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库1503
定价:30.00元
作者:张立宪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3318327
字数:
页码:3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双村记》,《超级人工智能之路》,《家长的小升初》,《上海交大解放日记》,《壳中之魂》,《私人文学史(续)》,《丁香花迷雾》,《十二星座》和《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瘂弦的文学创作多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故乡。《双村记》是由瘂公口述,王立整理的一篇对故乡的回忆录。“双村”指的是他们家的杨庄营和他外婆家的平乐村,瘂弦从小就在这两个相差十二里地的村子间游走,因此构成了他对故乡的记忆。他说: “一个人如果有完整的对故乡、慈母的记忆,可能够他写一辈子。”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这篇译文从今年初开始在网上流传,我们联系译者并取得原作授权刊于《读库》,以飨读者。这篇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目前学界对AI的认知及预测,同时提醒我们普通人,变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正如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所说,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郑州马国兴老师的儿子马骁备战“小升初”,他也有幸一起体验了全过程。《家长的小升初》里谈到了当今流行的租房陪读、家长论坛、各种风生水起的辅导机构,也记录了为儿子补习语文、参加名校见面会、模拟考、择校以及终应考……孩子的“小升初”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家长的战斗,而这场战斗只拉开了未来各种较量的序幕。
何季民老先生多年前从北京旧书摊上淘得两本日记,时间是从1948年1月1日到1950年3月31日,即“民国末年”到“解放初年”,日记的主人是一位河南籍普通“进步学生”,当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二十八万字的日记记录了政局动荡、风云、物价飞涨、校园应变、机关南迁、人心思定……国难时的上海滩头十里洋场,竟也是园照游、球照打、歌照唱、戏照看……何季民将其中一部分编辑整理成这篇《上海交大解放日记》,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多个侧面和丰富的生活细节。
曾在《读库》发表多篇“游戏”系列文章的洪韵,这次的笔锋转向了“动画电影”。《壳中之魂》围绕日本动画电影导演押井守的四部代表作,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藉由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克隆体与生命的对照,尝试回答一个终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
孙玉祥的《私人文学史》曾刊于《读库1305》,勾起众多同龄人的阅读回忆,本篇继续讲述那个战斗年代的小故事。
《丁香花迷雾》从龚自珍的一首情诗说起,牵涉了晚清女词人顾太清的一段“暧昧事”。
王巍曾在《读库1501》发表过《望星空》,这次继续仰望星空,带来《十二星座》。此文系统梳理了十二星座在西方星象学的流变历史。在人类的宇宙观中,我们会发现今天乐于谈论的星座,其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熊菂是《读库》的老作者,《她的美曾使我疑惑》跟我们分享了她对名著译制片的记忆,打开那些被封缄的岁月。我们平淡虚无的人生因有阅读与观影的伴随,而增添了些许色彩。
目录
1-52 双村记 瘂 弦 口述/王 立 记录整理
53-111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 蒂姆·厄班(Tim Urban)
112-132 家长的小升初 马国兴
133-180 上海交大解放日记 何季民 编辑整理
181-217 壳中之魂 洪 韵
218-262 私人文学史(续) 孙玉祥
263-289 丁香花迷雾 王 鹤
290-309 十二星座 王 巍
310-317 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熊 菂
作者介绍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文摘
外公除了门诊,还做眼药。眼药是半流体的,有的装在高梁叶子里,乡下人叫“桃粟捆儿眼药”——家乡管高梁叫桃粟;有的也装在螺壳儿里,用蜡密封起来,还贴着药名和字号。外公也看病。他看病收费非常低廉,穷人买药就收个成本钱或者完全免费,一般的顾客就是半价,因此他在乡里间特别受尊敬。在我幼年的记忆中,药铺的味道非常好闻,我在那些高与梁齐的药柜问跑来跑去。药铺里敬着泥塑的骑着老虎的药王爷孙思邈的像,一进门就能看到。药铺里有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横批是“杏林舂暖”。
序言
这本读物,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旅行。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也没有清晰的逻辑线索,更像是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片段,将它们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我非常享受这种“漫游式”的阅读体验,它允许我跟着自己的兴趣,在书中自由地探索,不必担心错过什么。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孤独”的思考。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害怕孤独,总觉得一个人就是失败的象征。但这本书告诉我,孤独,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有机会与自己对话,去认识真正的自己。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孤独带来的沉静和深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孤独的恐惧。它不是那种让你感到沮丧的孤独,而是让你感到充实和宁静的孤独。读完那部分,我甚至开始期待偶尔的独处时光,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填补所谓的“空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精神上的独立,是能够享受独处,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至今还时不时会翻开它,重新咀嚼那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句子。它就像一个老朋友,总能在我想起的时候,给我一些新的启发。记得第一次接触它,是因为朋友的强烈推荐,说里面有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读完那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以来觉得“没时间”的根源,并非事情太多,而是我对时间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一点点地偷走属于自己的时间,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宝贵的光阴挥霍殆尽。它不是那种给你打鸡血、让你立刻变得高效的“速成秘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你潜藏的惰性,让你不得不正视自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番茄工作法”的解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它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而不是死守规则。读完那一部分,我开始尝试在工作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虽然过程不免磕磕绊绊,但确实感觉专注度提升了不少,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内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它更像是在教我们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如何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读的时候,是有点吃力的。它没有轻松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冷静剖析,和对人性深处的挖掘。但正是这种“硬”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长,不是去逃避那些不舒服的真相,而是去直面它们,然后找到前进的力量。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焦虑”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焦虑定义为一种负面情绪,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与之共处。他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总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手中,但现实是,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预测。与其被焦虑吞噬,不如学会接受不确定性,然后将精力集中在当下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上。这种观点,让我对自己的许多焦虑情绪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尝试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它像一位智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
评分每次打开这本书,都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它不像那些畅销书一样,有过度的包装和铺天盖地的宣传,而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那些真正渴望深度阅读的读者。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迎合”的态度,作者似乎完全不在乎读者的感受,而是用一种非常纯粹、直接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呈现出来。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诚。书里有很多关于“阅读的意义”的探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阅读不应该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有趣”,是为了打开我们看世界的另外一扇窗。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教你如何“刷”书,而是鼓励你“读”书,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关于“写作与思考”的文章,作者将写作视为一种梳理思想的过程,认为只有通过文字的表达,我们才能真正地将模糊的念头变得清晰。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尝试在读完一本书,或者经历一件事情后,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即使写得磕磕巴巴,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这种“慢”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有机会沉淀下来,去感受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评分我总觉得,一本真正好的书,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更应该能够激发思考,甚至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许多问题,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去反hesize。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关于“成功”的探讨,作者挑战了我们对成功的传统定义,认为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成功”,只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标准,而非我们内心的真正渴望。他鼓励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去发现那些真正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名利。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来,都在按照别人设定的轨道前进,却从未真正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读完那一部分,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和目标,也更加关注那些能让我感到由衷快乐的微小瞬间。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语言辞藻,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悄悄地引导你,去发现内心深处的真正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