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閑步集 現代文化係列叢書)
定價:29.80元
作者:黎誌敏
齣版社:暨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68165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收入此書的文字,都是作者與自己、與讓人、與天地、與生靈萬物、與東方、與西方、與過去、與未來······對話的內容,感萬象之形,悟文化之神。作者在分享思考之時,讓我們反觀自身與世界,思考現實,修養自己,成為平和之人。
·和自己“對話”,不是自言自語,而是一種思考,是精進心性,拓展思維和情感精度、廣度和深度的過程。
·“對話”無處不在,人生原本就是一場對話,這個過程,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樂於“對話”,纔能修養自己。唯有在一次次自由、獨立、充分的對話之中,個人的生命纔會逐漸豐滿。於個人如此,於社會也是如此。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針對有關現代文化、現代詩學、知識論、現代學術等四個方麵的問題展開瞭討論。在現代文化方麵,首先討論的是有關文化哲學的相關理論,然後提齣瞭個人、傢庭以及社會等方麵的問題進行瞭討論,主要是在現代文化理念的觀照之下,討論傳統文化嚮現代文化轉型期的各方麵問題。其次討論的是現代詩學領域的相關問題,主要從情感、語言、賞析視角,討論瞭現代詩學與傳統詩學的差異,以及現代詩學的一些基本特徵。然後討論的是隻是論方麵的問題,之所以突齣知識論,乃是因為中國學界並無知識論的傳統。在知識論領域,討論的是一些基本哲學問題、思維問題以及語言問題,質疑瞭學界的有關論點,並對中國知識論的構建提齣瞭一些新的看法。後,本書就學術本身的一些規律提齣瞭一些看法,一方麵探討瞭學術的一些基本規律,另一方麵討論瞭這些學術的基本規律對學者提齣的基本修養。
目錄
“對話”劍橋:有關“對話”的故事與理論(代序)/
篇 生存的根本意義在於“生”/
A生與死/
B我與人/
C文化修養/
D文化情感/
E誠信/
第二篇 強者不怒/
A“完人”情結/
B兩種榮譽/
C求善/
D感情上的事情/
E親情與公義/
第三篇 獨立是一種能力/
A獨立/
B平等/
C理性/
D三個“我”/
E學術自由/
第四篇 “烏閤之眾”不是社會/
A社會/
B精神/
C聖人/
D人文/
E死亡/
第五篇 婚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行為/
A婚姻/
B傢庭/
C小孩/
D婚姻與性/
E婚外戀/
第六篇 社會必須為婚姻提供支撐體係/
A婚姻支撐體係/
B傳統婚姻與現代婚姻/
C離婚/
D性開放/
E生育/
第七篇 建立現代傢庭“糾紛解決機製”/
A傢庭保障體係/
B婚外愛情/
C隱私權/
D傢族/
E社會為本/
第八篇 文化求“善”在於追求規範/
A求“善”/
B傳統文化/
C文化精神/
D多元文化/
E效率/
第九篇 “禮”是成熟的文化行為準則/
A禮/
B宗教/
C天的信仰/
D包容/
E腐敗/
第十篇 社會需要決定性的力量/
A社會結構/
B民主/
C規則/
D財富/
E經濟/
第十一篇 現代社團就是現代社會/
A君主/
B生産力/
C“傢”和“國”/
D法律/
E現代社團/
第十二篇 國傢的實體存在就是公民的實體存在/
A君主製/
B五倫/
C血緣邏輯/
D命運共同體/
E生而自由/
第十三篇 財富歸根到底是社會性的/
A經濟文化/
B經濟權利/
C財富英雄/
D市場/
E經濟的德性/
第十四篇 休閑本身就是幸福/
A休閑/
B幸福/
C勞動與好鬥/
D文化德性/
E覺醒/
第十五篇 道德標準太高必然鼓勵謊言泛濫/
A道德/
B信仰/
C文化組織/
D儒傢/
E孝道/
第十六篇 文化人應有一套明確的生活理念/
A理解/
B文化人/
C詩歌與藝術/
D反思/
E自我/
第十七篇 哲學的本質在於思辨/
A思辨/
B我思/
C主體/
D生命力/
E節奏與規律/
第十八篇 “生命力”是思維和理性的主體/
A知識論/
B“認識”問題/
C有效域/
D判斷/
E思維研究/
第十九篇 西方哲學對於中國的性貢獻在於邏輯/
A自然思維/
B想象和理性/
C信息鏈接/
D語言研究/
E無效信息/
第二十篇 應該建立一種“學術學”/214
A學術方法/
B學術與生活/
C學術繼承/
D學術的道德義務/
E證明/
後 記 文化的細節/
作者介紹
黎誌敏,英語語言文學博士,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文化與現代詩學研究。迄今齣版英文專著一部,中文專著四部,編譯著六部,在外公開發錶論文五十餘篇,主持*、省部級、廳局級項目共九項,同時從事詩歌、散文創作。曾赴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聖母大學等校訪學或講學。
微信公眾號“現代文化學堂()”已開通,歡迎關注。
文摘
序言
我始終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文化觀察,往往藏匿於細枝末節之中。《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書名中的“跬步”一詞,立刻勾起瞭我對此的興趣。它暗示著一種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捕捉文化發展過程中那些不易察覺卻又至關重要的微小變化。這種“跬步”式的研究,往往能揭示齣更深層、更本質的文化邏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剖析現代社會中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化現象,例如,某種新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悄然興起並被廣泛接受的,或者,某個曾經邊緣的藝術形式如何逐漸進入主流視野。而“對話”二字,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生動感和開放性。我推測,這本書並非是作者單方麵地闡述觀點,而是通過一種“對話”的方式,引發讀者自身的思考和參與。這種互動式的解讀,能夠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閤,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至於“劍橋”這個地名,我把它看作是一種學術嚴謹性的保證,但同時,它又屬於“現代文化係列叢書”,這預示著其中的學術內容並非高深莫測,而是與當下的時代緊密相連,能夠為我們提供理解現代文化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評分《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跬步”二字,讓我聯想到“韆裏之行,始於足下”的古老智慧,暗示著文化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微小的步伐纍積而成。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捕捉並呈現這些“跬步”,它們可能是某個生活習慣的演變,一種新詞的誕生,抑或是某種藝術形式在小範圍內的傳播。這種精微的觀察,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因為它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引發我們自身的共鳴。“對話”這個詞,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開放性和互動性,我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種與讀者、與文化本身的交流。這種“對話”,可能是作者與他所研究的文化現象之間的平等互動,也可能是作者鼓勵讀者帶著自己的觀點和經驗,去參與到對文化的理解中來。“劍橋”這個地名,似乎為這本書奠定瞭某種學術基調,但“現代文化係列叢書”的定位又錶明,這種學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更具時代感和普適性。我渴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下社會文化變遷的細膩洞察,它們或許是關於科技對社交模式的影響,是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元素的融閤與衝突,亦或是某種新興價值觀的興起。
評分翻開《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我首先被“跬步”這個詞所打動。它意味著一種不疾不徐的探索,一種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觀察,尤其是在文化研究領域,往往越是微小的變化,越能揭示齣時代變遷的深刻印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文化嚮導,帶領我走進現代文化的各種角落,去發掘那些不顯眼卻又意義非凡的“跬步”。“對話”這個詞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互動性,我猜測書中並非單嚮的輸齣,而是作者與讀者,甚至作者與他所觀察的文化現象之間的一種平等交流。這種“對話”式的寫作,很可能是一種啓發式的,它不直接給齣結論,而是拋齣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讓我們能夠帶著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去參與其中。而“劍橋”這個地名,則增添瞭一份學術的厚重感,但我又覺得,在“現代文化係列叢書”的框架下,這種學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更貼近生活,更具普適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到當下社會中那些正在悄然發生改變的文化潮流,可能是消費習慣的變遷,是信息傳播方式的革新,抑或是價值觀的微妙調整,通過作者的“跬步”觀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解讀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化,就像在迷霧中尋找方嚮,需要有經驗的嚮導。這本書的書名《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它並非要給我一個現成的地圖,而是邀請我一同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書中的“對話”二字,我將其理解為一種開放的態度,一種對不同觀點、不同聲音的包容和吸收。而“劍橋”的背景,則讓我期待其中可能蘊含著某種英式幽默、學術的嚴謹,或是某種對傳統的尊重與革新。我對“文化的跬步”這一概念尤其著迷。它暗示著一種不急不躁、不求速成的審視方式,尤其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追求即時反饋的時代,這種“慢思考”顯得尤為珍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文化是如何在細微之處悄然發生改變的,例如,曾經被視為小眾的某些藝術形式,如何逐漸滲透到大眾視野;或者,某種新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在不經意間成為主流的。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啓發我觀察生活、解讀社會的小窗口,讓我能夠以更敏銳的視角去感受身邊的文化脈絡,去理解那些看似尋常的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意義。這種“跬步”的積纍,我相信最終會匯聚成對文化更深刻、更全麵的認知。
評分初拿到《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我立刻被它那低調而充滿智慧的書名所吸引。“跬步”二字,仿佛在暗示著一種循序漸進、細緻入微的觀察視角,而“閑步集”則預示著一種輕鬆自在的閱讀體驗,非但沒有枯燥的學術說教,反倒能讓人在漫步中體味文化的多彩。這本書的定位是“現代文化係列叢書”,這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個廣闊的探索領域。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觸及到當代社會中那些不那麼顯眼,卻又深深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是關於網絡流行語的演變?是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際關係?還是消費主義浪潮下,我們如何尋找個體的意義?這些都是我深感好奇的議題。劍橋這個地名,也讓我聯想到瞭學術的嚴謹與思想的深度,但“對話”二字又增添瞭一份親切感,它可能不僅僅是單嚮的理論輸齣,而是作者與讀者,或者作者與時代、與文化本身的一種平等交流。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引發我思考、激發我共鳴的“文化跬步”,它們或許是某個微小的細節,一個不經意的習慣,抑或是某個被忽視的角落,但通過作者的慧眼,能夠摺射齣整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種“跬步”式的探索,往往比宏大的理論敘事更能觸動人心,因為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更易於被理解和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