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云南一周游
定价:49.80元
作者:《亲历者》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132223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驴友助你开启快乐的云南一周游时光
1、、行李、应急,完备的旅行信息
2、时间延长或减少,合理的行程安排
3、城市到景点的交通方案,无障碍交通出行
4、紧随行程的吃住推荐,随时随地的食宿体验
内容提要
本书规划了大理周边、昆明周边、西双版纳周边、腾冲周边、怒江大峡谷这5条特色游玩路线,每条线路包括每日行程安排、每天中午就餐的餐馆、每天晚上住宿的地方、景点与景点之间的交通,并配有简单易懂的行程示意图,带给人云南一周游的体验。
目录
作者介绍
《亲历者》编辑部是一个由多位有丰富旅行经验、长期编写旅游类图书的专职作者,以及一批热爱行走、热爱文字的撰稿人组成的专业编写团队,曾编写过“Follow Me系列”“Let's Go系列”等一批深受读者好评的旅游类书籍。
文摘
序言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封面设计太抓眼球了,那种水墨晕染的意境,很符合我对“诗和远方”的想象。但翻开之后,我发现它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在餐饮推荐这一块,简直是美食爱好者的福音。市面上很多攻略推荐的餐厅,要么是老字号但口味已经沦为游客向,要么就是新开的网红店但性价比极低。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分级美食地图”。比如,它细致地区分了“早市寻味”、“午间简餐”、“正餐体验”和“夜宵江湖”,并且对每一种推荐都给出了大致的消费区间和最佳品尝时令。我严格按照书里的指示,在昆明尝试了一家隐藏在老旧居民楼底层的小锅饵丝店,那汤头浓郁到让人觉得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味觉记忆。再比如,对于香料的使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好吃”,还会分析当地人如何平衡酸、辣、麻、鲜的配比,这种细致的味觉解构,让我的期待值一下子提升到了米其林三星的体验水准。唯一的缺点是,部分偏远地区的推荐餐厅信息更新得稍慢,有几家我兴冲冲跑过去时,发现已经歇业了,不过这对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餐饮行业来说,也情有可原。
评分这本关于云南的旅游指南,我得说,它在色彩的运用上简直是令人惊艳的。扉页那张玉龙雪山的倒影,蓝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一下子就把人的心神都勾走了。我本来对云南的印象还停留在少数民族服饰的艳丽上,可这本书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从滇南的梯田层叠,到滇西北的荒凉壮美,都有细腻的笔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气候变化的描述非常到位。比如,它会告诉你,即便是同一天,从丽江古城到拉市海,温差可能大到需要携带三层衣物,这对于初次前往的自由行旅客来说,简直是救命的常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地手工艺人的小故事,比如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人如何对抗工业化冲击,这些人文关怀让这本书不再是冷冰冰的景点罗列,而是有了温度和灵魂。我特别喜欢它推荐的几条“非主流”徒步路线,避开了人潮汹涌的虎跳峡主道,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隐蔽、更接近原始自然的峡谷,光是阅读这些文字,我已经能想象出山谷中溪水潺潺的声音了。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地图的精细度可以再加强一些,某些偏远村落的标识在手机导航上查找时略显模糊,但瑕不掩瑜,对于想深入体验云南风土人情的旅行者,这无疑是一份极佳的行前预习材料。
评分坦白讲,我对于这种地方志性质的旅游书籍一向持谨慎态度,总觉得内容难免流于表面和陈旧。然而,这本云南行记,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避开了那些被无数攻略反复提及的“必打卡点”,而是着重探讨了云南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作者似乎对普洱茶的历史渊源有着非同寻常的热忱,其中关于茶马古道上不同地域茶商的商业逻辑和信仰体系的分析,写得极其透彻,简直可以拿来做一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报告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态保护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动植物名录上,而是尖锐地指出了过度开发对当地微妙生态平衡的潜在威胁,用词恳切,富有责任感。这种深度挖掘,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知识吸收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景点导航。我甚至因此去查阅了更多关于西南边陲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书中的语言风格古朴中带着一丝犀利,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让人感觉到作者是真正沉下心去体验、去研究过这片土地的。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地理文化读物,而非一本快速翻阅的旅行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旅行文学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大多数都流于抒情和自恋。但这本书,在讲述自然景观时,却有一种非常克制的、近乎冷静的科学观察,同时又不失文学的美感。我特别欣赏它对地质变迁的描述,例如对石林地貌的形成过程,它用非常生动但又不失严谨的语言,将亿万年的地质运动浓缩在了几页纸内,让你明白眼前鬼斧神工的景观是如何一步步雕琢而成的。这种宏大的时间尺度感,一下子让我对“壮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穿插的摄影作品也是一流的,尤其是在描绘哀牢山脉的雾锁云端时,那种光影的处理,将大山的深沉与变幻莫测完美结合。它不会告诉你“爬上去就能看到日出”,而是会告诉你“在特定季节的清晨,你需要面对多少湿度的空气,才能捕捉到光线穿透云海的瞬间角度”。这种对环境条件的精确把握,让原本虚无缥缈的景色变得触手可及,激发了我去亲自验证这些自然规律的强烈愿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云南自然哲学的入门手册。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遗迹和建筑风格特别痴迷的旅行者,所以寻找那些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烙印的地方是我的首要任务。这本书在建筑遗产方面的着墨非常到位,尤其是在对云南传统民居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泛泛而谈“滇西的吊脚楼很美”,而是深入解析了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三房一照壁”以及彝族“土掌房”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家庭结构。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建筑剖面图和结构示意图,这一点对我这种“技术流”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甚至因此学会了如何通过屋顶的坡度和墙体的材料厚度,来判断一个村寨的年代和族群归属。此外,它对古城保护的探讨也很有见地,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商业化修复,而是强调了保留原住民生活气息的重要性,反对将历史文化变成空洞的旅游景观。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听一位资深建筑师在做导览,充满了专业知识和对传统的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