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批评教程
定价:39.80元
作者:曾军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111829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本书淡化“文化研究”的学派形像,而着眼于20世纪文化批评理论总体趋势及特点来展开;在体例上,尝试着用“理论概要”和“文献导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任何“概论”都是对原典的简化,并以自己的误读和偏见去影响读者,因此,“理论概要”只起到一个交待背景、引导读者进入原典的功能,而“文献导读”则进一步帮助读者深入到原典细部,在互文中突显原典的意义。本书作为专业选修课教材,除面向本科生,当然也可以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
内容提要
20世纪文化理论思潮对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直接面向当代社会现实的批评实践,文化批评正日益发挥其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人文学术与当代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本教程以当代文化与文化批评的关联作为基本的“文化观念”,系统描述了以西方马克恩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及社会学方法为主体的文化批评的理论资源,充分展开从事当代文化批评所拥有的都市空问、媒介技术、商品消费、身份认同及文化传统等重要维度,既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全面的文化批评的理论视野,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前言
一、《文化批评教程》的编写思路
二、《文化批评教程》的中国语境
三、《文化批评教程》的体例及其他
导论:世纪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学术地图
一、文化批评理论在20世纪的突显
二、理论视野及其问题意识
三、文化批评的当代性
章 文化的观念与文化批评
一、文化的观念与当代文化
二、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
三、文化批评的理论资源和实践领域
文献导读:
1.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
2. 特里·伊格尔顿:各种意义的文化
第二章 文化批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取向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文献导读:
1.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2. 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的启蒙
第三章 文化批评与结构主义符号学
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发展脉络
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取向
三、结构主义符号学对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文献导读:
1. 布洛克曼:什么是结构主义的哲学思考
2. 罗兰·巴特:今日神话
第四章 文化批评与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学的早期发展
二、精神分析学的后期发展
三、精神分析学对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文献导读:
1. 弗洛伊德:本能及其蝉变
2. 雅克·拉康:镜像期:精神分析实践中所揭示的“我”的功能构成
3. 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第五章 文化批评与社会学方法
一、社会现象与当代文化
二、社会学视野举要
三、社会学方法举要
文献导读:
1. 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结论”
2. 安东尼·吉登斯:什么是社会学?
第六章 都市空间
一、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
二、空间理论对都市文化的敞开
三、都市空间的批评实践
文献导读:
1.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世纪的首都(年提纲)
2.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
3. 沙朗·佐京:谁的文化?谁的城市?
第七章 媒介技术
一、媒介技术革命与当代文化变迁
二、新媒介文化诸形态
三、媒介文化理论要义
文献导读:
1. 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
2.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文化形式与政治
3. 斯图尔特·霍尔:编码,解码
第八章 商品消费
一、商品、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
二、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与媒介经济
三、景观社会与消费社会
文献导读:
1.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卷“初版的序”
2. 居伊·恩斯特·德波:《景观社会》章“的分离”
3. 波德里亚:消费的社会逻辑
第九章 身份认同
一、身份认同理论溯源
二、认同的文化心理
三、种族、性别、语言及其他
文献导读:
1. 斯图尔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
2. 乔治·拉伦:文化身份、全球化与历史
3. 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十章 文化传统
一、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
三、文化保护和传统开发
文献导读:
1.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2.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后传统
3. 韩少功:文学的“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社会变迁的书,里面提到的很多关于时代转型期人们心理的描绘,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且触动。比如,作者在描述某个特定历史节点上,人们从旧有的价值观体系中抽离出来,却又还没找到新的精神寄托时的那种迷茫和焦虑,简直就像把我曾经的感受搬到了纸上。我记得当时读到一段,说的是一个角色在城市的光怪陆离中,既渴望融入又深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微妙的心理挣扎,作者用了很多细腻的笔触去刻画,让我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这本书并非直接讲述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将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哲学层面的洞见融入其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冲突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歇斯底里的宣泄,只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你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带入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虽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个人化,但它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却足够宏大,让人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观念的探讨,里面讨论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开始,一路梳理到现代的抽象画,试图解析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形式是如何被用来表达或挑战内容的。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某个著名雕塑的比例和线条,指出那些看似随意的曲线,其实都经过了严谨的数学计算,并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而到了现代艺术,这种“形式”的自主性则被大大强调,甚至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构成了“内容”。作者的论述非常严谨,引用的艺术案例也足够丰富,让我对“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不再认为美只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是看到了一种思想的沉淀,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看过的一些画作、听过的音乐,试图用作者提供的新视角去解读它们。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历史的考察。我一直对不同城市独有的气质和发展脉络很着迷。比如,同样是东方古都,北京的厚重与上海的摩登,那种根植于历史的差异,总让我觉得背后有着无数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似乎花了很长时间在田野调查,文中充满了对老建筑、老街区的细致描绘,甚至连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被赋予了生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历史遗迹时,那种“见微知著”的功力。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砖瓦的颜色或者雕花的样式,而是在这些物质载体中,挖掘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是一些被时间掩埋的权力关系。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旧时上海滩的汽笛声,看到林立的洋行,感受到一股海派文化的源流;有时候,又好像置身于古老北京的胡同深处,闻到烟火气,听到京腔京韵。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消失的时光,感受不同城市独特的灵魂。
评分我刚看完一本关于叙事策略的书,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电影案例,来揭示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来影响读者的感知和判断。比如,书中对比了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在营造悬念和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不同效果;还深入探讨了插叙、倒叙等手法如何打破线性时间,从而引发读者对事件的深度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部经典侦探小说时,是如何通过刻意的信息屏蔽和误导,将读者一步步引入迷雾,直到最后揭晓真相时,才让人恍然大悟。这种对叙事“技巧”的拆解,让我对那些我曾经沉醉其中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被作者精心设计好的“讲述方式”所引导。这本书让我对“讲故事”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自己在尝试写作时,多了一份审慎和考量。
评分这本《文化批评教程》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沉甸甸的分量震慑到了。封面设计倒是挺简洁,一种暗沉的色调,几个抽象的几何图形堆叠在一起,并没有直接点明“文化批评”这几个字,留给我一种思考的空间。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很棒,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磨砂感,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是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没有的。我通常阅读的时候喜欢在本子上做笔记,这本书的页面留白也足够宽裕,方便我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我的观点或是想要深入思考的地方。虽然我还没正式开始啃读,但仅仅是这份前奏,就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知识之旅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引导我们进入“文化批评”这个看似庞大又有些抽象的领域。是会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入手,还是会聚焦于当下具体的文化现象?我会不会在阅读过程中,渐渐学会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我周围的世界,去拆解那些习以为常的文化表象,去理解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力量?这些疑问如同待解的谜题,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