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眼的培养:关键思维 9787559605665

摄影眼的培养:关键思维 97875596056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面埋伏 阿默等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摄影技巧
  • 构图
  • 视觉思维
  • 批判性思维
  • 艺术
  • 设计
  • 摄影教育
  • 摄影入门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05665
商品编码:29800351239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摄影眼的培养:关键思维 作者 十面埋伏 阿默等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 9787559605665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软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摄影眼的培养》《摄影眼的培养II》之后,推出的“摄影眼”系列第3部著作。本书邀请11位当代台湾摄影达人,通过10个风格迥异的主题,帮助读者找到培养自己“摄影眼”的新思维。

无论你是摄影“麻瓜”,还是获奖连连的高手,本书都能够重新唤醒你的“摄影灵魂”。从找寻新主题、创新表现手法、运用较佳拍摄技法,一直到如何利用手中的器材、拍摄技巧、影像后期制作等,将你的想法转化成影像,让照片传递出你的意念。不管你用的是什么器材,喜欢的是什么主题的摄影,一个发自内心、匠心的“摄影眼”,便开启了联系你我的共通语言。


   作者简介

十面埋伏(十面摄区摄长),本名蔡志雄,各大摄影教室热门讲师,上市上柜公司摄影讲师,具有超过百场的摄影团指导经验。著作:《十面讲堂——风景、旅游、人文摄影全攻略》《梦幻风景进阶摄影技巧》《梦幻风景进阶摄影技巧2》。

阿默(mookio),本名陈精国,台湾摄影家,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主,深受网友喜爱。目前已出版过摄影专著:《iPhone:轻触的浪漫》、《FUJIFILM X100:兼具机械与数字的摄影魅力》在两岸三地拥有相当多的粉丝。

杨筑麟 (Canney Yang),天性喜欢冒险、异想天开,为了要看见不同的视界,开始学习摄影。高雄市2014年地瓜电视台风景画面及摄影旅游人2014摄影专刊提供,罗森科技特约摄影讲师。

宋永州(ATN),红外线摄影达人,2010年起专注于红外线摄影领域,几年间解开各式红外线摄影器材上的诸多难题,创立的红外线个人品牌也成为,并且不定期开办红外线教学课程。

李婉莉(Vera Lee) & 洪志辉 (Peter Hong),她们是喜爱旅游和摄影的夫妻档,渴望利用相机记录下世界各地的美景。得奖记录:2011 中华百年宝岛风华摄影比赛 第二名(Peter Hong);2012 台北101国际摄影比赛 奖(Vera Lee);2012 摄群网赞网络摄影比赛 铜奖(Peter Hong);2012 日月潭摄影比赛A组 环潭区写真 银牌(Peter Hong);2013 “观光局”——旅行台湾,心动台湾奖(Peter Hong & Vera Lee)。著作(共同出版):梦幻风景进阶摄影技巧(Peter Hong);梦幻风景进阶摄影技巧2(Peter Hong & Vera Lee)。

陈治平(Hogin Chen),DCView数码视野评议委员/延时摄影讲师,台北摄影学会延时/风光摄影讲师,桃园摄影学会延时摄影讲师,台湾省摄影学会延时/风光摄影讲师,台湾电力公司延时/风光摄影讲师。1997年台电之美摄影比赛生活组金奖、电力组银奖,2008“eye上国家公园”铜牌奖,2009第四届武陵生态之美摄影比赛银奖。

商耀元(Jack Shang),工作中关注企业品牌营销的细微变化,善于用相机展现光影和景色。

张哲榕(Sim Chang),视觉艺术硕士,荣获美国IPA国家精选奖、法国PX3金奖、日本东川町国际写真节奖。作品受邀至俄罗斯国际摄影节、法国巴黎PX3、纽约See me、香港AHAF、台北当代艺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等地展出。日本写真评论教父——饭泽耕太郎先生评论其 “无瑕的爱”系列是比日本人还要宅的作品。

高恺莲(Karren Kao),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由于极度热爱摄影,毕业后随即投入职业摄影工作,放弃从医,并开始不间断的进行各种类型的摄影创作。 2012年,受邀参加高雄美术馆《出社会》。现今成立摄影工作室,目前是商业摄影师和自由创作者,在美术馆、诚品、华山、驳二等艺文空间举办展览,并经常在各大展演空间举办座谈会,著有《Karren的超异想婚摄——百变风格婚纱摄影》。

许守涌,风景、溪瀑、微距、生态摄影达人,奥林巴斯特约讲师,热衷摄影,喜欢尝试各种创新的拍摄角度与手法。


   目录

C h 0 1

用摄影点亮世界阿默006

|让我们学会如何用相机记录下生命中的点滴

C h 0 2

金秋新西兰十面埋伏022

|让我们饱览新西兰壮阔的景致与人文风情

C h 0 3

风景在我心杨筑麟038

|让我们学会把心中的画面,用相机转化成美丽作品

C h 0 4

红外线摄影宋永州058

|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另一面的绮丽与梦幻

C h 0 5

摄影自由行李婉莉&洪志辉074

|让我们仿佛亲临现场,见证极光、希腊与日本的旷世美景

C h 0 6

延时摄影陈治平096

|让我们时间的制约,飞快地见识台湾的柔美

C h 0 7

鸟瞰与飞行商耀元116

|让我们用航拍的视角,俯瞰这片土地的风华

C h 0 8

我对人像创作的爱张哲榕132

|让我们打破艺术的神秘面纱,在影像之中省思与沉淀

C h 0 9

用心按下不做作的快门高恺莲152

|让我们和“茂木太太”一同感受影像的温度与人情味

C h 1 0

光影台湾许守涌174

|让我们找到台湾各处的私房美景,也为摄影人的坚持深深感动


   编辑推荐

1.“摄影眼”系列重磅新作:唤醒你的“摄影灵魂”;

2.呈现——原汁原味的台湾系摄影风格作品是如何拍出来的;

3.十一位新生代台湾摄影达人的摄影语言、摄影观念分享;

4. 对原版书的设计和排版进行了改造,中文版更加简洁、前卫、时尚,贴近大陆读者的审美倾向。


   文摘




   序言

《构图之径:洞悉光影的艺术》 前言 摄影,是一门用光影描绘世界的艺术,更是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它不仅仅是将眼前的景象忠实地记录下来,更在于通过我们的视角、思考和情感,将二维的平面转化为承载无限意义的视觉语言。每一张成功的照片,都蕴含着摄影师对主体、环境、时机以及自身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然而,许多摄影爱好者常常陷入技巧的泥沼,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相机参数、镜头选择,却忽略了摄影最核心的——“看”的能力,以及如何将这种“看”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影像。 本书的诞生,正是源于对这一普遍困境的深刻体会。我们并非意图提供一套僵化的拍摄秘籍,而是希望引领读者踏上一条探索摄影本质的路径,培养一种敏锐的“摄影眼”,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理解光影的逻辑,并最终用镜头讲述属于你自己的故事。我们将抛开枯燥的技术指标,深入浅出地剖析那些贯穿于伟大摄影作品中的关键思维,帮助你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视觉体系,让你的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充满思考和力量。 第一章:发现“第二只眼”——超越记录的观察 摄影的起点,并非手中的相机,而是你的眼睛。然而,我们日常的“看”与摄影师的“看”有着本质的区别。日常的眼睛是高效的接收器,习惯于过滤掉冗余信息,只捕捉对生存有意义的部分。而摄影眼的培养,则是一个重新激活、重新训练的过程,是让你学会“慢下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主体意识的觉醒: 摄影的第一步,是学会区分“背景”与“前景”,认识到画面中真正值得被呈现的核心。一个普通的街景,在日常的眼中可能只是一个背景,但在摄影眼中,其中可能隐藏着一个表情、一个姿态、一束独特的光线,它们都可能成为画面的主角。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杂乱的信息中提炼出简洁有力的主体,并赋予它应有的视觉权重。 情境的感知力: 画面不仅仅是主体,更是主体所处的环境。环境的氛围、光线的质感、色彩的冷暖,都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情绪和表达。我们要学习如何去“阅读”环境,理解环境如何烘托主体,或者如何与主体产生对话。例如,阴雨天特有的低沉光线,和晴空万里下的锐利阳光,会赋予同一个主体截然不同的性格。 瞬间的捕捉与时间的张力: 摄影的魅力在于它凝固了时间,将流动的世界定格。但优秀的摄影作品并非简单地“拍下”一个瞬间,而是捕捉到了一个充满“故事感”的瞬间。我们将探讨如何预判、如何等待,如何去感知那些即将发生、或是刚刚发生的,但却蕴含着深刻意义的瞬间,让画面拥有时间的张力。 细节的力量: 宏大的叙事固然震撼,但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更能触动人心。一片落叶的纹理,一滴露珠的晶莹,一个孩子纯真的笑容,都可能成为画面的灵魂。我们要学习如何用镜头放大这些细节,让它们在画面中占据中心位置,引发观众的共鸣。 情绪的共振: 摄影是视觉的语言,但它表达的最终是情感。无论是在记录壮丽风光,还是捕捉人物肖像,摄影师都需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画面中,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光影、构图、色彩等元素,来传递喜悦、忧伤、宁静、激昂等不同的情绪。 第二章:秩序的构建——构图的智慧 构图,是摄影的骨架,是画面秩序的构建。它决定了观众的视线如何在画面中游走,如何理解画面的内容,以及最终感受到何种情绪。优秀的构图并非简单的遵循所谓的“黄金法则”,而是一种基于对画面内容和表达意图的深刻理解而产生的,具有逻辑性和表现力的视觉安排。 打破与重塑: 所谓的“三分法”、“对角线”等构图法则,只是工具,而非目的。我们不能被这些法则束缚,而应该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打破常规,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表达需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构图。有时,对角的对称,有时,打破平衡的张力,都是有效的构图方式。 引导线与视线流动: 画面中的线条,无论是直线、曲线还是S形,都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学会利用自然形成的线条,或者通过对环境的取舍来创造引导线,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的目光,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欣赏画面。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线条在构图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增强画面的引导性和故事性。 留白的力量: 画面中的空白并非“无用”,而是“有意”。适度的留白能够突出主体,营造意境,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将探讨留白在画面中的多种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留白来增强画面的呼吸感和诗意。 透视与景深: 空间感是二维画面得以逼真的关键。透视关系能够营造画面的深度,而景深则能够区分主体与背景,突出主体。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不同的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来控制透视和景深,从而构建出富有层次和空间感的画面。 节奏与韵律: 画面中的元素重复、排列,会形成视觉上的节奏和韵律。这种节奏感能够增强画面的美感和动感,让画面更具吸引力。我们将分析画面中如何通过重复的形状、色彩或纹理来制造视觉上的韵律,使画面更加和谐或充满活力。 负空间与正空间: 画面中的主体被称为“正空间”,而主体周围的空白则被称为“负空间”。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理解负空间的作用,并加以巧妙运用,往往能让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第三章:光影的对话——驾驭自然光 光,是摄影的灵魂。没有光,就没有影像。而对光的理解和运用,是区分摄影师与“拍客”的关键。自然光,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光源,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学会观察、理解并巧妙地运用自然光,是培养“摄影眼”的必修课。 光的质感与方向: 光线并非千篇一律。它有硬有软,有直有散射。直射光锐利而有力量,散射光柔和而细腻。同时,光的方向(顶光、侧光、逆光、顺光)对被摄对象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光质和光向对主体形态、色彩和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和表达需求,选择合适的光线。 黄金时刻与蓝色时刻: 日出前后的“黄金时刻”,以及日落后的“蓝色时刻”,是自然光最富戏剧性的时段。这些时段的光线色彩柔和、过渡自然,能够为画面增添非凡的艺术氛围。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这些特定时刻捕捉到最动人的光影,并利用其色彩和氛围来烘托主体。 阴影的叙事性: 阴影并非“黑暗”的代名词,它同样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元素。巧妙运用阴影,可以勾勒轮廓,增强立体感,制造神秘感,甚至讲述故事。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和利用阴影,让它们成为画面中活跃的叙事者。 色彩的温度与情感: 光线直接影响着色彩的呈现。冷色调的光线营造宁静、忧郁的氛围,暖色调的光线则带来温暖、活泼的感觉。我们将探讨如何感知和利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来传达特定的情绪和情感。 逆光的魔力: 逆光,是被许多摄影师偏爱的光源。它能够勾勒出被摄对象的轮廓,产生迷人的“金边效应”,并营造出梦幻般的光晕。但逆光也具有挑战性,容易造成主体曝光不足。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在逆光环境下,通过测光、补光等技巧,拍出令人惊艳的逆光作品。 利用反射与折射: 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反射和折射,是创造独特光影效果的绝佳机会。水面、玻璃、金属等光滑表面,都能成为捕捉二次光影的场所。我们将探索如何利用这些自然元素,来为你的画面增添更多创意和惊喜。 第四章:心之所向——情感的注入与表达 摄影,最终是关于人的。无论你拍摄的是壮丽的山河,还是街头的一隅,抑或是人物的肖像,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和视角。培养“摄影眼”,不仅仅是学会“看”,更是学会“感受”和“表达”。 从“拍”到“创作”的转变: 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记录下眼前的景象,而没有赋予它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创作,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主观意愿融入到拍摄中,让画面带有你的个人印记。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简单的记录者,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视觉创作者。 挖掘主体的情感内核: 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们要学会透过表象,去挖掘被摄对象的内在情感,并用镜头将其放大。例如,人物的眼神、姿态,风景的色彩、光影,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 建立与被摄对象的连接: 拍摄人物时,与被摄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至关重要。只有被摄对象放松下来,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我们才能捕捉到那些动人的瞬间。我们将分享一些与被摄对象建立连接的实用技巧。 个人风格的形成: 摄影风格,是摄影师独特视角、思维方式和技术习惯的综合体现。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逐渐形成的。我们将鼓励读者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去尝试不同的拍摄风格,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 摄影的“诗意”: 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一种“诗意”,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和共鸣。这种诗意,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摄影师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氛围和留白,来营造画面的诗意。 从观看者到讲述者: 最终,摄影是关于讲述故事。你的每一张照片,都应该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引发某种思考。我们要学会用画面去构建一个叙事,去与观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结语 “摄影眼的培养:关键思维”并非一本教你如何使用相机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关于视觉认知与表达的探索之旅。它关乎如何打开你的感官,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如何与光影对话,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将你的情感和思考注入到每一张照片中。 这条路径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愿你在摄影的道路上,能够逐渐培养出属于你自己的“摄影眼”,让你的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成为一次深刻的视觉表达,一次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精彩讲述。拿起你的相机,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点试试看的心态。市面上太多摄影书,内容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器材的介绍,或者一些基础的摄影技巧。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拍”,而是引导你“怎么去看”。书中关于“捕捉决定性瞬间”的阐述,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拍不出令人惊艳的照片,并不是因为我们运气不好,或者没有抓住那个“对”的时机,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没有培养出那种能够预判、能够敏锐捕捉的“摄影眼”。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摄影更高层次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的无限可能。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象,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我沉浸其中,想要立刻拿起相机去实践。

评分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提升我摄影“品味”的书籍。很多时候,我能拍出技术上无可挑剔的照片,但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缺乏那种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器材的性能或者后期处理的技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思考”层面。书中关于“构图的意图”和“光影的叙事性”的论述,对我启发尤其大。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这样构图?我想通过这张照片表达什么?光影的变化又如何能增强画面的情绪和氛围?这些问题,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眼睛去思考”的指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摄影的艺术性和哲学性,从而创作出更具个性和深度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讲究,素雅的背景搭配一幅意境深远的摄影作品,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传递的专业与艺术气息。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细节之处都做得十分用心,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一直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的作品缺乏灵魂,总是在技术层面打转,难以捕捉到那种能触动人心的瞬间。市面上关于摄影的书籍汗牛充栋,要么过于侧重器材的介绍,要么就是枯燥的技术参数堆砌,真正能从“思维”层面引导我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便被深深吸引了。它承诺的“关键思维”正是我想突破的瓶颈,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走出技术泥沼,真正理解摄影的本质,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摄影眼”,让我的镜头语言更加丰富和深刻,能够更好地表达我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摄影书没什么特别的期待,总觉得它们要么是给大师看的,要么就是教你如何摆拍。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没有上来就跟你谈论快门、光圈这些冰冷的技术词汇,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如何去看”。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观察角度”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同一个场景,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拍不出好照片,不是因为技术不够,而是因为我们的“看”不够深入,不够有意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我观察世界的一扇新窗户,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发现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美好与细节。它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故弄玄虚,读起来亲切自然,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分享他的摄影心得,让人很容易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市面上很多摄影教程,总是强调技术层面的精进,比如如何掌握曝光、如何运用景深,这些固然重要,但却忽略了更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摄影师的“眼”。这本书恰好抓住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巧教学,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一双能够发现、捕捉、并传递摄影“灵魂”的眼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的捕捉”和“故事的构建”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给出固定的模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通过画面来传达情感,如何让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这让我意识到,摄影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和想象空间,一本好的摄影作品,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和联想,而不是仅仅呈现一个客观的画面。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从一个被动的记录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有思想的创作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