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劉師培:經學教科書
定價:43.00元
作者:劉師培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088
字數:
頁碼:30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為經學之教科書,共分三十六課,首述經學之源流,按經學之發展分為四期,分彆予以論述。
內容提要
本書分兩冊,冊總論中國經學的産生、發展及其流變過程,從先秦至兩漢經學,直至宋、元、明經學及傳授。第二冊為《易》學專論,論述《易》之名稱、作用、閱讀方法、卦名釋義等,以及《易》與文字、數學、科學、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禮典之間的關係,並論述瞭其文詞與音韻。
目錄
冊
序例
課經學總述
第二課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兩漢《春鞦》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鞦》學
第二十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宋元明之《春鞦》學
第二十七課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近儒之《春鞦》學
第三十四課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冊
弁言
課《易經》總義
第二課《易經》卦名
第三課卦名釋義
第四課論《易》卦之作用
第五課釋三《易》
第六課釋《周易》之旨
第七課論《易》有三義
第八課釋《彖》辭
第九課釋爻辭(上)
第十課釋爻辭(下)
第十一課釋《易》象
第十二課釋《十翼》
第十三課說筮法
第十四課說互體(一)
第十五課說互體(二)
第十六課說互體(三)
第十七課說互體(四)
第十八課說卦變(一)
第十九課說卦變(二)
第二十課說卦變(三)
第二十一課說比例
第二十二課論《易經》與文字之關係
第二十三課論《易》學與數學之關係
第二十四課論《易》學與科學之關係
第二十五課論《易》學與史學之關係
第二十六課論《易》學與政治學之關係
第二十七課論《易》學與社會學之關係
第二十八課論《易》學與倫理學之關係
第二十九課論《易經》與哲學之關係(一)
第三十課論《易經》與哲學之關係(二)
第三十一課論《易經》與哲學之關係(三)
第三十二課論《易經》與禮典之關係(上)
第三十三課論《易經》與禮典之關係(下)
第三十四課論《易》詞(上)
第三十五課論《易》詞(下)
第三十六課釋《易》韻
作者介紹
劉師培(1884—1919),江蘇儀徵人,1902年中舉,191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去世後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
文摘
序例
治經學者,當參考古訓,誠以古經非古訓不明也。大抵兩漢之時,經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多屬齊學,古文多屬魯學。今文傢言多以經術飾吏治,又詳於禮製,喜言災異、五行。古文傢言詳於訓詁,窮聲音文字之原。各有偏長,不可誣也。六朝以降,說經之書分北學、南學兩派。北儒學崇實際,喜以漢儒之訓詁說經,或直質寡文;南儒學尚浮誇,多以魏晉之注說經,故新義日齣。及唐人作義疏,黜北學而崇南學,故漢訓多亡。宋、明說經之書,喜言空理,不遵古訓,或以史事說經,或以義理說經,雖武斷穿鑿,亦多自得之言。近儒說經,崇尚漢學,吳中學派掇拾故籍,詁訓昭明;徽州學派詳於名物典章,復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常州學派宣究微言大義,或推經緻用。故說經之書,至今日而可稱大備矣。此皆研究經學者所當參考者也。大約古今說經之書,每書皆有可取處,要在以己意為摺衷耳。夫《六經》浩博,雖不閤於教科,然觀於嘉言懿行,有助於修身。考究政治典章,有資於讀史。治文學者,可以審文體之變遷。治地理者,可以識方輿之沿革。是經學所該甚廣,豈可廢乎然漢儒去古未遠,說有本源,故漢學明則經詁亦明。欲明漢學,當治近儒說經之書。蓋漢學者,《六經》之譯也;近儒者,又漢儒之譯也。若夫六朝、隋、唐之注疏,兩宋、元、明之經說,其可供參考之資者,亦頗不乏,是在擇而用之耳。
一、每冊三十六課,每課字數約在四五百言之間。
二、經學源流不明,則不能得治經之途轍,故前冊首述源流,後冊當詮大義。
三、經學派彆不同,大抵兩漢為一派,三國至隋、唐為一派,宋、元、明為一派,近儒彆為一派。今所編各課,亦分經學為四期,而每期之中,經學之派彆,必分析詳明,以備參考。
四、經學派彆既分為四期,而每期之中,首《易經》,次《書經》,次《詩經》,次《春鞦經》,次《禮經》,次《論語》、《孟子》,《學》、《庸》附焉,次《孝經》,《爾雅》附焉。蓋《班誌》於六藝之末復附列《論語》、《孝經》,今用其例。唯《樂經》失傳,後儒無專書,不能與《禮經》並列耳。
課經學總述
一、所引各書,必詳注所齣,一二私見,附以自注,以供學者之采擇。
三代之時,隻有《六經》。《六經》者,一曰《易經》,二曰《書經》,三曰《詩經》,四曰《禮經》,即今《儀禮》。五曰《樂經》,六曰《春鞦經》,次序依《漢書·藝文誌》。故《禮記·經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詩》、《書》、《禮》、《樂》、《春鞦》、《易》為《六經》。若《左氏》、《公羊》、《穀梁)三傳,鹹為記《春鞦》之書。《周禮》原名《周官經》,《禮記》原名《小戴禮》,皆與《禮經》相輔之書。《論語》、《孝經》雖為孔門緒言,亦與《六經》有彆。至《爾雅》列小學之門,《孟子》為儒傢之一,《中庸》、《大學》鹹附《小戴禮》之中,更不得目之為經。西漢之時,或稱《六經》,或稱六藝。見《史記·孔子世傢贊》及《滑稽列傳序》。其後《樂經》失傳,始以《孝經》、《論語》配五經,稱為“七經”。見《後漢書·趙典傳》注。至於唐代,則《春鞦》、《禮經》鹹析為三,《春鞦》分為《公》、《穀》、《左氏》三經,而《禮》之外並以《周禮》、《禮記》為經,且誤以《禮記》一書為本經。立“三傳”、“三禮”之名,閤《易》、《書》、《詩》為“九經”。唐開成石經則閤《論語》、《孝經》、《爾雅》並為經書,而《經典釋文》則《春鞦》僅為一經,加以《論語》、《孝經》為九經,茲用顧亭林之說。北宋之初,於《論語》、《孝經》而外,兼崇《爾雅》、《孟子》二書,而十三經之名,遂而不可復易矣。及程硃錶彰《學》、《庸》,亦若十三經之外復益二經,流俗相沿習焉。不察以傳為經,如《左氏》、《公羊》、《穀梁》是也。以記為經,如《小戴禮》是也。以群書為經,如《周官經》、《孝經》、《論語》、《孝經)是也。以釋經之書為經,如《爾雅》是也。此則不知正名之故也。參用龔自珍《六經正名說》。
第二課經字之定義
《六經》之名,始於三代,而經字之義,解釋傢各自不同。班固《白虎通》訓經為“常”,以“五常”配五經。劉熙《釋名》訓經為“徑”,以經為常典,尤徑路無所不通。案:《白虎通》、《釋名》之說,皆經字引申之義。惟許氏《說文》經字下雲:“織也,從係,巠聲。”蓋經字之義,取象治絲,縱絲為經,衡絲為緯,故地學傢以縱綫為經綫,而以衡綫為緯綫也。引申之,則為組織之義。上古之時,字訓為飾,又學術授受多憑口耳之流傳,《六經》為上古之書,故經書之文奇偶相生,聲韻相協,以便記誦。而藻繪成章,有參伍錯綜之觀。古人見經文多文言也,於是假治絲之義而锡以《六經》之名。如《易》有《文言》,而六爻之中亦多韻語,故爻字取義於交互。《尚書》亦多偶語韻文,《詩》備入樂之用,故聲成文謂之音。《孟子》亦曰不以文害辭。又《孟子》引孔子之言曰:“《春鞦》其文則史。”而《禮記·禮器》篇亦曰:“《禮》有本、有文。”是《六經》之中無一非成文之書。即群書之用文言者,亦稱之為經,以與鄙詞示異。如《孝經》、《道德經》、《離騷經》之類是也。皆取藻繪成文之義。又《吳語》雲:“挾經秉袍。”注雲:“兵書也。”是兵書之雜用文言者,亦可稱之為經也。後世以降,以《六經》為先王之舊典也,乃訓經為法。又以《六經》為盡人所共習也,乃訓經為常。《廣雅·釋詁》雲:“經,常也。”《孟子·盡心下》雲:“君子反經而已矣。”注亦雲:“經,常也,猶常道也。”此皆經字後起之義也。若《白虎通》以五常配五經,則捨《春鞦》而不言。劉熙訓經為徑,徑為直捷之義,與文飾之義相反。不明經字之本訓,安知《六經》為古代文章之祖哉!
……
序言
無
這本關於劉師培的書,我真是愛不釋手。首先,它的裝幀設計就非常吸引人,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讓我一拿到手就感覺這本書的分量。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很好,印刷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劉師培的生平脈絡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底。他不僅僅羅列瞭史實,更深入挖掘瞭劉師培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學術思潮對他的影響。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讓復雜難懂的經學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仿佛劉師培本人就在眼前,與我探討學問。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闡釋,尤其獨到,完全跳脫瞭傳統教科書的刻闆,讓人耳目一新。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經學與現代讀者的橋梁。過去,我總覺得經學是高懸在空中的理論,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接地氣,卻又不失嚴謹。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人物的“神韻”,他筆下的劉師培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古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睏惑有堅持的學者。比如,書中對劉師培在不同學術流派間徘徊與最終定論的心理過程描寫,細緻入微,讀來讓人感同身受。這種細膩的筆觸,使得原本枯燥的學術史,讀起來充滿瞭戲劇張力和人情味,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感悟。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運。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堆砌資料,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圍繞“經學”這一核心,層層遞進,深入剖析。從劉師培早期的研究取嚮,到他如何吸收、批判前人成果,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經學體係,整個過程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書中引用的史料考證翔實可靠,注釋詳盡,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進一步探究原典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它既能滿足初學者的導覽需求,也足以讓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從中找到深入研究的綫索和啓發,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學術傳記範疇。它像是一份精心烹製的思想盛宴,讓讀者領略到清末民初那段學術大變革時期的獨特魅力。作者在分析劉師培的學術貢獻時,總能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圖景中考察,這使得我們不僅瞭解瞭“劉師培說瞭什麼”,更理解瞭“他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他的觀點在當時有何意義”。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之間的論戰描述,充滿瞭張力,展現瞭那個時代學者們為真理而思辨的激情。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曆史觀和學術觀都有瞭更開闊的視野,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學科視角。
評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閱讀享受的佳作。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非常高超,時而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時而又如手術刀般精準犀利,將復雜的經學概念剖析得入木三分。最讓我贊嘆的是,這本書的“溫度”。它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理論的集閤,而是飽含瞭對一位偉大經學傢學術精神的敬意與深刻理解。它成功地讓“教科書”這個略顯沉悶的詞語煥發瞭新生,讀起來一點都不纍,反而讓人充滿求知欲,恨不得立刻去查閱劉師培的那些原始文獻,去親身體驗那種學術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