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洗冤集錄
定價:24.00元
作者:(宋)宋慈著;中華文化講堂注譯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26474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洗冤集錄》是中國古代*部係統總結屍體檢查經驗的法醫學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較為完整的法醫學專著。自南宋後,《洗冤集錄》成為曆代官府屍傷檢驗的藍本,曾定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檢驗的準則,是刑、法官必讀之書,在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起過重大作用。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目錄
捲之一
一 條令
二 檢覆總說上
三 檢覆總說下
四 疑難雜說上
捲之二
五 疑難雜說下
六 初檢
七 覆檢
八 驗屍
九 婦人
附 小兒屍並胞胎
十 四時變動
十一 洗罨
十二 驗未埋瘞屍首
十三 驗墳內及屋下攢殯屍
十四 驗壞爛屍
十五 無憑檢驗
十六 白僵死瘁死
捲之三
十七 驗骨
十八 論沿身骨脈及要害去處
十九 自縊
二十 被打勒死假作自縊
二十一 溺死
捲之四
二十二 驗他物及手足傷死
二十三 自刑
二十四 殺傷
二十五 屍首異處
二十六 火死
二十七 湯潑死
二十八 服毒
二十九 病死
三十 針灸死
三十一 劄口詞
捲之五
三十二 驗罪囚死
三十三 受杖死
三十四 跌死
三十五 塌壓死
三十六 外物壓塞口鼻死
三十七 硬物緻死
三十八 牛馬踏死
三十九 車輪拶死
四十 雷震死
四十一 虎咬死
四十二 蛇蟲傷死
四十三 酒食醉飽死
四十四 醉飽後築踏內損死
四十五 男子作過死
四十六 遺路死
四十七 死後仰臥停泊有微赤色
四十八 死後蟲鼠犬傷
四十九 發塚
五十 驗鄰縣屍
五十一 闢穢方
五十二 救死方
五十三 驗狀說
作者介紹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人,唐相宋璟後人,南宋法醫學傢,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瞭“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壓抑”的,但這種壓抑感恰恰來源於作者對現實描摹的真實性。我把它放在手邊,經常會思考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普通人在巨大體製麵前的無力和掙紮。它不像一些稗官野史那樣熱衷於講述英雄事跡或奇聞異事,它聚焦的,往往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為瞭活下去而不得不做齣妥協的個體命運。作者的敘事節奏很穩,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看似平靜,水麵下卻暗流湧動著無數的悲歡離閤。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階層聲音的捕捉,比如農民對官府文書的誤解,以及底層書吏在上傳下達過程中所扮演的“信息扭麯者”的角色。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原本單一的“官民衝突”主題,變得富有層次感和復雜性。讀完後,我感到一種深刻的共情,因為它提醒我們,曆史絕非隻有帝王將相的豪言壯語,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艱難求生的真實寫照。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慢讀”之書,它的魅力不在於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其內在邏輯的嚴密性和資料的罕見性。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消化其中關於賦稅徵收和地方治理結構的部分。作者顯然在檔案庫裏泡瞭很久,引用的那些地方案例和基層文書的細節,精確到瞭某一戶人傢在特定年份因為天災而申請減免稅銀的具體流程。這種對“製度如何落地”的關注,是許多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所缺乏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地圖和族譜來理解不同傢族勢力之間的盤根錯節的關係。這本書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機械結構圖,將古代社會各個零部件是如何咬閤、摩擦,並最終驅動整個龐大機器運轉的細節描繪得淋灕盡緻。它沒有給我帶來閱讀其他通俗曆史讀物那種立竿見影的快感,但它帶來的知識積纍和對曆史運行機製的理解卻是紮實而長遠的,讀完後會讓人對“古代”這個概念有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認知,而不是一個模糊的印象。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無疑是極高的,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充滿爭議的曆史節點時,作者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信服的“中立的審慎”。它不像某些帶有強烈傾嚮性的學術著作那樣急於給齣一個蓋棺定論的結論,而是傾嚮於展示“證據鏈”本身,讓讀者自己去權衡不同說法的可信度。我發現它在引用和注釋方麵做得極其紮實,幾乎每一個關鍵論斷背後都能追溯到具體的原始材料,這種嚴謹性為全書提供瞭極強的公信力。在裝幀設計上,雖然內容嚴肅,但紙張和字體選擇上卻顯得頗為用心,使得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過於疲勞。如果說有什麼不足,或許是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某些章節的專業術語和繁復的邏輯推導需要多次迴讀纔能完全理解。但總而言之,對於有誌於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和治理細節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參考資料,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基於一手材料的分析工具。
評分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古代法律實踐的著作,讀罷掩捲,心中頗有波瀾。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將焦點完全集中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律法條文上,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案件審理過程中,展現瞭當時社會環境下,法官、胥吏乃至於普通百姓是如何周鏇於錯綜復雜的證據和人情世故之間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對“冤情”的細緻剖析,作者似乎對“錯判”背後的人為因素有著深刻的洞察。比如,書中詳述瞭某起涉及土地兼並的疑難案件,從最初的口供矛盾到最後關鍵證據的齣現,整個過程充滿瞭戲劇性的反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這些細節時所采用的那種冷靜而剋製的筆調,既沒有過度渲染悲情,也沒有簡單地將所有問題歸咎於製度的腐敗,而是將焦點放在瞭“如何求真”這一艱難的司法實踐之上。那種對曆史細節的考據和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把握,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仿佛也參與到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正義的追問之中。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古代司法體係提供瞭一個非常鮮活和立體的窗口,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來得更為真實和引人深思。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更多是來自於其文字的“銳利”和觀點的“顛覆性”。它似乎有意打破瞭傳統史學中對某些曆史人物或事件的“神化”濾鏡,直指核心矛盾。我讀到其中關於地方官吏權力運作方式的章節時,感到脊背發涼。作者似乎通過挖掘大量的民間文書和地方誌的犄角旮旯,構建瞭一個關於權力如何被異化和濫用的微觀模型。行文風格上,與我過去讀過的那些考據嚴謹但略顯平鋪直敘的舊籍截然不同,這本書的語言充滿瞭一種現代批判的張力,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一位隱居多年的偵探終於將塵封的捲宗公之於眾。它不是在簡單地陳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在不斷追問“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當時環境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特彆是關於審訊技巧和刑訊逼供的描寫,作者沒有迴避其殘酷性,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壓力和官員績效考核體係下進行解讀,提供瞭一種更為復雜的成因分析,這對我拓展看待曆史事件的思維框架非常有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