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知日10·日本禪(XX版) | ||
| 作者 | 蘇靜 | ||
| 定價 | 45.00元 | ||
| ISBN號 | 9787508674902 | ||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膠訂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終於又有貨啦!《知日·日本禪》特集,完全保存本! 全方位解讀日本禪文化! 專門關注日係內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超人氣特集“完全保存本”(全19本)全新登場! 單本超過10萬讀者認證,係列突破400萬本! 禪起源於古代印度,公元6世紀傳入中,隨後又從中傳入平安末期的日本。經過十幾個世紀的傳承和演變,禪在日本形成瞭獨特的體係。20世紀,兩位鈴木大師將日本的禪宗傳播到西方,使得日本禪在西方世界也占據一席之地。終於又有貨啦!《知日·日本禪》特集,完全保存本! 全方位解讀日本禪文化! 專門關注日係內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超人氣特集“完全保存本”(全19本)全新登場! 單本超過10萬讀者認證,係列突破400萬本! 禪起源於古代印度,公元6世紀傳入中,隨後又從中傳入平安末期的日本。經過十幾個世紀的傳承和演變,禪在日本形成瞭獨特的體係。20世紀,兩位鈴木大師將日本的禪宗傳播到西方,使得日本禪在西方世界也占據一席之地。 不同於其他,日本禪不於宗教範疇,而是已經滲入到日本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麵。你聽說過茶道裏“一期一會”的理念,讀過鬆尾芭蕉“蛙落古池”的名句,對“枯山水”有所耳聞,知道劍道大師宮本武藏……甚至在漫畫裏,我們也能找到禪意。 日本禪無處不在,棲居於日本人生活的細枝末節。正如鈴木大拙的禪學所說:“禪的中心事實是生活,禪的長處在這裏。” 專門關注日係內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完全保存本係列(全19本)! 《知日·貓》特集、《知日·鐵道》特集、《知日·明治維新》特集、《知日·》特集、《知日·日本禪》特集、《知日·斷捨離》特集、《知日·宅》特集、《知日·實在太喜歡漫畫瞭!》特集、《知日·寫真》特集、《知日·瞭不起的推理》特集、《知日·設計力》特集、《知日·料理之魂》特集、《知日·嚮日本人學禮儀》特集、《知日·雜貨》特集、《知日·手賬*》特集、《知日·怪談》特集、《知日·我們在喫茶店見吧》特集、《知日·完全笑點說明書》特集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撰稿人 毛丹青 外號“阿毛”,中籍。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過魚蝦生意,當過商人,遊曆過許多。2000年棄商從文,中日文著書多部。現任神戶際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化論。 姚遠 西安人, 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後在《青春潮》雜誌社任記者、編輯。1988 年赴日,從師於攝影大師森山大道。2000年起,創辦電子雜誌《日本流行資訊報》(後改名為《東京流行通訊》),十年來堅持不懈地傳播日本流行文化。為多大陸、港、颱雜誌撰稿,並助力日文書籍的中文版引介工作。 撰稿人 毛丹青 外號“阿毛”,中籍。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過魚蝦生意,當過商人,遊曆過許多。2000年棄商從文,中日文著書多部。現任神戶際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化論。 姚遠 西安人, 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後在《青春潮》雜誌社任記者、編輯。1988 年赴日,從師於攝影大師森山大道。2000年起,創辦電子雜誌《日本流行資訊報》(後改名為《東京流行通訊》),十年來堅持不懈地傳播日本流行文化。為多大陸、港、颱雜誌撰稿,並助力日文書籍的中文版引介工作。 吳東龍 從事設計觀察的作、講師、設計師,也是課程與書籍的規劃者。在多麵嚮的設計工作裏,長期關注日本的設計場域,著有《設計東京》係列書籍,作品見於兩岸三地。現在是“東喜設計工作室”、創意聚落“地下連雲企業社”負責人。 金魚屋 ACG 愛好者。有日版漫畫收集癖。 劉聯恢 旅居日本多年,現為北京第二外語大學漢語學院教師,專職教授外留學生漢語和中文化,每年為日本京都外語大學等學校的暑期訪華團做中文化講座。 施小煒 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係日本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後留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日本文學研究科,並執教於日本大學文理學部。翻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談些什麼》,以及日本女作川上弘美的《老師的提包》等多部譯著,也是村上春樹新作《1Q84》二三部的譯者。 孫小寜 1970年生,文化記者,現供職於北京晚報。從事文化報導十幾年,喜歡讀書也讀人,願意發現並挖掘社會浮麵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 蘇枕書 作,客居京都。齣版《歲時記》《塵世的夢浮橋》等。 任知 70 後代錶詩人,作、影評人。南開大學畢業,現居天津獨立寫作。曾為假日100天人文版編輯、昆明生活新報、廣州信息時報專欄作,有影評、樂評、書評多見《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錢江晚報》、《城市畫報》、《上海時代報》等,著有詩集《孤嶼心》和日本文化隨筆集《完全係》各一部。 圖賓根木匠 沒去過圖賓根,沒做過木匠。工作是影評人、策劃、編劇。法學學士、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電影學博士,現居北京。 柳具足 作,著有《比愛更喧囂》、《隱姿夢咄》、《西湖六心中未遂》、《不堪抄》等。 |
| 序言 | |
讀完《知日10·日本禪》,我腦海中迴蕩的不是書本上的某個具體故事,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一種淡淡的,卻又異常深沉的情緒。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漫遊,一次對日本文化深層精神內核的探尋。作者並沒有試圖將禪宗龐大的哲學體係完整地呈現齣來,而是巧妙地選取瞭幾個極具代錶性的切入點,比如“寂靜”、“空”、“無”等等,並用非常生活化的視角去解讀。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庭園”的篇章,那些精心設計的枯山水,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宇宙的縮影,每一塊石頭,每一片砂礫,都經過瞭無數次的考量和擺放,傳遞著一種“靜觀其變”的力量。還有那些關於“僧侶的日常”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即使是最平凡的勞作,也能在一種全然投入的狀態下,升華為一種修行。這本書讓我明白,日本禪並非遙不可及的宗教教義,而是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體現在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微笑之中。它教你如何用心去觀察,如何用靜去感受,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塵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從容與自在。
評分《知日10·日本禪》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觸碰瞭我內心深處對“靜”的渴望。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充斥著太多的噪音和喧囂,讓我們很難找到片刻的寜靜。這本書就像一個避風港,讓我得以在文字中尋得片刻的安寜。它沒有強迫你去理解復雜的佛學概念,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形象的描述,讓你去“感受”禪。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冥想”的部分,作者用一種非常詩意化的語言,描繪瞭冥想時的身心變化,讓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一些簡單的冥想練習,效果竟然齣奇地好。這本書還讓我重新審視瞭“孤獨”這個概念,在很多人的認知裏,孤獨是負麵的,是需要逃避的。但這本書卻告訴我,適度的孤獨,是自我反省和深度思考的絕佳時機,是與內心對話的寶貴空間。蘇靜的文筆,如同潺潺流水,自然而流暢,讀來毫不費力,卻能在字裏行間,悄悄地種下名為“禪”的種子,待到心靈的土壤肥沃之時,便能生根發芽,開齣屬於自己的智慧之花。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不是因為它講瞭多少關於“禪”的理論,而是它所傳達的那種“態度”——一種關於如何與世界和解,如何與自己相處的方式。在閱讀《知日10·日本禪》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日本庭院,感受著微風拂過竹葉的沙沙聲,聞著泥土的清新氣息。那些關於“無常”的探討,讓我開始理解生命的短暫和易逝,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而關於“放下”的闡釋,則教會我如何擺脫內心的執念和煩惱,學會寬容和釋懷。書中的許多故事和例子,都非常貼近生活,比如,如何在一個雜亂的房間裏找到內心的秩序,如何在一場不愉快的談話後保持內心的平靜,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蘊含著深刻的禪宗智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禪”並非隱藏在寺廟深處,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存在於我們對待事物的每一個選擇之中。它是一種內心的修為,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知日10·日本禪》,便被它那種寜靜而疏朗的特質深深吸引。封麵設計就如同禪宗的留白,簡潔卻蘊含深意,觸感也十分溫潤,仿佛手中握著的是一份曆經歲月沉澱的古籍。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文字的攝入,不如說是心靈的一次洗滌。它沒有上來就用晦澀的佛學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係列精美的圖片,那些古樸的庭院、苔蘚斑駁的石燈籠、一泓清澈的池水,以及那些似乎承載著故事的枯山水,引導著我去感受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文字部分更是匠心獨運,它避開瞭枯燥的教條,而是以散文、隨筆、訪談等多種形式,將日本禪宗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比如,關於茶道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茶道師那專注而優雅的身姿,體會到瞭一杯茶裏蘊含的“一期一會”的哲理;又或者,閱讀關於“侘寂”的文章,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那些不完美卻充滿生命力的事物,理解瞭“物哀”的情感。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引路人,不聲不響地在你耳邊低語,卻能悄悄地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你在喧囂的世界裏,尋得一處安寜。
評分《知日10·日本禪》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關於“禪”的書,不如說是一份“禪”的生活指南,一份來自東方的智慧分享。我一直以為禪是深奧難懂的,是需要經過多年苦修纔能領悟的。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親切、易懂的方式,將禪宗的許多核心理念融入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場景裏。比如,關於“留白”的藝術,不僅僅是在繪畫、設計上,在人際交往、時間管理上,留白都意味著留有餘地,留有想象空間,這讓我受益匪淺。還有“匠人精神”的闡釋,那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一件事情的極緻追求,不正是禪宗“專注當下”的體現嗎?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否過於急躁,是否過於功利?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體會那些細微之處的意義。蘇靜的文字,平實而雋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直抵人心的力量。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一種溫和的口吻,為你點撥迷津,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心靈就得到瞭淨化和升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