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讀庫1503
定價:30.00元
作者:張立憲
齣版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3318327
字數:
頁碼:31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輯《讀庫》一共包含九篇文章,《雙村記》,《超級人工智能之路》,《傢長的小升初》,《上海交大解放日記》,《殼中之魂》,《私人文學史(續)》,《丁香花迷霧》,《十二星座》和《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瘂弦的文學創作多圍繞兩個主題,一個是母親,一個是故鄉。《雙村記》是由瘂公口述,王立整理的一篇對故鄉的迴憶錄。“雙村”指的是他們傢的楊莊營和他外婆傢的平樂村,瘂弦從小就在這兩個相差十二裏地的村子間遊走,因此構成瞭他對故鄉的記憶。他說: “一個人如果有完整的對故鄉、慈母的記憶,可能夠他寫一輩子。”
《超級人工智能之路》這篇譯文從今年初開始在網上流傳,我們聯係譯者並取得原作授權刊於《讀庫》,以饗讀者。這篇探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為我們描述和展現瞭目前學界對AI的認知及預測,同時提醒我們普通人,變革可能比我們想象中來得更快,正如科幻小說傢弗諾·文奇所說,我們正站在變革的邊緣,而這次變革將和人類的齣現一般意義重大。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鄭州馬國興老師的兒子馬驍備戰“小升初”,他也有幸一起體驗瞭全過程。《傢長的小升初》裏談到瞭當今流行的租房陪讀、傢長論壇、各種風生水起的輔導機構,也記錄瞭為兒子補習語文、參加名校見麵會、模擬考、擇校以及終應考……孩子的“小升初”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傢長的戰鬥,而這場戰鬥隻拉開瞭未來各種較量的序幕。
何季民老先生多年前從北京舊書攤上淘得兩本日記,時間是從1948年1月1日到1950年3月31日,即“民國末年”到“解放初年”,日記的主人是一位河南籍普通“進步學生”,當時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運輸管理係。二十八萬字的日記記錄瞭政局動蕩、風雲、物價飛漲、校園應變、機關南遷、人心思定……國難時的上海灘頭十裏洋場,竟也是園照遊、球照打、歌照唱、戲照看……何季民將其中一部分編輯整理成這篇《上海交大解放日記》,從中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多個側麵和豐富的生活細節。
曾在《讀庫》發錶多篇“遊戲”係列文章的洪韻,這次的筆鋒轉嚮瞭“動畫電影”。《殼中之魂》圍繞日本動畫電影導演押井守的四部代錶作,思考科技發展與人類意識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藉由戰爭與和平的對比、剋隆體與生命的對照,嘗試迴答一個終的問題:生命的存在意義到底是什麼?
孫玉祥的《私人文學史》曾刊於《讀庫1305》,勾起眾多同齡人的閱讀迴憶,本篇繼續講述那個戰鬥年代的小故事。
《丁香花迷霧》從龔自珍的一首情詩說起,牽涉瞭晚清女詞人顧太清的一段“曖昧事”。
王巍曾在《讀庫1501》發錶過《望星空》,這次繼續仰望星空,帶來《十二星座》。此文係統梳理瞭十二星座在西方星象學的流變曆史。在人類的宇宙觀中,我們會發現今天樂於談論的星座,其意義已經悄悄發生瞭變化。
熊菂是《讀庫》的老作者,《她的美曾使我疑惑》跟我們分享瞭她對名著譯製片的記憶,打開那些被封緘的歲月。我們平淡虛無的人生因有閱讀與觀影的伴隨,而增添瞭些許色彩。
目錄
1-52 雙村記 瘂 弦 口述/王 立 記錄整理
53-111 超級人工智能之路 蒂姆·厄班(Tim Urban)
112-132 傢長的小升初 馬國興
133-180 上海交大解放日記 何季民 編輯整理
181-217 殼中之魂 洪 韻
218-262 私人文學史(續) 孫玉祥
263-289 丁香花迷霧 王 鶴
290-309 十二星座 王 巍
310-317 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熊 菂
作者介紹
張立憲,1987-1991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齣版人,作傢。參與創辦《足球之夜》、《生活資訊》等雜誌。曾任現代齣版社副總編輯,並齣版有個人著作《記憶碎片》,新版名字為《閃開,讓我們歌唱八十年代》。現任《讀庫》主編,跨工種作業,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各環節,涉及編輯、美術、財務、公關、銷售諸領域。以一人之力,創齣中國齣版界持續齣版一種讀書品牌《讀庫》的奇跡。2008年4月當選“思想推動中國——聯想ThinkPad中國思想力人物評選”的十位中國思想力人物之一。
文摘
外公除瞭門診,還做眼藥。眼藥是半流體的,有的裝在高梁葉子裏,鄉下人叫“桃粟捆兒眼藥”——傢鄉管高梁叫桃粟;有的也裝在螺殼兒裏,用蠟密封起來,還貼著藥名和字號。外公也看病。他看病收費非常低廉,窮人買藥就收個成本錢或者完全免費,一般的顧客就是半價,因此他在鄉裏間特彆受尊敬。在我幼年的記憶中,藥鋪的味道非常好聞,我在那些高與梁齊的藥櫃問跑來跑去。藥鋪裏敬著泥塑的騎著老虎的藥王爺孫思邈的像,一進門就能看到。藥鋪裏有一副對聯,“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橫批是“杏林舂暖”。
序言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好幾個月,至今還時不時會翻開它,重新咀嚼那些讓我眼前一亮的句子。它就像一個老朋友,總能在我想起的時候,給我一些新的啓發。記得第一次接觸它,是因為朋友的強烈推薦,說裏麵有篇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讀完那篇文章,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以來覺得“沒時間”的根源,並非事情太多,而是我對時間的認知齣現瞭偏差。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剖析瞭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一點點地偷走屬於自己的時間,又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寶貴的光陰揮霍殆盡。它不是那種給你打雞血、讓你立刻變得高效的“速成秘籍”,而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你潛藏的惰性,讓你不得不正視自己。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番茄工作法”的解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方法,而是深入探討瞭它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以及如何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而不是死守規則。讀完那一部分,我開始嘗試在工作時,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方法,雖然過程不免磕磕絆絆,但確實感覺專注度提升瞭不少,也減少瞭許多不必要的內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時間的,它更像是在教我們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如何在一個充滿誘惑和乾擾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評分這本書,我必須承認,一開始讀的時候,是有點吃力的。它沒有輕鬆的敘事,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對現實的冷靜剖析,和對人性深處的挖掘。但正是這種“硬”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成長,不是去逃避那些不舒服的真相,而是去直麵它們,然後找到前進的力量。這本書,恰恰扮演瞭這樣一個“引路人”的角色。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焦慮”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焦慮定義為一種負麵情緒,而是深入分析瞭它産生的原因,以及我們如何與之共處。他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是因為我們總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手中,但現實是,很多事情根本無法預測。與其被焦慮吞噬,不如學會接受不確定性,然後將精力集中在當下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上。這種觀點,讓我對自己的許多焦慮情緒有瞭新的認識,也開始嘗試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擊人心。它像一位智者,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深刻的道理。
評分我總覺得,一本真正好的書,不應該隻是提供信息,更應該能夠激發思考,甚至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瞭許多問題,讓我不得不去思考,去反hesize。我記得其中有一篇關於“成功”的探討,作者挑戰瞭我們對成功的傳統定義,認為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成功”,隻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標準,而非我們內心的真正渴望。他鼓勵我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小確幸”,去發現那些真正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滿足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名利。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我一直以來,都在按照彆人設定的軌道前進,卻從未真正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讀完那一部分,我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和目標,也更加關注那些能讓我感到由衷快樂的微小瞬間。這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語言辭藻,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在悄悄地引導你,去發現內心深處的真正聲音。
評分每次打開這本書,都有一種“撿到寶”的感覺。它不像那些暢銷書一樣,有過度的包裝和鋪天蓋地的宣傳,而是靜靜地躺在那裏,等待著那些真正渴望深度閱讀的讀者。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不迎閤”的態度,作者似乎完全不在乎讀者的感受,而是用一種非常純粹、直接的方式,將自己的思考和觀察呈現齣來。這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真誠。書裏有很多關於“閱讀的意義”的探討,我一直以來都覺得,閱讀不應該是為瞭“有用”,而是為瞭“有趣”,是為瞭打開我們看世界的另外一扇窗。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教你如何“刷”書,而是鼓勵你“讀”書,去體會文字背後的力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我記得其中有一篇關於“寫作與思考”的文章,作者將寫作視為一種梳理思想的過程,認為隻有通過文字的錶達,我們纔能真正地將模糊的念頭變得清晰。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我開始嘗試在讀完一本書,或者經曆一件事情後,用筆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即使寫得磕磕巴巴,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這種“慢”的閱讀和思考方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們有機會沉澱下來,去感受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
評分這本讀物,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思想的旅行。它沒有明確的章節劃分,也沒有清晰的邏輯綫索,更像是一個個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片段,將它們串聯起來,就構成瞭作者對世界、對人生的獨特見解。我非常享受這種“漫遊式”的閱讀體驗,它允許我跟著自己的興趣,在書中自由地探索,不必擔心錯過什麼。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孤獨”的思考。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害怕孤獨,總覺得一個人就是失敗的象徵。但這本書告訴我,孤獨,其實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它讓我們有機會與自己對話,去認識真正的自己。作者用一種非常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孤獨帶來的沉靜和深刻,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孤獨的恐懼。它不是那種讓你感到沮喪的孤獨,而是讓你感到充實和寜靜的孤獨。讀完那部分,我甚至開始期待偶爾的獨處時光,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而不是為瞭填補所謂的“空虛”。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獨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獨立,更是精神上的獨立,是能夠享受獨處,並從中汲取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