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历史观念研究
定价:32.00元
作者:李晓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0100777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众所周知,唐代是个诗歌的时代。本书试图通过唐代咏史诗研究当时的历史观念,每个章反映着一种论题点类型的尝试,如:通过选取金陵和洛阳作为颓废的旧都总结唐代士人的文化思考,在诗歌形式上涉及到了咏史与怀古主题;单纯从诗歌形式上分析咏史组诗的惯常做法,论评其优长和不足,从思想史的角度评析其特点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捧读此书,就被其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所震撼。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将看似零散的唐诗作品,梳理出一条贯穿始终的“历史观念”脉络,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试想,那些千古传诵的诗篇,不仅仅是文人的情怀抒发,更承载着时代变迁的印记,对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刻洞察。从开篇论述唐朝社会转型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到中后期对特定历史事件如何在诗歌中得到反映的剖析,无不展现出作者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文本解读能力。特别是书中对“兴衰”、“治乱”、“忠奸”等核心历史观念的辨析,与具体的诗歌意象、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让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唐代文人心中的历史图景。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闪光点,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深度探险,感受诗歌与历史之间那股难以言喻的共鸣。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作者的研究方法非常独特,他没有拘泥于对诗歌形式或个人情感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社会变迁的感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期盼。书中对于“祖国”、“民族”、“文化传承”等宏大叙事的讨论,在唐诗中的具体体现,让我对唐代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和诗歌文本也恰当好处,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唐诗乃至整个唐代历史都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知,仿佛与那个时代的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惊喜,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唐诗。我一直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但读完此书,才意识到我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片面。作者以“历史观念”为线,串联起无数被忽视的细节,将唐诗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深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书中对于“民生疾苦”、“边疆战事”、“政治清明与否”等与具体历史事件和制度息息相关的诗歌的解读,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分析严谨而不失趣味,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将复杂的历史问题与生动的诗歌文本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每一章的展开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学术探索,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唐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回应。
评分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精神世界的大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大量唐诗作品的精细爬梳,层层剥茧,揭示出唐代士人对于“历史”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和情感投射。那些或豪迈、或婉约的诗句,在本书的解读下,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有了鲜活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根基。书中对于“前朝兴亡”、“盛世遗风”、“边塞征战”等主题在唐诗中的演变和表现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细致地考察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诗人对这些历史主题的侧重和表达方式,勾勒出唐代历史观念的动态发展过程。读来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唐代诗人一同感受历史的脉搏,体味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评分长期以来,我对唐诗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艺术成就和情感表达上,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唐诗更深沉、更广阔的一面。作者以“历史观念”作为切入点,对唐诗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将诗歌从纯粹的文学范畴,提升到了与历史、哲学、社会紧密相连的领域。书中对于“道德伦理”、“社会公正”、“权力斗争”等历史性议题在唐诗中的隐喻和影射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他对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逐渐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每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唐代社会和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视唐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