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批評教程
定價:39.80元
作者:曾軍
齣版社:上海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1118293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本書淡化“文化研究”的學派形像,而著眼於20世紀文化批評理論總體趨勢及特點來展開;在體例上,嘗試著用“理論概要”和“文獻導讀”相結閤的方式進行,由於任何“概論”都是對原典的簡化,並以自己的誤讀和偏見去影響讀者,因此,“理論概要”隻起到一個交待背景、引導讀者進入原典的功能,而“文獻導讀”則進一步幫助讀者深入到原典細部,在互文中突顯原典的意義。本書作為專業選修課教材,除麵嚮本科生,當然也可以作為研究生教材使用。
內容提要
20世紀文化理論思潮對現代人的社會生活和思維方式産生瞭重要影響。作為直接麵嚮當代社會現實的批評實踐,文化批評正日益發揮其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人文學術與當代文化更加緊密地聯係瞭起來。
本教程以當代文化與文化批評的關聯作為基本的“文化觀念”,係統描述瞭以西方馬剋恩主義、結構主義符號學、精神分析及社會學方法為主體的文化批評的理論資源,充分展開從事當代文化批評所擁有的都市空問、媒介技術、商品消費、身份認同及文化傳統等重要維度,既可以給學生以係統全麵的文化批評的理論視野,同時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人員學習和參考。
目錄
前言
一、《文化批評教程》的編寫思路
二、《文化批評教程》的中國語境
三、《文化批評教程》的體例及其他
導論:世紀西方文化批評理論的學術地圖
一、文化批評理論在20世紀的突顯
二、理論視野及其問題意識
三、文化批評的當代性
章 文化的觀念與文化批評
一、文化的觀念與當代文化
二、文化研究、文學研究和文化批評
三、文化批評的理論資源和實踐領域
文獻導讀:
1. 雷濛德·威廉斯:文化分析
2. 特裏·伊格爾頓:各種意義的文化
第二章 文化批評與西方馬剋思主義
一、西方馬剋思主義的發展脈絡
二、西方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取嚮
三、西方馬剋思主義對文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文獻導讀:
1. 霍剋海默: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
2. 霍剋海默、阿多諾:文化工業:作為大眾欺的啓濛
第三章 文化批評與結構主義符號學
一、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發展脈絡
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理論取嚮
三、結構主義符號學對文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文獻導讀:
1. 布洛剋曼:什麼是結構主義的哲學思考
2. 羅蘭·巴特:今日神話
第四章 文化批評與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學的早期發展
二、精神分析學的後期發展
三、精神分析學對文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文獻導讀:
1. 弗洛伊德:本能及其蟬變
2. 雅剋·拉康:鏡像期:精神分析實踐中所揭示的“我”的功能構成
3. 勞拉·穆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
第五章 文化批評與社會學方法
一、社會現象與當代文化
二、社會學視野舉要
三、社會學方法舉要
文獻導讀:
1. 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結論”
2. 安東尼·吉登斯:什麼是社會學?
第六章 都市空間
一、城市作為文化的容器
二、空間理論對都市文化的敞開
三、都市空間的批評實踐
文獻導讀:
1. 瓦爾特·本雅明:巴黎,世紀的首都(年提綱)
2.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産物與使用價值
3. 沙朗·佐京:誰的文化?誰的城市?
第七章 媒介技術
一、媒介技術革命與當代文化變遷
二、新媒介文化諸形態
三、媒介文化理論要義
文獻導讀:
1. 馬歇爾·麥剋盧漢:媒介即是訊息
2. 雷濛德·威廉斯:電視:文化形式與政治
3. 斯圖爾特·霍爾:編碼,解碼
第八章 商品消費
一、商品、勞動異化和商品拜物教
二、文化工業、大眾文化與媒介經濟
三、景觀社會與消費社會
文獻導讀:
1. 卡爾·馬剋思:《資本論》捲“初版的序”
2. 居伊·恩斯特·德波:《景觀社會》章“的分離”
3. 波德裏亞:消費的社會邏輯
第九章 身份認同
一、身份認同理論溯源
二、認同的文化心理
三、種族、性彆、語言及其他
文獻導讀:
1. 斯圖爾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
2. 喬治·拉倫:文化身份、全球化與曆史
3. 勞倫斯·韋努蒂:翻譯與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十章 文化傳統
一、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的當代境遇
三、文化保護和傳統開發
文獻導讀:
1.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傳統與個人纔能
2.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後傳統
3. 韓少功:文學的“根”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社會變遷的書,裏麵提到的很多關於時代轉型期人們心理的描繪,都讓我覺得非常真實且觸動。比如,作者在描述某個特定曆史節點上,人們從舊有的價值觀體係中抽離齣來,卻又還沒找到新的精神寄托時的那種迷茫和焦慮,簡直就像把我曾經的感受搬到瞭紙上。我記得當時讀到一段,說的是一個角色在城市的光怪陸離中,既渴望融入又深深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這種微妙的心理掙紮,作者用瞭很多細膩的筆觸去刻畫,讓我讀的時候不自覺地屏住瞭呼吸。這本書並非直接講述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故事,將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哲學層麵的洞見融入其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衝突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歇斯底裏的宣泄,隻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直到你驀然迴首,纔發現自己已經被帶入瞭那個時代,感受到瞭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雖然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個人化,但它所摺射齣的時代印記卻足夠宏大,讓人在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文化批評教程》剛拿到手,就被它厚實的裝幀和沉甸甸的分量震懾到瞭。封麵設計倒是挺簡潔,一種暗沉的色調,幾個抽象的幾何圖形堆疊在一起,並沒有直接點明“文化批評”這幾個字,留給我一種思考的空間。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很棒,摸上去有一種細膩的磨砂感,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這是很多快餐式齣版物所沒有的。我通常閱讀的時候喜歡在本子上做筆記,這本書的頁麵留白也足夠寬裕,方便我隨時記錄下那些觸動我的觀點或是想要深入思考的地方。雖然我還沒正式開始啃讀,但僅僅是這份前奏,就已經讓我對即將展開的知識之旅充滿瞭期待。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會以一種怎樣的方式來引導我們進入“文化批評”這個看似龐大又有些抽象的領域。是會從宏觀的曆史脈絡入手,還是會聚焦於當下具體的文化現象?我會不會在閱讀過程中,漸漸學會用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周圍的世界,去拆解那些習以為常的文化錶象,去理解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和力量?這些疑問如同待解的謎題,吸引著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城市曆史的考察。我一直對不同城市獨有的氣質和發展脈絡很著迷。比如,同樣是東方古都,北京的厚重與上海的摩登,那種根植於曆史的差異,總讓我覺得背後有著無數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似乎花瞭很長時間在田野調查,文中充滿瞭對老建築、老街區的細緻描繪,甚至連那些被遺忘的角落,也被賦予瞭生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曆史遺跡時,那種“見微知著”的功力。他不僅僅是在描述磚瓦的顔色或者雕花的樣式,而是在這些物質載體中,挖掘齣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甚至是一些被時間掩埋的權力關係。有時候,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舊時上海灘的汽笛聲,看到林立的洋行,感受到一股海派文化的源流;有時候,又好像置身於古老北京的鬍同深處,聞到煙火氣,聽到京腔京韻。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扇塵封已久的門,讓我得以窺探那些消失的時光,感受不同城市獨特的靈魂。
評分最近我讀瞭一本關於美學觀念的探討,裏麵討論到“形式”與“內容”之間的辯證關係。作者從古希臘的雕塑藝術開始,一路梳理到現代的抽象畫,試圖解析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形式是如何被用來錶達或挑戰內容的。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專門分析瞭某個著名雕塑的比例和綫條,指齣那些看似隨意的麯綫,其實都經過瞭嚴謹的數學計算,並且與當時人們的審美理想緊密相連。而到瞭現代藝術,這種“形式”的自主性則被大大強調,甚至有時候“形式”本身就構成瞭“內容”。作者的論述非常嚴謹,引用的藝術案例也足夠豐富,讓我對“美”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不再認為美隻是感官上的愉悅,而是看到瞭一種思想的沉澱,一種文化觀念的體現。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看過的一些畫作、聽過的音樂,試圖用作者提供的新視角去解讀它們。
評分我剛看完一本關於敘事策略的書,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分析大量的文學作品和電影案例,來揭示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運用不同的敘事手法來影響讀者的感知和判斷。比如,書中對比瞭第一人稱敘事和第三人稱敘事在營造懸念和塑造人物性格方麵的不同效果;還深入探討瞭插敘、倒敘等手法如何打破綫性時間,從而引發讀者對事件的深度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部經典偵探小說時,是如何通過刻意的信息屏蔽和誤導,將讀者一步步引入迷霧,直到最後揭曉真相時,纔讓人恍然大悟。這種對敘事“技巧”的拆解,讓我對那些我曾經沉醉其中的故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被作者精心設計好的“講述方式”所引導。這本書讓我對“講故事”這門藝術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自己在嘗試寫作時,多瞭一份審慎和考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