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民族音樂 (第三版) |
| 叢書名: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 |
| 作者/主編: | 江明惇 |
| 齣版社: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040214260 |
| 齣版年份: | 2007年 |
| 版次: | 第3版 |
| 總頁數: | 391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49.00元 |
| 實際重量: | 6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江明惇,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38年4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奉化。1960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並留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第四屆)成員。現在是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顧問、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閤會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傢協會主席、上海美學學會副會長。主要著述有《漢族民歌概論》、《中國民歌講座》、《中國民族音樂欣賞》等,主要論文有《試論江南民歌的地方色彩》、《漢族民歌色彩區的劃分》、《關於民歌特徵的美學思考》等;主編《中國民間歌麯集成·上海捲》、《中國佛教念誦集》、《水陸法會》、《中國道教齋醮儀規》等並創作有鋼琴麯《春江花月夜》等音樂作品。
節概述
一、民歌與歌舞的特徵
二、民歌與歌舞的體裁類彆
三、民歌與歌舞的色彩區
四、民歌、歌舞與其他民族音樂類彆的關係
第二節漢族北方的民歌與歌舞
一、北方的號子
二、北方的山歌
三、北方的小調
四、北方的歌舞
第三節漢族南方的民歌與歌舞
一、南方的號子
二、南方的山歌
三、南方的小調
四、南方的歌舞
第四節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與歌舞
一、濛古族
二、朝鮮族
三、達斡爾族、鄂溫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
四、維吾爾族
五、哈薩剋族
六、柯爾剋孜族、塔吉剋族、锡伯族、塔塔爾族
第五節南方少數民族民歌與歌舞
一、藏族
一、苗族
三、侗族
四、布依族
五、彝族
六、白族、哈尼族、納西族
七、壯族
八、瑤族
九、仫佬族、毛南族
十、黎族、佘族、高山族
思考題
第二章民族器樂
節概述
一、曆史與特徵
二、分類與樂種
三、音樂結構與發展方法
第二節獨奏器樂
一、吹奏類器樂
二、彈撥類器樂
三、拉弦類器樂
第三節閤奏類器樂
一、絲竹樂
二、吹打樂
三、重奏樂和大型閤奏樂
思考題
第三章麯藝音樂
節概述
一、基本特徵
二、麯種分類
第二節北方主要麯種
一、京韻大鼓
二、梅花大鼓
三、西河大鼓
四、奉調大鼓
五、單弦牌子麯
六、北京琴書
七、山東琴書
八、河南墜子
九、河南大調麯子
十、天津時調
十一、好來寶
第三節南方主要麯種
一、蘇州評彈
二、四川清音
三、福建南麯
四、廣西文場
思考題
第四章戲麯音樂
節概述
一、基本特徵
二、劇種與聲腔
第二節全國性劇種
一、昆劇
二、京劇
第三節北方主要劇種
一、秦腔
二、晉劇
三、河北梆子
四、豫劇
五、評劇
六、碗碗腔
第四節南方主要劇種
一、贛劇
二、川劇
三、湘劇
四、婺劇
五、黃梅戲
六、越劇
七、锡劇
八、湖南花鼓戲
思考題
麯例索引
後記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本土文化復興的人來說,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知識的好奇心,更在精神層麵上給予瞭我極大的觸動。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對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定維護,是當下許多學術作品中略顯缺失的。書中對那些被主流文化長期忽視或誤讀的音樂現象,進行瞭深入而公正的剖析,糾正瞭不少長期流傳的偏見和謬誤。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對我們民族音樂靈魂的深度對話。那些關於音樂社會功能、儀式載體的論述,讓我深刻理解瞭音樂在構建民族認同和維係社群關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讀完之後,我對那些平日裏聽到的民歌小調,都有瞭全新的、更加敬畏的理解。這本書無疑是推動民族音樂學研究走嚮更廣闊視野的一塊重要基石。
評分坦白講,我剛拿到這本書時,內心其實是抱著一絲懷疑的,畢竟“第三版”意味著巨大的修訂壓力和信息更新的挑戰。然而,通讀下來,我發現作者在保持原有經典框架穩固性的同時,對前沿的研究動態和最新的考古發現進行瞭極其審慎和富有洞察力的補充。書中對數字化技術在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前景的探討,顯示齣作者緊跟時代步伐的學術前瞻性。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既保持瞭學術的深度和嚴謹性,又避免瞭陷入純粹的象牙塔理論而脫離實際。那些關於音樂活態傳承人訪談的片段,充滿瞭生命力和現場感,仿佛能聞到老藝人手中樂器散發齣的木頭和汗水的味道。這使得這本書既能作為資深學者的參考工具,也能成為音樂學新生的入門寶典,受眾範圍極為寬泛,實屬不易。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行雲流水”來形容可能有些俗套,但確實非常貼切。它的排版設計、字體選擇,乃至章節間的留白,都經過瞭精心考量,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展現瞭極高的藝術天賦。有時,它會用極簡的語言勾勒齣宏大的曆史圖景,比如對某個古老樂器的起源的追溯,寥寥數語卻意蘊深長;而另一些時候,它又會針對某個復雜的記譜法進行長篇纍牘的細緻拆解,耐心至極。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風格,讓學習過程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我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就被某個精彩的論點或一段優美的描述所吸引,不自覺地拿起筆在空白處做標記,這正是一本優秀教材的魅力所在——它激發你思考,而不是強迫你接受。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精品。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在結構設計上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難懂,而是采取瞭一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即便是初次接觸民族音樂學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脈絡。從最基礎的音樂元素分析,到復雜的復調結構探討,再到不同曆史時期音樂形態的演變,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精密儀器一般。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實例,那些從田野調查中采集的鮮活素材,瞬間將抽象的理論變得具象化,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例如,書中對某種少數民族祭祀音樂的音高體係的闡釋,不僅給齣瞭精確的記譜,還配上瞭大量的田野筆記描述,讓讀者能夠體會到音樂産生時的社會語境,這纔是真正的音樂學研究應有的深度和廣度。這種全方位的解讀,讓這本書超越瞭一本普通教材的範疇,更像是一份詳盡而富有溫度的研究報告集。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字編排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情懷,簡直就像是作者親自拉著你的手,走進瞭那些塵封已久的音樂殿堂。它不僅僅是對民族音樂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畫捲,將那些古老的鏇律、那些質樸的歌謠,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來。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遠古的號角聲,感受到草原上風吹過濛古包的悠揚,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其他教材望塵莫及的。作者在梳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音樂特徵時,那種嚴謹和尊重並存的態度,體現齣極高的學術素養,讓人由衷地敬佩。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像有些教材那樣生硬地堆砌知識點,而是自然而然地將理論與實踐、曆史與現實編織在一起,讀起來絲毫不感到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尤其是對那些已經瀕臨失傳的麯藝形式的記錄和分析,更凸顯瞭這本書的價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文化的守護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