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乡的手,以及手作》 9787535680235 [日]三谷龙二-RT

《远乡的手,以及手作》 9787535680235 [日]三谷龙二-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三谷龙二 著
图书标签:
  • 手作
  • 日本文化
  • 旅行文学
  • 散文
  • 生活美学
  • 匠人精神
  • 文化观察
  • 民俗
  • 乡土文化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80235
商品编码:2983423520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远乡的手,以及手作》

定价:59.00元

作者:三谷龙二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56802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继《木之匙》《日日器物帖》后,日本木艺大师三谷龙二带来散文集《远乡的手,以及手作》。

沿着成长的足迹,三谷龙二重访福井、京都和松本,与生活在三座城市里的手艺人、工坊主倾心交谈。

这是一次对往日人生的回望,也是对日本手工艺的历史、今生和未来的叩问。

福井是手作之乡,我谷盆、越前漆、岩佐黑板、山元眼镜商会……福井手艺人为日本贡献了别具特色的手作工艺。

京都是传承之都,木工黑田辰秋、瓷土艺术家娓奈奈子、纸艺家井上由季子……在日本,没有任何地方比京都更重视匠人精神的传承。

松本是工艺新城,松本工艺祭、濑户内生活工艺祭,手艺人与使用者在这座城市聚集交流,工艺与生活的交汇在这里重新开始。

带着一双记忆之眼与现实之眼,三谷龙二与手作的美、生活的美真诚相会。

目录


福井

去福井 旅行开始

我谷盆

手作之乡八轩町

雨镇

眼镜

鉴赏力 制作力

京都

黑田辰秋的工作间

圆柱形茶筒

中量生产的工坊

甜品与活版印刷

新河

手与心的关系

瓷土工作

松本

从京都到松本

登上小山丘

市内的水井

一个人的时间

冬夜的快乐

露天温泉与书

时光重叠的城市

松本工艺祭

生活 手作

手中的小小漩涡

拒绝束缚

后记

作者介绍


三谷龙二

木艺师,画家,装帧设计师,日本设计委员会成员,“生活工艺”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

他是当代木质器物的开拓者,在日本年轻人中引发了使用“好用不贵的木质小物”的风潮。

除了各种平面和立体的作品以外,三谷龙二也参与了伊坂幸太郎的《哦!爸爸们》《重力小丑》和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等书籍封面的制作。筹备并持续参与日本*的工艺博览会“松本工艺祭”,后又发起“工艺的五月”“濑户内生活工艺祭”等活动。

著有《日日器物帖》《木之匙》《三谷龙二的木器》等。

译者小米呆

七十年代初生于湖北,学生生涯在东北,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化专业。现旅居日本。

译作有《做衣服》(山本耀司著)、《好物100》(松浦弥太郎 、伊藤正子著)、《深夜食堂 严选之味》(饭岛奈美、安倍夜郎著)等。

文摘






序言



《大地之歌:手艺人的生活与传承》 一本关于时间、双手与土地的故事。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与“慢下来”这件事渐行渐远。然而,总有一些人,他们选择坚守传统,用双手与自然对话,将时间凝结成一个个有温度的物件。《大地之歌:手艺人的生活与传承》,不是一本关于某个具体手艺人的访谈录,而是一部深入现代手工业者精神内核的田野考察与人文观察。它带领读者走进那些被时光温柔以待的作坊,探寻隐藏在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哲学、坚持与传承的重量。 本书的焦点在于“连接”——人与物、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无形纽带。作者以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在快速消费主义浪潮下,手艺人们如何艰难而又坚定地守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 第一章:指尖上的时间哲学 在快速、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中,时间往往被视为成本,被压缩、被量化。然而,对于手艺人而言,时间是他们最宝贵的原材料。本章深入剖析了“慢工出细活”背后的时间哲学。 1. 等待的艺术: 无论是木材的自然风干,陶土的缓慢塑形,还是染料需要经历的漫长浸泡,手艺人的工作充满了“等待”。作者详细记录了不同材料对时间需求的苛刻性,以及这种等待如何塑造了作品的灵魂。它揭示了工业化生产中被牺牲掉的那个关键环节——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交流”。 2. 身体的记忆: 本章着重探讨了手艺是如何通过代代相传的身体动作而非书面记录来传承的。作者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徒的观察,描绘了肌肉记忆、微妙的手感,乃至气息的调整,是如何成为比图纸更重要的“活语言”。这里探讨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与身体达成的共识。 3. 从原材料到生命体: 手艺人对原材料的敬畏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之一。他们不会将木头视为“木材”,而是视为曾经的生命体。本章通过对几种代表性自然材料(如特定产地的竹子、未经处理的生铁、手工采摘的植物纤维)的追踪,展现了从原材料的甄选、处理到最终形态转化的全过程,强调了尊重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第二章:作坊的生态位——在边缘与中心之间 手艺人的工作空间——他们的作坊,往往是城市规划中被忽略的角落,是时间流逝的避难所。本章将作坊视为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探讨手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归属。 1. 空间的物质性: 作者细致描摹了几种典型手工作坊的环境:潮湿的泥房、堆满刨花的木工间、弥漫着草药气味的织布室。这些空间不仅仅是工作场所,它们被使用的痕迹、工具的摆放、光线的角度,都在讲述着经营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 2. 经济的悖论: 为什么那些耗费了巨大心血和时间的物件,在市场上往往难以匹配其内在价值?本章剖析了手工制品的经济困境。它探讨了“价值”的多元定义,以及手艺人们如何在维持生计的压力下,拒绝向批量生产的低价策略妥协的内在驱动力。这涉及对“匠人精神”的商业伦理反思。 3. 社区的织网者: 许多传统手艺与特定地域的物产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本章侧重于手艺人如何成为社区文化维系的重要节点。他们是原材料的采购者、技艺的守护者,也是邻里间技能交换的中心。当一位手艺人消失时,社区的文化版图也会随之缺失一块。 第三章:传承的重量与未来的回响 传承,是手艺人面临的最沉重也最光明的议题。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接力。 1. 不求全盘继承的继承: 现代的学徒与师父之间,关系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绝对服从的模式。本章探讨了新一代手艺人在面对祖辈技艺时,如何进行“选择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作者采访了几位年轻的“回归者”,他们如何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的设计美学中,赋予老手艺新的生命力。 2. 失败的教育价值: 在批量生产中,失败意味着召回和损失;而在手工制作中,失败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章记录了那些“报废”的半成品,它们如何成为教导学徒谦卑、细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力教材。 3. 跨越媒介的对话: 本章最后将目光投向数字时代。手艺人如何利用网络传播他们的理念?数字工具是威胁还是助力?作者认为,成功的传承并非意味着拒绝现代工具,而是利用现代工具更有效地传递“慢”与“真实”的价值。 《大地之歌》 是一次深入的、充满敬意的探访,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用品,理解它们背后的漫长旅程。它向所有对真实、对深度、对可持续生活方式心怀向往的人们发出邀请:放慢脚步,用你的双手去感受被时间温柔对待的物件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这本书献给所有相信双手有记忆、土地有故事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手工的温度感,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眼球。我拿到书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我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器物。从这本书的装帧细节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专注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物”的尊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这绝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充满匠人精神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纸张背后的故事和技艺。它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气质,让它在众多书籍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仿佛自带一种光环,让人忍不住想去靠近和了解。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回归。那些描述的手作过程,不仅仅是步骤的罗列,更像是作者对时间、对材料、对自身心境的深刻反思。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展现了一种将日常琐事转化为艺术的可能。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快了,快到忘记了手中可以创造出什么。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慢”的价值。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人感到平静和充实,那种被现代生活高速运转所带来的焦虑感,似乎都在这些字里行间找到了暂时的休憩之所。

评分

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老友间的娓娓道来,亲切却不失深度。他的文字像极了他手下的作品,结构清晰,线条流畅,每一个段落的起承转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回味起来却又余味悠长。我尤其欣赏那种在描述制作细节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触。他似乎懂得如何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材料的纹理和温度。这种文字的“手感”,是很多现代书籍所缺乏的,它构建了一个既具体又富有诗意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距离”和“连接”这两个概念的重新思考。书名中提到的“远乡”,本身就带有一种漂泊感和对故土的眷恋,而“手作”则是最直接、最坚实的连接方式。这种对比非常耐人寻味。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总能通过某种有形的方式,与我们关心的人或事建立起一种持久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冰冷的数据交换,而是充满温度和时间的沉淀。每一次触摸、每一次打磨,都是一种无声的宣言,表达着创作者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态度。它让我开始珍视手中正在做着的每一件小事,因为它们都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工匠,甚至在动手能力方面有些笨拙,但这本书对我产生的启发却是巨大的。它没有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吓退我,反而激发了我内心深处那种想要创造、想要留下点什么的原始冲动。我开始尝试用更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小物件,哪怕只是简单地修补一个损坏的杯子,或是为礼物做一些额外的包装装饰。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创造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滋养心灵的力量。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耐心的实践之中,而不是那些唾手可得的便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