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居安思危
定價:68.00元
售價:44.2元,便宜23.8元,摺扣65
作者:任誌剛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02028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任誌剛為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任總裁,有香港**位“中央銀行傢”之稱;
任誌剛曾經在1983年參與製定港幣與美元掛鈎的關聯匯率製度,先後經曆過1987年香港股災(恒生指數曾大跌40%)、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香港介入市場打擊炒傢)、2008年雷曼倒閉觸發環球金融海嘯等關乎香港金融業存亡之大事。
本書由他親筆呈現多項關鍵事件的來龍去脈,內地首發!剖析香港20年金融大事記及其個人心路曆程。
書中收集過百張曆史圖片,其中包括從未曝光的私人珍藏,彌足珍貴。
多名政商巨擘:陳元、唐英年、李國寶、劉明康、林行止等一緻推薦!內容提要
陳元、唐英年、李國寶、林行止、劉明康、王鼕勝、瀋聯濤政商要員攜手推薦!
香港金管局前總裁任誌剛,迴首化解幕幕金融危局的人與事,也以全新視點審視聯係匯率(港元與美元掛鈎)及財經、金融政策,以及前瞻中地與香港地區以至環球的金融形勢;配以從未曝光的曆史圖片,彌足珍貴。
香港自20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逐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有香港*位“中央銀行傢”之稱的任誌剛,在20世紀80年代初起長期參與香港的貨幣與金融事務,並在1993年起成為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任總裁,直至2009年退休。
任先生曾經在1983年參與製定聯係匯率製度,其後的財經、金融工作生涯,先後經曆過1987年香港股災(恒生指數曾大跌40%)、亞洲金融風暴、香港介入市場打擊炒傢、雷曼倒閉觸發環球金融海嘯等大事。從1999年9月到2009年9月,他每周都在金融管理局網站撰寫名為《觀點》的專欄,當中既有經濟理論的剖釋,財經、金融政策的解讀,也有對往事的迴憶、對故人夏鼎基及郭伯偉爵士的懷想。
退休後,任先生擷取上述文章的精華結集成書,並同時撰寫新文章,以全新視點審視當年製定財經、金融政策如聯係匯率的得失,以及前瞻香港、內地以至環球的金融形勢。
本書還配以珍貴的曆史圖片,部分更是從未曝光的作者私人珍藏,彌足珍貴。對關心中地與香港地區以至全球貨幣、金融、經濟動嚮的讀者來說,本書絕不能錯過。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章 立足香港
1-1聯係匯率
聯係匯率的誕生
香港貨幣基礎的發展
苦口良藥
一年後的七招
優化聯係匯率製度運作的措施
港元的未來
1-2金管局
為金管局尋根
細談金管局的工作
央行的獨立及問責
金管局購置辦事處
與國際金融中心
減少外匯交易結算風險
新香港鈔票
1-3外匯基金
香港的外匯儲備是否足夠?
外匯儲備及財政赤字
外匯基金與財政儲備的新分帳安排
外匯基金的風險管理
《外匯基金條例》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外匯儲備多與少
1-4銀行監管
銀行業監理
撤銷利率管製
後貸款人
香港的存款保障計劃
監管跨國銀行
監管當局與金融中介
應變計劃
過度規管
銀行是否“與彆不同”
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
銀行業的競爭
七成按揭上限的源起
金融穩定與樓市泡沫
樓巿變動
後記
第二章 心係中國
2-1
香港的存款
業務
在香港發行債券
業務新的裏程碑
從的國際地位去看香港業務
完善匯率形成機製改革
匯率的一籃子參考貨幣
2-2 兩地閤作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閤
與銀監會簽訂諒解備忘錄
與內地金融基建聯網
香港作為內地資金融通的平颱
與時俱進
一個國傢、兩種金融製度
連接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好處和方法
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關係
內地個人直接對外證券投資試點
中國的金融發展:香港的角色
內地與香港兩地貨幣金融閤作的背後
後記
第三章 放眼環球
作者介紹
任誌剛,(大紫荊勛章, 金紫荊星章, 司令勛章, 太平紳士)
任誌剛先生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任總裁。他於1993年協助成立該局,並執掌達16年半。於2009年9月退休後,任先生先後獲得多項任命。他現時是屬下中國金融學會執行副會長和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傑齣研究員。此外,他亦是瑞士聯閤銀行及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任先生也是多間主要金融及學術機構的谘詢委員會成員。
任先生服務香港的公職生涯超過38年,一直在貨幣和金融事務的領域上擔當重要角色,功績錶現。他於1983年協助製定聯係匯率製度,成功培植該製度長達26年。他主動推齣多項具策略及前瞻性的改革措施,捍衛及強化聯係匯率製度,令該製度在1997年主權迴歸的敏感時期保持穩定,更安然渡過瞭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2009年的環球金融海嘯。在1998年8月,他更齣謀獻策,協助港府打擊炒傢操控市場,在香港股票市場采取入市行動,成功挽救香港的貨幣和金融體係免於陷入崩潰。此外,任先生更積極引入多項策略性改革措施,以確保香港金融的穩定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他一直跟保持緊密閤作,緻力推動在香港建立離岸市場,是邁嚮國際化的一項重要戰略性措施。
任先生於2009年獲特區頒授大紫荊勛章高榮譽,以錶揚他對香港的貢獻。過去多年,任先生也先後獲得多間私營機構,包括國際媒體,頒授傑齣中央銀行傢榮譽奬項。此外,他也獲得香港及海外多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及教授學位。
文摘
序言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社會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於未來的審慎思考。他並非簡單地羅列數據或預測,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案例,將宏觀的時代變遷具象化,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浪潮湧動的力量。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技術革新對傳統行業衝擊的那部分,作者沒有止步於描述錶麵的現象,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邏輯,以及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他提齣的“隱形風險”概念,讓我茅塞頓開,很多時候,最危險的往往是那些不易察覺、但卻根深蒂固的問題。書中對於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保持清醒認知,避免被裹挾前進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的語言風格十分接地氣,雖然討論的是宏大命題,但卻很少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議題娓娓道來。這使得我作為一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並産生共鳴。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觀點與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聯係起來,進行反思和對照,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無疑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著我在曆史的長河和未來的迷霧中穿梭。作者並非按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而是將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故事巧妙地穿插在一起,通過類比和對比,揭示齣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我驚喜地發現,在閱讀某個章節時,會突然聯想到另一章節中提到的某個觀點,這種“融會貫通”的感覺,是許多平麵化敘事的書籍難以給予的。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數據時,也顯得十分嚴謹,他會注明齣處,並對信息來源進行審慎的解讀,這讓整本書的說服力大大增強。我特彆喜歡書中一些段落的排比句式,它們氣勢如虹,將作者的觀點錶達得淋灕盡緻,讀來令人振奮,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澎湃的力量。而另一些時候,他的文字又如涓涓細流,細膩而深刻,能夠觸及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種敘事風格的張弛有度,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層次感和變化,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厚實而帶有質感的封麵,字體燙金,在燈光下閃爍著一種沉穩的光澤,仿佛預示著內容的分量。初翻開時,紙張的觸感也十分細膩,油墨的味道淡淡地散發齣來,讓人有一種迴歸紙質閱讀的純粹愉悅感。封底的設計也頗具匠心,簡潔的排版和恰到好處的留白,傳遞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我特彆喜歡書中一些章節的插圖,並非是那種花哨的裝飾,而是以黑白素描的形式,寥寥幾筆勾勒齣意境,或是曆史場景的再現,或是抽象的概念隱喻,都恰到好處地契閤瞭文字的氛圍,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一層深度和想象空間。翻閱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仔細品味這些圖像,它們似乎在無聲地講述著與文字相互呼應的故事。書中的章節劃分也很有條理,每一部分的標題都精煉而引人深思,這使得我能夠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脈絡,也方便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選擇閱讀的側重點。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就給予瞭我一種高品質的期待,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濃厚的興趣和渴望。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觸及瞭一些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問題,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認知世界的新視角。作者對於“最優解”的探討,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執著於尋找一個完美的答案,反而錯失瞭在過程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他鼓勵我們擁抱不確定性,並在變化中尋找適應之道,這是一種更為積極和富有生命力的生存哲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風險時,那種旁觀者的冷靜,以及對於人性弱點的洞察。他不會過度渲染恐懼,而是用一種平靜的口吻,呈現事實,讓讀者自己去評估風險,做齣決策。書中的一些論述,雖然看似平淡,但卻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髓。我時常會在閤上書本後,依舊久久地沉思,書中的觀點如同種子一般,在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我對於一本好書最期待的收獲。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源於作者那種對個體責任的強調,以及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智慧。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曆史上的先賢,還是現代社會中的普通人,都仿佛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他們的選擇與掙紮,他們的成功與失誤,都摺射齣人性的復雜與光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那種多角度、不偏不倚的態度。他不會輕易地給任何事物貼上絕對的標簽,而是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辨彆真僞,去形成自己的判斷。書中關於“蝴蝶效應”的闡述,讓我對微小行動的力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不起眼的環境中,一個微小的改變也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巨大影響。同時,作者也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他直麵挑戰,用冷靜的分析和理性的筆觸,揭示瞭潛在的危機。然而,他並非製造恐慌,而是通過呈現問題,引導我們去尋找解決之道,去培養韌性,去學會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這種既有警示意義,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方式,讓我感到既緊張又充滿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