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剪掉这本书

请剪掉这本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夫·佩特森,李诺 著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黑色幽默
  • 反乌托邦
  • 讽刺
  • 社会批判
  • 文化
  • 当代文学
  • 实验小说
  • 短篇小说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5913
商品编码:29834146688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请剪掉这本书

定价:118.00元

作者:夫·佩特森,李诺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46159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请剪掉这本书》包含了你所需要的一切:l内附临摹纸、纯白练习纸与高档彩纸,精准裁剪,轻轻一撕,即可拿下!l随书赠送专业刻纸刀及精美画框,l你只需打开这本书,跟着简单易学的教程,就可以开启刻纸艺术之旅。快剪掉这本书!将平凡的纸张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吧!

内容提要


来自苏格兰的剪纸艺术家夫·佩特森(Boo Paterson)将手把手教你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剪纸热带雨林。跟随着书中简明易懂的操作指南与高清步骤图,你将能够把平凡的纸张变幻出各种森林植被和可爱的小动物。从威武的老虎到闲适的树懒,从欢乐的袋鼠到温柔的长颈鹿,等待你的是一场美丽的剪纸丛林之旅。

本书从剪纸工艺的基础讲起,适合所有阶段的读者。入门部分包括:剪纸工具的使用方法、剪纸手法、安全提示,以及如何微调等。作者亦会介绍更高阶的剪纸技巧与存放剪纸作品的方法。跟随书中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制作教程,你将开启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之旅,轻松掌握这门美丽的“慢”艺术。

目录


前言…………………………………………………2

如何剪纸……………………………………………3

工具使用…………………………………………3

使用裁纸刀………………………………………4

准备裁剪…………………………………………5

裁剪………………………………………………6

完成临摹…………………………………………8

补救作品…………………………………………10

制作浮雕…………………………………………10

装裱作品……………………………………………12

作品集………………………………………………14

临摹纸………………………………………………2 7

彩纸

作者介绍


夫·佩特森(Boo Paterson)是一名来自苏格兰的插画师及纸工艺艺术家,她擅长剪纸、纸浮雕和纸雕塑。她的作品曾在苏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展出,还曾当选为诸多杂志的封面,如《纽约客》(New York Times)、《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等。她别于2016年和2018年获得“世界插画奖” (World Illustration Awards)。夫也曾与BBC,Fox 5 News等电台合作,教授纸工艺课程。

文摘


序言



《时光的呢喃》 内容提要: 《时光的呢喃》是一部跨越百年光阴的家族史诗,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到当代,一个普通却又饱经风霜的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蜕变。故事围绕着三代人的命运展开,从江南水乡的宁静生活,到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变迁,深刻探讨了记忆、身份认同以及爱与放手的主题。 第一部:烟雨江南的序曲 (1910-1937) 故事始于清末民初,姑苏城外一个以丝绸染坊为生的沈家。沈家老爷沈万山,一个恪守传统的匠人,坚信“手艺是祖宗的命根子”。他的长子沈清源,却是个受新思潮熏陶的“留洋学生”,渴望将现代机器引入染坊,却与父亲在理念上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沈家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求存的艰辛。清源娶了苏州评弹名伶苏婉,两人的结合是两个世界的碰撞。婉的歌声成了家中唯一的慰藉,而染坊里的水车轰鸣,则象征着时代不可逆转的脚步。作者用大段文字细致描摹了江南的梅雨天气、染坊中五彩斑斓的布匹在阳光下晾晒的景象,以及夜半时分,清源在书房中对着图纸辗转反侧的煎熬。他们的生活平静而美好,却被远方的风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动荡。 重点事件包括:清源试图引入蒸汽机引发的学徒罢工事件,以及婉因政治立场被卷入的流言蜚语,这些都为家族的未来埋下了不安的伏笔。 第二部:烽火连天的挽歌 (1937-1949) 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撕裂了沈家的安宁。沈万山坚守着祖宅,拒绝南迁,认为家园不可弃。清源则带着妻儿和部分核心技术人员,辗转南下,试图在后方延续家族的产业。 这一部分是全书情感最为浓烈的部分。作者深入刻画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无情碾压。清源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大部分积蓄和技术人员,他从一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逐渐蜕变成一个必须为家人安全考虑的实用主义者。婉则在战火中,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组织难民救助,她的舞台从精致的戏楼转移到了简陋的防空洞。 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用微薄的资源维持生计和尊严。例如,为了一块布料与奸商周旋,或是用一碗米汤换取一针一线。战后,他们历经艰辛回到故土,发现祖宅已成断壁残垣,沈万山在孤寂中离世。这段经历塑造了第三代——沈清源的女儿沈雁的性格,她沉默寡言,内心早早学会了审时度势。 第三部:时代的潮汐与沉浮 (1949-1980)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带来了新的考验。沈家作为“旧式”资产阶级家庭,必须接受改造。清源和婉被分配到工厂,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知识和技艺,在新的社会结构下显得格格不入。 沈雁,此时已是豆蔻年华,她目睹了父母的隐忍与挣扎。她深爱着父母所代表的那个逝去的精致世界,却又不得不学会在新的集体主义洪流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一时期,作者通过描绘工厂的集体生活、政治运动中的惶恐,展现了个体如何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书中对工厂车间氛围的描摹尤为细致:机器的轰鸣声、工人间的流言蜚语、政治学习会上的口号,与沈雁私下里偷偷修补母亲旧旗袍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她试图在这些细微的、私人的行为中,为家族保留一丝未被磨灭的印记。清源和婉在晚年选择了沉默,将对往昔的追忆深埋心底,只将对生活的微小热爱传递给雁。 第四部:回望与新生 (1980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沈雁的命运迎来了转折。她不再满足于工厂的稳定生活,决定利用自己对传统纺织工艺的记忆,尝试恢复一些高端定制的布料设计。然而,当她真正着手时,才发现记忆中的技艺和现代市场的需求存在巨大的代沟。 沈雁的儿子李明,一个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年轻设计师,从国外归来。他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商业头脑,却也带来了对家族历史的疏离感。李明认为过去的沉重历史是创新的包袱,而沈雁则坚信,没有对过去的深刻理解,新的创造终将是空中楼阁。 全书的高潮在于祖孙三代在传承与创新上的激烈碰撞。他们共同翻检着祖宅中被岁月尘封的旧物——一块褪色的丝绸、一本日记、一张泛黄的照片。每一次触摸,都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最终,李明理解了祖辈在困境中对“美”和“尊严”的坚守,而沈雁也学会了放开对过去的执念,将家族的记忆转化为一种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欣赏的文化价值。 主题探讨: 《时光的呢喃》探讨了“家”的定义是如何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被重塑的。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居所,更是情感和记忆的载体。小说关注个体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以及爱如何在最严酷的环境中,以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得以延续。这是一曲献给所有在时代浪潮中默默守护自己一隅光阴的人们的赞歌。 风格与特色: 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了多重视角切换,但主线始终紧扣沈家三代人的内心世界。语言风格兼具古典文学的含蓄韵味与现代小说的简洁张力。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描摹,如染坊的气味、旧家具的纹理、特定年代的服饰,都力求精确还原,使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逝去的时光。全书情感克制而深沉,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家族史和民族记忆的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请剪掉这本书》,给我一种极其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书籍的传统印象,那是一种充满禁忌和好奇的碰撞。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性,它不像是一本普通的小说,更像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实验。我猜想,这本书可能蕴含着某种隐藏的结构,需要通过“剪掉”这个破坏性的动作来解锁。也许书中藏着一系列的谜题,每一道谜题都需要我小心翼翼地剪下某一部分,才能得到解开下一道谜题的线索。这种“破坏即阅读”的概念,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刺激的。我甚至想象,这本书可能是一种关于“信息”的探讨,当我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处理信息时,会发生什么?它是否在隐喻着某种社会现象,或者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我被这种反传统的书籍设计深深吸引,渴望去探索它背后隐藏的深意。

评分

这本《请剪掉这本书》的名字简直太奇妙了,初初看到时就忍不住笑出了声。想象一下,一本实体书,却被赋予了“请剪掉”的指令,这本身就充满了某种反叛和玩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又为何会发出这样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邀请?是它内部的某些秘密需要被揭开,需要通过“剪掉”这个动作来完成阅读体验?还是它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鼓励读者以一种打破常规的方式与书互动?我猜测,这也许不是一本传统的叙事小说,可能更像是一本解谜游戏,或是某种互动装置。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性:也许书中每一页都隐藏着线索,需要小心翼翼地沿着特定的虚线剪下,才能拼凑出故事的全貌?又或者,它本身就是一本关于“破坏”与“创造”的探讨,通过“剪掉”这个行为,读者在破坏书中内容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新意义的建构?我甚至想到,会不会书中的某些内容,一旦被剪掉,就会显露出隐藏的文字,或者触发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不确定性让我感到兴奋,仿佛拿到了一张藏宝图,而“剪掉”就是开启宝藏的第一把钥匙。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钩子,牢牢地勾住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切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我总是被那些打破常规、挑战固有思维的书籍所吸引,而《请剪掉这本书》的名字,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本。它所蕴含的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气质,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难道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个需要被“破坏”才能完成阅读的作品?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一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它们挑战观众的参与方式,让观看者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本书会不会也是如此?也许书中设计了一些巧妙的机关,需要读者依照指示进行“破坏”,而每一次的“剪掉”都代表着故事的推进,或是对某种主题的深入挖掘。我甚至设想,这本书也许是一种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反思,它在提醒我们,有时候,打破既有的框架,才能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反阅读”的体验,听起来就足够令人着迷。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感受,一种既需要思考又需要动手,甚至带有一点点“破坏欲”的独特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参与,去探索,去重新定义“阅读”的边界。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请剪掉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名字也太奇怪了吧!”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一本书的认知。通常,我们捧着一本书,是为了细细品读,是小心翼翼地翻阅,生怕损伤了它。而这本书,却直接给出了一个“破坏”的指令。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它到底想传达什么?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还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隐喻?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并非一本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更可能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记录,或者是一本游戏说明书,引导读者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完成某种“作品”。想象一下,书中可能充满了折纸的步骤,或者是一些需要剪裁的图案,而每一次的剪裁,都在塑造着书中最终呈现的模样。这种互动性,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它挑战了我作为读者的固有身份,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需要主动地参与,甚至“破坏”才能得到完整的体验。这种“损毁”的仪式感,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请剪掉这本书》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种宣言。它仿佛在对读者说:“别把我当成一本普通的书来看待。”这种颠覆性的命名,立刻勾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极其不寻常。也许它不是一本用来“读”的书,而是一本用来“做”的书?或者,它是一本关于“解构”的书,通过“剪掉”这个动作,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可能是书中布满了各种需要被移除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一旦被移除,就会显露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又或者,它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每一次的剪掉,都代表着读者做出了某种选择,而这些选择最终导向了不同的结局。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引导我进行这场“破坏”与“重塑”的旅程,又会在我剪掉的过程中,揭示出怎样的秘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