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崇文集二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選(精裝)
:58.00元
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1010424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所選以文史論著的文章為主,兼收其他文獻著述及錄文史專著的重要章節或序跋。
所選作品,按作者生年為序。
所選著作。原有句讀或標點者一般保持原貌,不加改變;原著沒有句讀或標點者由編者擬加標點。
作者簡曆附注於每篇文章之後。
目錄
重刊營造法式三山簃學詩淺說
讀漢雜識(節錄)
前郵傳部尚書陳公玉蒼事略
《思痛軒詩存》育
《思痛軒詩存》序
書趙智庵
寫字學綱要
寶晉齋帖要
唐顔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釋義
《貴州碑傳集》序
樞曹追憶
詩學通論
魯迅先生九周年祭
桃花源記旁證
“五四”運動親曆記
文藝作品的鑒賞
水省人物論贊(節錄)
左宦漫錄
魏晉之經學
新文化運動
兩世情深,一闋驚天
戲麯舞颱布景與民族傳統繪畫
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成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紀念徐悲鴻先生
讀《論語》獻疑
附:試論《鄭注論語》一則的牽強附會
論歐陽修詞
寫在《唐宋詞選析》之前
悠久絢爛的中國壁畫藝術
在齊白石藝術研究會上的講演
楚瑟漆畫小記
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
燕都人物摭憶
鬱達夫蓋棺論定的晚期
追憶為李大釗烈士書寫碑文
《魏晉學術思想史》摘錄
論國畫創新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
脈診實踐及理論舉要
試論“移步而不換形”
——關於京劇錶演藝術的規律問題
我為什麼要提倡寫格律詩
——中央文史研究館詩詞書畫研討會發言稿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莊嚴的曆史責任感。“崇文”二字,本身就包含著對文化傳承的敬畏與推崇。作為一名熱衷於嚴肅閱讀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學術嚴謹性,而非嘩眾取寵的技巧。我希望在這本選集中,能找到那種“鐵肩擔道義”的文字力量。它不一定需要使用多麼華麗的辭藻,但其內核必須是堅實的、經得起時間淘洗的。比如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這些身居高位的學者是如何理解和捍衛的?他們的論述是否能為我們這些後學者指明方嚮,避免在盲目追趕潮流中迷失自我?我尤其好奇,在他們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有沒有對某些長期被忽視的文化遺産進行搶救性發掘和深入闡釋的篇章。如果能從中汲取到一種對“文化本真”的堅守,那這份閱讀體驗無疑是極其寶貴的。它代錶瞭一種不隨波逐流的文化脊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評分從包裝的質感來看,這本精裝書顯然是下瞭成本的,這多少也反映瞭對其內容的重視程度。我個人對文史類選集有個習慣性的挑剔,那就是作者群體間的差異性是否得到瞭充分體現。中央文史研究館匯聚的想必是各領域的翹楚,我深切期待能看到文、史、哲等不同學科背景下的思維範式如何交融。例如,一位側重於文獻考據的學者,其分析問題的方式必然與一位擅長宏觀曆史建構的學者截然不同。這種方法論上的差異,在同一本書中並置呈現,恰恰能極大地拓寬讀者的視野。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韆人一麵的論調,而是百花齊放的觀點,甚至是溫和的爭鳴。隻有在思想的碰撞中,纔能激發齣新的火花,讓古老的學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齣更持久的生命力。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高質量的“思想快照”,記錄瞭這一代文化精英在關鍵議題上的集體智慧結晶。
評分這部書名裏帶著“崇文”二字的集子,初翻時便讓人心頭一凜,仿佛能嗅到一股飽經風霜的墨香。我嚮來偏愛那些能沉澱時代脈搏的文字,而非曇花一現的流行。這本精裝本的重量,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實在感,預示著裏麵收錄的作品絕非輕飄飄的口水話。我期待從中看到老一輩學者們對國傢文化命脈的深刻洞察,他們或許親曆瞭風雲變幻的年代,其筆下的論述定然少瞭一份書齋氣的空泛,多瞭一份入世的滄桑與智慧。特彆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這個身份標簽,讓人立刻聯想到的是那些在國傢智庫中潛心耕耘,言之有物的大傢。我希望看到他們如何以史為鑒,對當下的一些現象做齣既有高度又接地氣的評判。比如,關於傳統藝術如何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或者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等方麵,如果能有真知灼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那種沉甸甸的、字斟句酌的文字,纔是真正能滋養心靈的甘泉,而不是轉瞬即逝的快餐文化。我屏息以待,想探尋這些文壇耆宿的深邃思辨。
評分入手這本書,首先被它的裝幀工藝所摺服。書脊挺括,紙張的選用也很有分寸,閱讀起來手感舒適,沒有廉價印刷品的油膩感。對於這種匯集瞭多位重量級人物作品的文選,最怕的就是內容編排上的蕪雜無序,讓人抓不到重點。我更傾嚮於看到一種清晰的脈絡,或者是以時間為序,或者是以主題分類,讓讀者能夠順理成章地進入不同學者的思想領域。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跨越學科壁壘的對話。比如,一位研究古典詩詞的大傢,是否會對現代社會治理結構提齣犀利的批評?又或者,一位專攻曆史的學者,是否會以史學的視角去審視當下的文化生態?這種思想的碰撞,纔是“文選”的精髓所在。如果隻是機械地羅列各自的代錶作,那就失去瞭“集”的意義,變成瞭簡單的作品堆砌。我熱切盼望,這本精裝本能體現齣一種整體的、協調的審美和學術指嚮性,讓每一篇選文都能在整體中找到其獨特而重要的位置,而不是成為孤立的島嶼。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種“選集”性質的書籍總是抱持著一種謹慎的好奇。精裝版本的確賞心悅目,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透露齣一種內斂的莊重感,適閤放在書房裏作為鎮館之寶。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份沉澱感。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瞭各位前輩的學術成就,更重要的是,能窺見他們的人生哲學和治學態度。我尤其關注那些看似閑筆,實則蘊含深意的隨筆或迴憶錄部分。那些時代特有的語境和錶達方式,往往能摺射齣比宏大敘事更豐富的人性光輝與曆史側影。倘若能讀到一些關於他們青年時期如何投身學術、如何麵對學術低榖的隻言片語,那將比任何一篇嚴謹的論文都更具感染力。我想象著,在某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品讀這些曆經歲月打磨的文字,那種與智者對話的體驗,是任何電子屏幕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特定群體,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是如何堅守其文人操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