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2010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以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并得到安妮宝贝、安意如、陈坤等人的鼎力推荐。
多年来比尔一直坚持深入中国偏远地区寻访人文遗迹,并用胶卷和文字记录旅途的艰险与收获。2013年3月,比尔在湖州霞幕山探访元代诗人石屋清珙之墓时不慎遇险摔伤,在腿骨植入十余枚钢钉之后,他表示:“等养好伤,我还会回来继续未完的旅程。”
第二章 阳 朔
第三章 壮 族
第四章 瑶 族
第五章 侗 族
第六章 镇 远
第七章 苗 族
第八章 贵 阳
第九章 安 顺
第十章 布依族
第十一章 毽子洞
第十二章 草海湖
第十三章 昆 明
第十四章 石 林
第十五章 郑 和
第十六章 西双版纳
第十七章 勐 仑
第十八章 基诺族
第十九章 勐 龙
第二十章 茶
第二十一章 布朗族
第二十二章 彝 族
第二十三章 鸡足山
第二十四章 大 理
第二十五章 石宝山
第二十六章 丽 江
第二十七章 最后一程
我喝干我的那只水牛角里的酒后,跨进房门,新郎的母亲先用干蓟花根蘸了一些绿色染料,在我脸颊和额头做了记号。片刻间,我的脸颊布满了阳光从云隙照射下来一般的片片绿色,好像得了某种新型风疹一样。她说,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知道我曾经是苗人婚礼的座上客,如果不用肥皂洗掉,染料能在脸上待上一周的时间。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我也能引来一大群人围观。现在人们肯定以为城里来了马戏团,或者是瘟疫来了。
我终于进到屋里,看到几个男人,脸上也是布满一块一块的绿色,他们正围坐在占据房间正中位置的火堆旁的长凳上。外面寒风刺骨,看上去天黑之前要下雪。但是苗家的婚礼庆典绝对会把寒冷赶得远远的,尤其是当你学会了怎么说“请把水牛角传下去”的时候。
我刚在围绕着火塘的一条长凳上坐下来,我的导游便告诉我,新娘正坐在隔壁房间。她10天以前就来了。按照苗家的风俗:婚礼会在她到来13天后举行,而庆典会持续3天;庆典一结束,她就马上回到自己的村寨,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都住在娘家,孩子一岁之后她才能搬到婆家住。
很显然,这样婆家就有时间为一对新人建起新房,也能强制丈夫与自己的岳父岳母搞好关系——因为这是他能见到自己妻子的唯一方式,这样也便于妻子在更熟悉的环境中生下第一个孩子。这并不是苗族独有的习俗,我这趟旅行中访问过的大多数部落,都说他们也有同样的传统。
就这样,我端坐在新郎家的房中,新娘坐在隔壁房间,新郎家的其他女人都在忙着准备一顿丰盛的酒席,盛满米酒的水牛角传来传去。饮酒中间,我四下打量起来。我忍不住地注意到在我头上方的屋椽上搁着一对崭新的棺材,对汉人来说,即使看到棺材都是很不吉利的事情,而对人最大的侮辱就是在人还活着的时候送棺材到那人家中。但是我的苗族主人却骄傲地笑着向我解释说这对棺材是为他和他妻子准备的。他说,苗族人认为,老人在死之前就把自己的棺材准备好,才真正感到幸福。
就在这时,主人宣布饭菜准备好了。他妻子从头发中抽出一支一尺长的发簪,拨了一下火,又把簪子插回到头发中,酒席就开始了。女主人围着火塘转着,用自己的筷子夹一口菜送到每个人嘴里,然后她丈夫给每个人倒一碗白酒。
苗族人一般喜欢喝米酒,但是外面太冷了,所以需要来点劲大的。饮酒之前,每个人都把筷子头浸入酒杯里,然后弹几滴酒到地上,连弹三次。主人解释说这是敬祖先的灵魂。苗人喜欢饮酒,死了之后也是如此。主人还说,一个人喝醉的时候,就会灵魂出窍。对这一点,在场的每个人都点头表示同意。
喝过几轮自酿的白酒之后,我们开始吃菜。到这个时候,所有东西都模糊不清了,但我记得吃过肥猪肉,用猪肉蘸一种醋和红辣椒调成的酱吃。主人告诉我,醋和红辣椒是苗人最喜欢的调料,而我能记住的也只有这些了。
在婚礼开始前几天到这里访问,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一旦婚礼开始,三天的时间里不允许任何人躺下。如果你非得睡觉,或者醉得太厉害,头支不起来,你可以靠墙站着,或者把你绑在柱子上——这不,已经有一位客人胳膊下面用绳子拦着,捆在柱子上了。整整三天你就是不能躺下,苗人最恨扫兴的人了。我的苗族主人和中国西南所有的苗族主人一样,最痛恨看到客人清醒着离开。至于我,我是没有冒犯当地习俗的。
……
阅读《彩云之南》,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梦境。比尔·波特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你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他对于云南的描写,不是简单的景物堆砌,而是将人、自然、历史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生活画卷。我从中看到了云南人民的生活智慧,看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马宏伟和吕长清的翻译,功不可没,他们用流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完美地再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这本书让我对云南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四川文艺出版社这次的选择,绝对是具有远见的,这样一本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引发思考的书籍,理应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爱。每次读到书中某个片段,我都会陷入沉思,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评分《彩云之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旅行指南,不如说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比尔·波特先生的观察角度总是那么独特,他捕捉到的不仅仅是风景本身,更是风景背后流淌的情感和历史的痕迹。我总觉得,他笔下的云南,不只是简单地堆砌了山川河流和民族服饰,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这片土地的灵魂展现出来。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代入感非常强,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次内心的旅行。译者马宏伟和吕长清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巧妙地将作者的意境传达出来,让语言也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云南人民的淳朴善良,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持。即使在现代化的洪流中,这片土地依然保留着一份难得的宁静和纯粹。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选择非常明智,这样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值得被更多人阅读和珍藏。
评分这本《彩云之南》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书名开始,就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翻开书页,立刻被作者比尔·波特的文字所吸引,他用一种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云南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我一直对云南这片土地充满好奇,它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彩云之南的每一个角落。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当地人文风情的描写,那些质朴的笑容、古老的传说、独特的习俗,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身临其境。马宏伟和吕长清的翻译也十分到位,语言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生硬感,让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排版的清晰度,都体现了他们的用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它不仅是一次地理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热爱和向往这片神奇的土地。
评分初读《彩云之南》,我被它的标题深深吸引。它预示着一段充满色彩与光辉的旅程。比尔·波特先生用他那如画的笔触,为我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云南画卷。他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记录,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倾听那里的古老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描绘,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都让我对云南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马宏伟和吕长清的翻译,更是锦上添花,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丝滑而富有层次。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而停顿许久,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的介绍,更是关于人类情感、文化传承以及生活哲学的深刻探讨。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出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质量,从装帧设计到印刷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文化的尊重。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从纸页中汲取到云南独有的温润与力量。
评分《彩云之南》这本书,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比尔·波特先生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探索和记录这片土地。他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地融入其中,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心去感受。我被他笔下那些鲜活的生命力所打动,无论是巍峨的山峦,还是悠悠的古镇,亦或是辛勤劳作的人们,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马宏伟和吕长清的翻译,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这本书无论是在中文读者眼中,还是在英文读者心中,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却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想象中既相似又不同的云南,它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也更加令人动容。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用心,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收藏价值,是一本真正值得推荐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