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诸子现代版丛书)

墨子(诸子现代版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勇 评注 著
图书标签:
  • 墨子
  • 先秦诸子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古代文献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诸子百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8015
商品编码:2984978870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墨子(诸子现代版丛书)

定价:69.00元

作者:方勇 评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1001580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在遍考群书的基础上,尽可能还原《墨子》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底本。在此基础之上,博采众家之所长,立论谨严,语句流畅,深入浅出地解读墨家学说之精髓。品评论述悉以现代人的视角相观照,避免隔阂与说教,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真正做到了“现代版”的追求。

内容提要


《墨子》一书遵从“诸子现代版丛书”之体例,注重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诸子著作,以求从中汲取可供当代读者学以致用的精神养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该书前有前言一篇,作者在其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墨家学派的思想及主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浮沉,以及墨学文献的流传情况等,使得读者对墨家学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对具体篇章的解读中,每一章都分为题解、正文、注释、译文、评析五大部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题解部分概括该篇的主要内容,分析墨子在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开宗明义,让读者一目了然。正文部分,在广泛参校各版本的基础上确定*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优良底本。注释部分则选取正文中的疑难字句加以注解,语言平实,浅显易懂。译文部分是对整段文字的疏通串讲,有助于读者对墨子精义的把握。每篇*后的评析部分则在总结全篇的基础上加以升华,读者发掘出墨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体现出“现代版”丛书“现代性”之所在。

目录


作者介绍


方勇,1956年5月生于浙江省浦江县,河北大学中文系硕士,杭州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曾师从褚斌杰教授研治先秦文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诸子学刊》主编、《子藏》总编纂、中国诸子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先秦诸子学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庄子学史》《庄子纂要》等18种。

文摘


序言



《墨子:兼爱非攻的智慧之光》 一、 导言:群星璀璨的中国古代思想殿堂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流派最为纷呈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如同天上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基石。从尊崇秩序的儒家,到崇尚自然的道家,再到追求功利、革新的法家,以及强调逻辑、辩驳的名家,每一家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回应着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价值重塑的挑战。然而,在这些响彻千古的学说之外,有一个名字,一个学派,以其与众不同的姿态,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被誉为“中国古希腊”的墨家,以及其集大成者——墨子。 墨家思想,如同一股清流,在那个充斥着权力斗争、等级森严、战乱频仍的时代,倡导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不像儒家那样侧重于维系宗法等级,也不像道家那样寻求个体超脱,更不像法家那样极端追求国家机器的强化。墨家以其鲜明的实践性、严谨的逻辑性和深切的人道关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它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核心观念,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在当下,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细细品读。 本书,并非对墨子原著的简单翻译或注释,更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学说概述。它致力于将墨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学派的精髓,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理解方式的语言和叙事,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将带领您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博大情怀,理解他“兼相爱,交相利”的革命性主张,探讨他“非攻”的和平主义实践,以及他对社会公平、国家治理的深刻反思。这不仅仅是一次思想的旅行,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和平、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的深度对话。 二、 墨子其人:一个被低估的伟大先知 在通常的诸子百家排序中,墨子似乎常常被置于相对靠后的位置,或者与他的时代相比,其影响似乎在后世逐渐式微。然而,这恰恰是对墨子及其学派的一种历史性误读。墨子,名翟,春秋末期鲁国人,早年曾学于儒家,后因对儒家某些观念(如繁重的礼乐制度、等级森严的宗法伦理)的质疑,转而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并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形成了墨家学派。 与当时许多养尊处优、或隐居山林、或寄身王侯的思想家不同,墨子和他的弟子们,是一群具有高度实践精神的“社会活动家”。他们被称为“墨者”,不仅是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现实的行动者。他们深入民间,研究实用技术,特别是军事防御技术,并在列国之间奔走,以“非攻”的立场,运用其游说和防御的智慧,化解了无数次的战争冲突。他们并非口头上的和平主义者,而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墨子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他“见世之乱”,不忍见生灵涂炭,于是“兼爱”、“非攻”。他“见为学之士,或耽于言,不能行”,于是主张“尚贤”、“尚同”,强调选拔德才兼备之人,统一思想和行动,以达到治国的目的。他“见君子之用度,靡费不急”,于是倡导“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应用在更能造福百姓的地方。他“见为乐之不可”,于是提出“非乐”,认为宴饮游乐耗费民力,妨碍生产,有损于社会效益。 这些观念,在当时而言,无疑是极具颠覆性的。它们挑战了传统的贵族伦理,触及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也提供了与当时主流思想截然不同的社会运作模式。墨子和他的墨者们,以其严谨的逻辑推理、朴素的实用主义和不屈不挠的实践精神,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但也因此触犯了许多权贵,最终导致墨家在秦朝之后逐渐式微,但其思想的种子,却并未因此而泯灭。 三、 兼爱:超越血缘与等级的博爱宣言 “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学说中最为核心、也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在那个强调“亲亲”、“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墨子大胆地提出了“兼爱”的概念。与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不同,儒家的“仁”往往是以嫡庶、亲疏为基础的层层递进的爱,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别的、普惠性的爱。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国家之所以危,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彼此相爱不够,互相帮助不够。君与君之间,父与子之间,兄与弟之间,如果能够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别人,那么“强不限于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也就是说,如果天下人都能推己及人,爱人如己,那么社会上存在的压迫、欺凌、欺诈等种种不公现象将不消失。 “兼爱”并非是要抹杀亲情、友情,而是强调在爱自己亲人和朋友的基础上,将这份爱扩大到所有人,不分贵贱,不分亲疏,不分国界。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利益和个人情感的普遍主义伦理。墨子用朴素而深刻的逻辑论证了“兼爱”的合理性。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的亲人就可能被别人所害,而他却无能为力;反之,如果每个人都爱别人,那么爱就会像流水一样,互相传递,最终也必然会回到自己身上,从而使自己和自己的亲人都得到保护。 “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当人们都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时,他们也必然会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帮助别人,从而实现“交相利”。这种相互的关怀和帮助,将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兼爱”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禁锢,为后世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历史上,“兼爱”曾受到过儒家等学派的攻击,被指责为“无父”(不别亲疏)、“无君”(不服从君主),但其蕴含的深刻人文关怀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却是不容忽视的。 四、 非攻:和平主义的实践与理想 “非攻”是墨家学说的另一大支柱,也是墨家在实践中最具影响力的方面。在春秋战国这个战争频仍、生灵涂炭的时代,墨子以其钢铁般的意志,发出了“止”战的呐喊。他并非简单的空谈和平,而是深入研究战争的起因、规律,并运用其智慧,积极地阻止战争的发生。 墨子对战争的批判是深刻的。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坏了社会生产,残害了无数生命。发起战争的国家,往往是出于贪婪、好胜、报复等私欲,而受害最深的则是无辜的百姓。因此,他极力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扩张性的战争,主张“非攻”。 墨家的“非攻”与后世的和平主义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墨家并非完全否定一切形式的战争,他们承认“守战”的正义性,即在遭受侵略时,有权进行自卫反击。墨者们因此掌握了高超的防御技术,他们深入敌后,帮助弱小国家修筑城池、训练士兵,用实际行动阻止强国对他国的侵略。墨家的军事技术在当时非常先进,他们对于城防、攻防战术的研究,甚至影响了后世的军事发展。 墨子“非攻”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他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如果各国都能推行“兼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那么就没有发动战争的理由。发动战争,就是在伤害别人,而“兼爱”的原则,恰恰是反对这种伤害。 墨子的“非攻”实践,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他一生始终的信念。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各国游说君主,劝阻他们不要发动战争。例如,他对楚国攻宋的劝阻,以及他弟子子贡在各国的调停,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这些实践,充分体现了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 “非攻”思想,是墨子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虽然大规模的战争形态有所改变,但国家之间的冲突、地区性的武装冲突仍然不断。墨子的“非攻”思想,提醒我们要警惕战争的破坏性,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并积极寻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的方式,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五、 尚贤、尚同:关于治理与秩序的深刻思考 除了“兼爱”和“非攻”,墨子还提出了“尚贤”和“尚同”两个重要的政治主张,它们共同构成了墨家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理论。 “尚贤”,即尊重贤能。墨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关键在于能否选拔和任用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他反对世袭制和裙带关系,主张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应该被委以重任。他将“尚贤”视为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认为“古者明王之赏,必用于贤者,而罚必于不肖者”。 “尚贤”不仅是选拔人才,更是要求任用贤能之人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并且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墨子相信,当贤能的人掌权时,他们会以公义为准则,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从而使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得到提升。 “尚同”,即统一思想和行动。在“尚贤”的基础上,墨子进一步提出了“尚同”。他认为,如果人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都不能统一,那么即使有贤能的人掌权,也无法有效地推行政策,国家也难以达到真正的统一和稳定。 墨子的“尚同”并非是压制思想,而是强调在统一的“法”(君主的政令)之下,所有人都应该遵从。他将“尚同”比作“同于君”,即所有人都应该与君主的政令保持一致。这种“尚同”的理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批评,被认为可能导致思想的僵化。 然而,从墨子的时代背景来看,“尚同”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时国家分裂、政令不一、社会混乱的问题。他认为,只有通过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能有效地应对外部的威胁,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种“尚同”的核心,依然是为了“利天下”。 “尚贤”和“尚同”的结合,构成了墨家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政治哲学。它既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也注重了社会秩序的维护,力图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虽然“尚同”的某些方面可能与现代社会的民主理念有所差异,但其背后追求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出发点,以及对选拔贤能的重视,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 节用、节葬、非乐:朴素的实用主义与民本思想 除了核心的“兼爱”、“非攻”和政治主张,墨子还就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等一系列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用主义和深厚的人民本位思想。 “节用”,即节省费用。墨子对统治者的奢侈浪费深恶痛绝。他认为,国家的财富是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不应该被用于无谓的享乐和消耗。他主张一切开支都应该以“利”为标准,即必须对人民和社会有实际的好处。例如,他反对修建豪华的宫殿、繁重的刑罚、以及过度的对外征伐。他提倡朴素的生活方式,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 “节葬”,即节省丧葬费用。在那个以“事死如事生”为原则,讲究厚葬的时代,墨子的“节葬”主张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他认为,厚葬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物,占用了宝贵的劳动力,而且并不能给死者带来任何益处。他主张丧葬应该从简,反对为死者建造豪华的墓穴,也不应沉溺于长期的哀悼,而应该尽快回到生产生活中去。墨子的“节葬”思想,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也是对民力解放的呼唤。 “非乐”,即反对音乐。墨子之所以“非乐”,是因为他认为,当时社会上的音乐、歌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它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妨碍了生产,而且容易使人沉溺于享乐,丧失斗志。他认为,真正的“乐”应该是大众能够普遍参与的、能够促进社会福利的活动,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节用”、“节葬”、“非乐”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观念,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都指向墨子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对人民利益的极端关怀。墨子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能够造福大众的生产和建设,而不是用于少数人的享乐和无谓的消耗。他的思想,是一种深刻的“民本”思想,他始终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 七、 结语:墨子的智慧,历久弥新 墨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如同一颗被尘土掩埋的宝石,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曾经闪耀过耀眼的光芒,但其核心的光辉并未因此而黯淡。他的“兼爱”精神,是对人类普遍情感的升华;他的“非攻”主张,是对和平永恒的呼唤;他的“尚贤”、“尚同”,是对理想社会治理的探索;他的“节用”、“节葬”、“非乐”,是对朴素、务实生活方式的倡导。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时,墨子的思想,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他的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传承,去发扬。 本书,正是希望能够打开一扇窗,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墨子的思想世界,感受这位伟大的先哲的智慧与情怀。我们期望,通过对墨子思想的深入解读,能够激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并最终,能够将这份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之光,转化为我们脚踏实地前进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思想的“急救包”,尤其适合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感到迷失方向的人。我最初是被它那个直白的标题吸引的,以为会是枯燥的古籍解读,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并没有试图将两千多年前的语境强行嫁接到现代生活中,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跟你促膝长谈,用你日常能听懂的语言,把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比如,书中对“兼爱”的阐释,没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从效率、社会成本、以及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让人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推崇的“利己主义”在长期来看是否真的最优解。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进行了极具当代视角的重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但后劲十足。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忍不住环顾四周,审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和决策逻辑,这种自我校准的感觉非常棒,比读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有效得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种“实践哲学”拉回到了现实场域。很多古代哲学读起来,总觉得是精英阶层的理论构建,与柴米油盐无关。但这本“现代版”丛书,却将墨子的许多主张放在了现代社会问题的情境下去考察,比如资源分配不均、信息茧房效应下的偏见传播等。作者在解读“节用”时,就联系到了现代消费主义的陷阱,那种警示感是极其强烈的,仿佛是直接对我们发出的警告。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比和类比的运用,非常生动,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它更像是在提出一种挑战:“既然我们都认可效率和公平,那么墨子提出的那些看似‘极端’的约束,是不是在特定情境下,反而能带来更可持续的平衡?”这种带着思辨性的提问,远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相当精妙,简直就是为现代快节奏生活量身定制的。我通常是利用通勤时间来阅读的,以往的经典读物总需要我频繁地翻阅目录和注释,但这本丛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像是为不同主题设置了清晰的“导航点”。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全景式”的展现,而是精准地捕捉了墨家思想中那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议题,比如非攻、尚贤以及对社会治理的务实态度。这种取舍的智慧,体现了编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是让你一口气吃下整头牛,而是给你提供了几块最精华的肉,让你能充分品味其中的滋味。对于时间有限但又渴望接触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上佳的选择,它让你感觉自己既读了“经典”,又紧跟了“时代”。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诸子现代版丛书”这个系列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现代人给古人“翻案”或“镀金”的尝试,多半会失真。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迎合时下的任何一种潮流,也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墨家思想的地位。相反,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去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极具价值的“工具理性”的片段。特别是关于逻辑和辩论的章节,展现出的那种对清晰表达和有效沟通的执着,在当今充斥着情绪化表达的网络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介绍”墨子,而是在“邀请”你与墨子的思想体系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探讨那些跨越时代的难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校准了一下,更加注重基础逻辑和实际效果,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上,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摆脱了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僵硬感,语言富有张力,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叙事上,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打磨语言的节奏感和句式的变化,这使得即便是探讨逻辑推理严密的章节,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例如,在论述“非乐”的思想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音乐的虚无,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对社会资源的占用效率和对人精力分配的关注,措辞严谨又不失文学性,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对我这种对文字表达有一定要求的人来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证明了严肃的思想探讨,完全可以与优美的文字表达并存,两者相辅相成,而非互相排斥。这本丛书的出版,无疑是提升大众阅读品味的一个积极信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