术》《声音设计与制作一cG影像与动画》,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音乐与影像主题论文多篇,主要影视作品有:数字电影《决战黄桥》《茶王》,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声音创作室负责人,为学生作品进行声音设计、配乐创作。 | 
| 目录 | |
| 导论 章 音乐表现及传播形态的演变 节 记录载体对音乐表现及传播形态的影响 第二节 建立在心理需求基础上的视听关联 第二章 电影与音乐 节 默片时期音画撞击出的火花 第二节 电影音画体系的确立 第三节 电影音乐发展的三块基石 第三章 融入故事世界的音乐 节 音乐要素在影像中的表现 第二节 音乐在故事世界的功能 第四章 从银幕到观众 节 蒙太奇理论视域下的电影音画关系 第二节 贯穿影片的主题音乐 第三节 赋予象征的含义 第四节 识别与联想 第五节 “听到”与“听不到”的电影音乐 第五章 从动画音乐到音乐动画 节 “米老鼠式”配乐 第二节 从奥斯卡奖看动画音乐的发展 第三节 音乐动画 第六章 音乐动画的表现空间 节 音乐要素的视觉联觉 第二节 音乐动画的视觉联想 第三节 关于音画的若干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导论 章 音乐表现及传播形态的演变 节 记录载体对音乐表现及传播形态的影响 第二节 建立在心理需求基础上的视听关联 第二章 电影与音乐 节 默片时期音画撞击出的火花 第二节 电影音画体系的确立 第三节 电影音乐发展的三块基石 第三章 融入故事世界的音乐 节 音乐要素在影像中的表现 第二节 音乐在故事世界的功能 第四章 从银幕到观众 节 蒙太奇理论视域下的电影音画关系 第二节 贯穿影片的主题音乐 第三节 赋予象征的含义 第四节 识别与联想 第五节 “听到”与“听不到”的电影音乐 第五章 从动画音乐到音乐动画 节 “米老鼠式”配乐 第二节 从奥斯卡奖看动画音乐的发展 第三节 音乐动画 第六章 音乐动画的表现空间 节 音乐要素的视觉联觉 第二节 音乐动画的视觉联想 第三节 关于音画的若干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及时而又珍贵的知识补充。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将“音画”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艺术形式放在一起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画表现性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严谨态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于声音和影像的感知方式、表达习惯以及审美取向的对比分析,揭示出音画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种超越单一文化圈的比较研究,让我得以窥见音画交响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变奏”,也为我理解不同文明的艺术特质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共通情感与表达的百科全书,其广度和深度都令人惊叹。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功能性”这一部分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对不同电影流派、不同时代背景下,音乐如何巧妙地服务于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烘托情感氛围的各个维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经典场景的案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剥茧,揭示出背景音乐在此刻是如何从单纯的“背景”升华为“前景”,与画面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影体验。这不仅仅是对电影音乐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创作背后逻辑和艺术匠心的致敬。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我未来在欣赏电影时,对于音画结合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它让我意识到,原来电影的魅力,远不止于光影的组合,更在于那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声音”的魔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低调而又充满艺术感的色彩搭配,配合上书名“音画的交响”,仿佛已经预示着一场关于视听艺术的盛宴即将展开。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是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砖头,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内容充实的质感。翻开扉页,精美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瞬间将我带入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每一步都踩在精心铺就的艺术之路上。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每一个章节,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的设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影像与音乐的表现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梳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视听语言的跨界融合”和“情绪在音画叙事中的共振”等主题感到好奇,预感这将是一次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形式进行颠覆性解读的旅程。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是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尝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带领读者去感受声音如何在画面中律动,又或者画面如何为音乐赋予更深层的含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我心中关于艺术相互作用的种种疑问的钥匙,并且希望能从中获得全新的审美视角。
评分从书名《音画的交响》以及作者的专业背景来看,我预期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关于“音乐与影像互动”的系统性理论框架。然而,真正拿到书并快速浏览后,我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对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视觉音乐”和“听觉画面”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艺术概念与具体的作品相结合,例如,他如何分析一首纯音乐的结构,如何用听觉上的“画面感”来描述它的起伏跌宕,又或者如何解读一段默片时,听众的内心会“自动”地为其配上怎样的“背景音”。这种“移情”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在培养读者一种新的、更加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它鼓励我们去打破界限,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声音和影像之下的更深层次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立体的艺术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的交叉领域充满兴趣,而这本书的名字《音画的交响》恰好击中了我的“痒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庞大的视听艺术世界中进行一次系统而又引人入胜的探索。从最初的理论铺垫,到后续对具体艺术形式的深入剖析,整个逻辑脉络清晰可见,引人入胜。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论述“影像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中的启示”时,引入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部分内容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开始思考,那些静态的画面、流动的线条、色彩的搭配,究竟能为抽象的音乐创作带来怎样的灵感火花?是否意味着音乐作曲家也能从一帧帧画面中汲取节奏、旋律、甚至是结构上的养分?书中通过对一些当代艺术家和作品的解读,似乎在为我的这一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种逆向思维的探讨,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让我对“交响”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并非单向的流动,而是双向的、相互促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