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居安思危
定价:68.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3.8元,折扣65
作者:任志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02028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任志刚为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任总裁,有香港**位“中央银行家”之称;
任志刚曾经在1983年参与制定港币与美元挂钩的关联汇率制度,先后经历过1987年香港股灾(恒生指数曾大跌40%)、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香港介入市场打击炒家)、2008年雷曼倒闭触发环球金融海啸等关乎香港金融业存亡之大事。
本书由他亲笔呈现多项关键事件的来龙去脉,内地首发!剖析香港20年金融大事记及其个人心路历程。
书中收集过百张历史图片,其中包括从未曝光的私人珍藏,弥足珍贵。
多名政商巨擘:陈元、唐英年、李国宝、刘明康、林行止等一致推荐!内容提要
陈元、唐英年、李国宝、林行止、刘明康、王冬胜、沈联涛政商要员携手推荐!
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回首化解幕幕金融危局的人与事,也以全新视点审视联系汇率(港元与美元挂钩)及财经、金融政策,以及前瞻中地与香港地区以至环球的金融形势;配以从未曝光的历史图片,弥足珍贵。
香港自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有香港*位“中央银行家”之称的任志刚,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长期参与香港的货币与金融事务,并在1993年起成为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任总裁,直至2009年退休。
任先生曾经在1983年参与制定联系汇率制度,其后的财经、金融工作生涯,先后经历过1987年香港股灾(恒生指数曾大跌40%)、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介入市场打击炒家、雷曼倒闭触发环球金融海啸等大事。从1999年9月到2009年9月,他每周都在金融管理局网站撰写名为《观点》的专栏,当中既有经济理论的剖释,财经、金融政策的解读,也有对往事的回忆、对故人夏鼎基及郭伯伟爵士的怀想。
退休后,任先生撷取上述文章的精华结集成书,并同时撰写新文章,以全新视点审视当年制定财经、金融政策如联系汇率的得失,以及前瞻香港、内地以至环球的金融形势。
本书还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部分更是从未曝光的作者私人珍藏,弥足珍贵。对关心中地与香港地区以至全球货币、金融、经济动向的读者来说,本书绝不能错过。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章 立足香港
1-1联系汇率
联系汇率的诞生
香港货币基础的发展
苦口良药
一年后的七招
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
港元的未来
1-2金管局
为金管局寻根
细谈金管局的工作
央行的独立及问责
金管局购置办事处
与国际金融中心
减少外汇交易结算风险
新香港钞票
1-3外汇基金
香港的外汇储备是否足够?
外汇储备及财政赤字
外汇基金与财政储备的新分帐安排
外汇基金的风险管理
《外汇基金条例》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外汇储备多与少
1-4银行监管
银行业监理
撤销利率管制
后贷款人
香港的存款保障计划
监管跨国银行
监管当局与金融中介
应变计划
过度规管
银行是否“与别不同”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银行业的竞争
七成按揭上限的源起
金融稳定与楼市泡沫
楼巿变动
后记
第二章 心系中国
2-1
香港的存款
业务
在香港发行债券
业务新的里程碑
从的国际地位去看香港业务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汇率的一篮子参考货币
2-2 两地合作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
与银监会签订谅解备忘录
与内地金融基建联网
香港作为内地资金融通的平台
与时俱进
一个国家、两种金融制度
连接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好处和方法
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关系
内地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试点
中国的金融发展:香港的角色
内地与香港两地货币金融合作的背后
后记
第三章 放眼环球
作者介绍
任志刚,(大紫荆勋章, 金紫荊星章, 司令勋章, 太平绅士)
任志刚先生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任总裁。他于1993年协助成立该局,并执掌达16年半。于2009年9月退休后,任先生先后获得多项任命。他现时是属下中国金融学会执行副会长和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杰出研究员。此外,他亦是瑞士联合银行及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任先生也是多间主要金融及学术机构的咨询委员会成员。
任先生服务香港的公职生涯超过38年,一直在货币和金融事务的领域上担当重要角色,功绩表现。他于1983年协助制定联系汇率制度,成功培植该制度长达26年。他主动推出多项具策略及前瞻性的改革措施,捍卫及强化联系汇率制度,令该制度在1997年主权回归的敏感时期保持稳定,更安然渡过了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8年~2009年的环球金融海啸。在1998年8月,他更出谋献策,协助港府打击炒家操控市场,在香港股票市场采取入市行动,成功挽救香港的货币和金融体系免于陷入崩溃。此外,任先生更积极引入多项策略性改革措施,以确保香港金融的稳定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他一直跟保持紧密合作,致力推动在香港建立离岸市场,是迈向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性措施。
任先生于2009年获特区颁授大紫荆勋章高荣誉,以表扬他对香港的贡献。过去多年,任先生也先后获得多间私营机构,包括国际媒体,颁授杰出中央银行家荣誉奖项。此外,他也获得香港及海外多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及教授学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历史的长河和未来的迷雾中穿梭。作者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故事巧妙地穿插在一起,通过类比和对比,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我惊喜地发现,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会突然联想到另一章节中提到的某个观点,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是许多平面化叙事的书籍难以给予的。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数据时,也显得十分严谨,他会注明出处,并对信息来源进行审慎的解读,这让整本书的说服力大大增强。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段落的排比句式,它们气势如虹,将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振奋,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澎湃的力量。而另一些时候,他的文字又如涓涓细流,细腻而深刻,能够触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种叙事风格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化,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未来的审慎思考。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预测,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将宏观的时代变迁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浪潮涌动的力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技术革新对传统行业冲击的那部分,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他提出的“隐形风险”概念,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最危险的往往是那些不易察觉、但却根深蒂固的问题。书中对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保持清醒认知,避免被裹挟前进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的语言风格十分接地气,虽然讨论的是宏大命题,但却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议题娓娓道来。这使得我作为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并产生共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和对照,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源于作者那种对个体责任的强调,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历史上的先贤,还是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都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选择与挣扎,他们的成功与失误,都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多角度、不偏不倚的态度。他不会轻易地给任何事物贴上绝对的标签,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辨别真伪,去形成自己的判断。书中关于“蝴蝶效应”的阐述,让我对微小行动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不起眼的环境中,一个微小的改变也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他直面挑战,用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笔触,揭示了潜在的危机。然而,他并非制造恐慌,而是通过呈现问题,引导我们去寻找解决之道,去培养韧性,去学会如何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这种既有警示意义,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让我感到既紧张又充满希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触及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视角。作者对于“最优解”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反而错失了在过程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并在变化中寻找适应之道,这是一种更为积极和富有生命力的生存哲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风险时,那种旁观者的冷静,以及对于人性弱点的洞察。他不会过度渲染恐惧,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口吻,呈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评估风险,做出决策。书中的一些论述,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我时常会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久久地沉思,书中的观点如同种子一般,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我对于一本好书最期待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厚实而带有质感的封面,字体烫金,在灯光下闪烁着一种沉稳的光泽,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分量。初翻开时,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油墨的味道淡淡地散发出来,让人有一种回归纸质阅读的纯粹愉悦感。封底的设计也颇具匠心,简洁的排版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传递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章节的插图,并非是那种花哨的装饰,而是以黑白素描的形式,寥寥几笔勾勒出意境,或是历史场景的再现,或是抽象的概念隐喻,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文字的氛围,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层深度和想象空间。翻阅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仔细品味这些图像,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与文字相互呼应的故事。书中的章节划分也很有条理,每一部分的标题都精炼而引人深思,这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也方便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阅读的侧重点。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就给予了我一种高品质的期待,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