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唐詩曆史觀念研究
定價:32.00元
作者:李曉明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01007779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眾所周知,唐代是個詩歌的時代。本書試圖通過唐代詠史詩研究當時的曆史觀念,每個章反映著一種論題點類型的嘗試,如:通過選取金陵和洛陽作為頹廢的舊都總結唐代士人的文化思考,在詩歌形式上涉及到瞭詠史與懷古主題;單純從詩歌形式上分析詠史組詩的慣常做法,論評其優長和不足,從思想史的角度評析其特點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長期以來,我對唐詩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其藝術成就和情感錶達上,而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唐詩更深沉、更廣闊的一麵。作者以“曆史觀念”作為切入點,對唐詩進行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將詩歌從純粹的文學範疇,提升到瞭與曆史、哲學、社會緊密相連的領域。書中對於“道德倫理”、“社會公正”、“權力鬥爭”等曆史性議題在唐詩中的隱喻和影射的分析,尤為精彩。作者的論述深入淺齣,即使是對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通過他對詩歌文本的細緻解讀,逐漸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每次閱讀,都像是進行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唐代社會和文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加全麵和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視唐詩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驚喜,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唐詩。我一直認為唐詩是中國文學的巔峰,但讀完此書,纔意識到我之前的理解是多麼片麵。作者以“曆史觀念”為綫,串聯起無數被忽視的細節,將唐詩的藝術價值與曆史深度進行瞭完美的結閤。書中對於“民生疾苦”、“邊疆戰事”、“政治清明與否”等與具體曆史事件和製度息息相關的詩歌的解讀,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的分析嚴謹而不失趣味,避免瞭枯燥的學術說教,而是將復雜的曆史問題與生動的詩歌文本巧妙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獲得深刻的曆史啓迪。每一章的展開都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學術探索,引領讀者一步步深入唐代文人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對曆史的思考與迴應。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書,每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會。作者的研究方法非常獨特,他沒有拘泥於對詩歌形式或個人情感的錶麵解讀,而是深入挖掘詩歌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意識”。這種意識,體現在詩人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對社會變遷的感嘆,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以及對未來走嚮的期盼。書中對於“祖國”、“民族”、“文化傳承”等宏大敘事的討論,在唐詩中的具體體現,讓我對唐代的國傢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的論證過程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引用的史料和詩歌文本也恰當好處,充分展示瞭他紮實的學術功底。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對唐詩乃至整個唐代曆史都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知,仿佛與那個時代的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初次捧讀此書,就被其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所震撼。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將看似零散的唐詩作品,梳理齣一條貫穿始終的“曆史觀念”脈絡,實在令人拍案叫絕。試想,那些韆古傳誦的詩篇,不僅僅是文人的情懷抒發,更承載著時代變遷的印記,對社會、政治、文化的深刻洞察。從開篇論述唐朝社會轉型對詩歌創作的影響,到中後期對特定曆史事件如何在詩歌中得到反映的剖析,無不展現齣作者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嚴謹的文本解讀能力。特彆是書中對“興衰”、“治亂”、“忠奸”等核心曆史觀念的辨析,與具體的詩歌意象、情感錶達巧妙融閤,讓讀者在欣賞優美文字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唐代文人心中的曆史圖景。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閃光點,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在曆史的長河中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深度探險,感受詩歌與曆史之間那股難以言喻的共鳴。
評分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是豁然開朗,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唐代精神世界的大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對大量唐詩作品的精細爬梳,層層剝繭,揭示齣唐代士人對於“曆史”這一概念的獨特理解和情感投射。那些或豪邁、或婉約的詩句,在本書的解讀下,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有瞭鮮活的時代背景和深厚的曆史根基。書中對於“前朝興亡”、“盛世遺風”、“邊塞徵戰”等主題在唐詩中的演變和錶現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細緻地考察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詩人對這些曆史主題的側重和錶達方式,勾勒齣唐代曆史觀念的動態發展過程。讀來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與唐代詩人一同感受曆史的脈搏,體味命運的無常,以及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