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余长语(附边随园先生年谱) [清] 边连宝](https://pic.qciss.net/29857342306/5b38af1cN015356e1.jpg) 
			 
				|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病余长语(附边随园先生年谱) | ||
| 作者 | 边连宝 | ||
| 定价 | 89.00元 | ||
| ISBN号 | 9787533325657 |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740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清代诗人边连宝认为词是小道,云“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但偶尔为词,却也清新疏朗,乃“花间”之流亚。在其学术笔记《病馀长语》中夹杂其词作17及其妻子李氏词4。此外他还收录了其友方鸣皋词12,并认为方氏“诗宗晚唐,小词绝工”。所有这些佚词随着刘崇德先生主编《边随园集》(2007年9月,中华书局)的出版而次为世人所知,相信这势会为当前重点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清词”之“雍乾”卷的编纂提供重要选本。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保存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文人”这个群体的独特视角。我过去对清朝的理解多基于宏观的政治史,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侧面——那些在乱世中坚守内心秩序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处理个人抱负与时代局限之间的矛盾?他们的日常消遣和精神寄托是什么?这些细枝末节,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肌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不事雕琢,却因此而显得力量十足,正如高山流水,至简至美。它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其内在的学识底蕴和生活智慧,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每读完一个小章节,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人文历史抱有真挚好奇心的朋友们。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装帧设计到纸张的触感,都透着一股子老派的雅致,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摩挲。我最近沉迷于清代文人的生活片段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经世致用的务实,又不失风花雪月的浪漫。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明显能看出编辑者的匠心独运,它不是那种刻板的学术汇编,而是更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的倾诉。我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其中的小注和考据,它们像散落在珍珠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为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提供了清晰的参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趣味性。读起来,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烟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能真切感受到文人们在书房里的那一抹灯火和案头的墨香。这样的阅读体验,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潮流中,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慰藉。
评分我得说,初捧此书时,心里其实是带着一丝保留的,毕竟“边随园先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算家喻户晓的文学巨擘,但翻开后,那种被深厚学养和独特视角所吸引的感觉是无法抗拒的。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的捕捉,简直达到了艺术的境界。他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细微之处,比如一顿寻常的午餐,一次临时的别离,甚至仅仅是窗外一棵树的枯荣,都能被他写出一番哲理来。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大家”并不一定需要惊天动地的功绩来证明自己,他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值得细品的艺术品。整本书的气韵是沉静而内敛的,读完让人有一种心神俱定的感觉,不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摇,而是回归到内心最本真的平静之中。这种由内而外的净化作用,是任何流行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会比较枯燥的“旧学”读物,毕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背景对我来说有些陌生。然而,作者的叙事能力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他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记载,组织得如同精彩的戏剧一般,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幽微的挣扎。我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位先生在仕途上的起伏不定,在友朋间的真挚情谊,以及面对人生无常时的那份豁达与无奈。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极其强大的,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我们这些身处现代的读者,依然能对古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读者量身定制的。现在的很多古籍影印版,为了追求所谓的“清晰度”或“现代感”,往往牺牲了原有的韵味,让人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但这里的设计,恰到好处地保留了清代刻本的端庄与古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阅读的速度,每一个字都像是要细细品味一番。更让我惊喜的是,随书附带的那些研究性的附录和年谱资料,其考证之严谨,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收录文字的载体,更像是一份深入研究的工具书,让读者在欣赏文本之美的同时,也能对作者的生平轨迹和思想流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清代文人圈子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远超出了普通阅读材料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