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鹏鹏 著
图书标签:
  • 易经
  • 国学经典
  • 儒家经典
  • 传统文化
  • 八卦
  • 预测学
  • 哲学
  • 文化
  • 经典
  • 周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12
商品编码:298716324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易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周鹏鹏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群经之首——含了宇宙、鬼神莫测的智慧,是十足的“天书”。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易》是用来研究天地奥秘的工具,本身无思无为,不具有言告的功能,但在易简的形式中寓托着深刻的道理。它以阴阳二种爻的上下往来表示物的冲突、和谐、运动变化。
  ★曾仕强在《易经的奥秘》中提到——“《易经》太大了,一个很大像北京城这样的都市,你从哪一条路进来都是都是进了北京城,可是进来以后还是摸不着头脑,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为什么老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偏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他只看到一个角度。所以要研究《易经》要有比较宽广的容性,要彼此尊重。”

内容提要


《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本书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的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著作的精华。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以原文、注释、译文三个板块的形式,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努力在读者和原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以期能让每一个现代人都能读出《易经》中的思想韵味。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乾【卦一】乾为天
  [乾上乾下]
  【原文】
  乾①。元亨利贞②。
  初九③:潜龙勿用④。
  九二:见龙在田⑤,利见大人⑥。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⑦,夕惕若厉,无咎⑧。
  九四:或跃在渊⑨,无咎。
  九五:飞龙⑩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11。
  用九12:见群龙无首13,吉。
  【注释】
  ①乾:《易经》的六十四卦卦象由两副卦象上下组合而成,且以上为用,以下为体。乾作为六十四卦卦,由其原意“草木萌生曲折生长的样子”引申,借指天。
  ②元亨利贞:可概括为“元亨”“利贞”,是两个表示吉祥的“贞兆辞”。元,大。亨,通。利,适宜。贞,正而固。
  ③初九:与“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一起表示本卦的爻至第六爻,指的是爻的阴阳性和排列顺序。在《易经》中,每个卦画都由六爻组成,从下向上依次排列,这里的“初”“二”“三”“四”“五”“上”表示的是从下往上的顺序。“九”代表阳性“-”,“六”代表阴性“--”。
  ④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勿用:不利。
  ⑤见:通“现”,出现。田:大地。
  ⑥大人:指王公贵族。
  ⑦君子:这里指的是有才德的贵族。乾乾:形容勤勉努力的样子。
  ⑧夕:夜晚。惕:敬惧的样子。厉:形容危险的情况。咎:过失或灾难。
  ⑨或:有人,这里也是对贵族的一种指代。渊:深潭,深水潭。
  ⑩飞龙:指天上的星星。
  11亢龙:指天空高处的龙星。有悔:指不吉利的占筮、卜象。
  12用九:乾卦中,当君子居于初位时,表现出的是“潜龙勿用”的卦象,则其余各个相位者是可以“用”的。所以称“用九”。用九卦象与用六卦象相对,分别表示全阳、全阴,各自对应的是乾卦和坤卦。
  13群龙无首:指乾卦六条爻都为阳,所以是有“首”的,而由乾卦进入坤卦,则是由全阳进入全阴,所以也就由有“首”变成了无“首”。
  【译文】
  乾卦含元始、亨通、利和、贞正四个方面的意义,就像种子发芽、生根、破土、成长的生长变化。
  卜筮得出的初九爻,就像是龙在水中刚刚萌生,但还没有完全长成,还不能急于动作。
  九二爻,就像是水中的龙到了地上,虽然已经完全成形,但仍应向大人寻求帮助。
  九三爻,这时候的龙可能已小有所成,但仍需像君子那样以天为榜样,通过勤奋不懈的努力,警惕可能的倒退,以保证即使在遇到险境的时候,也能平安无事。
  九四爻,这时候的龙已经能自由地在地上、水中行动了,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它。
  九五爻,此时的龙已经能飞上天空,就像是植物到了收获的季节一样,处在全盛时期,但仍无法脱离大人的帮助。
  上九爻,这时候的龙已经飞得太高,但因为自身的骄傲,已经没有大人愿意帮它了,这会让它有所悔悟。
  用九爻,这种状态下出现了一群没有首领的龙,这才是大吉的象征。
  【原文】
  《彖》①曰:大哉乾元②!物资始③,乃统天④。云行雨施,品物⑤流形⑥。大明⑦终始,六位⑧时成,时乘六龙⑨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⑩命。保合大和11,乃利贞12,首出庶物13,国咸14宁。
  【注释】
  ①《彖(tuàn)》:即《彖辞》,是对卦辞进行解释的辞,相传其作者为孔子。彖,本来是一种动物,传说中能咬断铁器。
  ②乾元:这里指生命的本原。
  ③资始:可以依赖的初始状态。资,凭借、依赖。始,初始、开始。
  ④统天:犹言“统属于天”,受天的统率。统,统率。
  ⑤品物:指世间繁华的物。
  ⑥流形:像流水一样可以变动成形。
  ⑦大明:太阳是天上光明的事物,所以被古人称为“大明”。
  ⑧六位:指上、下、东、西、南、北六个方位,也用来指乾卦的六爻。
  ⑨六龙:这里紧承前句,也是喻指乾卦的六爻,意在说明六爻的变动就像是六龙按时御天一样。
  ⑩性:这里指属性、活性。
  11大和:也就是“太和”,指的是冲和的气,其佳状态在于和谐与协调。
  12贞:规律。
  13庶物:物。
  14咸:皆,都。
  【译文】
  《彖辞》上讲,真是啊!天地间的元气,为世间物提供了演变的初始条件,所以也能给大自然的一切变化做出预示。于是,流云、降雨、物繁衍,便有了具体的形态。它就像太阳周而复始地升降一样,让人们能够分清上、下、东、西、南、北的方位,显现出潜龙状态至亢龙状态的成长过程,并且与天道合拍。只有经过这样的变化,物才能保持和谐协调的状态,达到佳的正道。如果每种生物的生长都遵循这个规律,那天下就能一片祥和了。

  ……

序言


前言
  在儒家经典中,《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同于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作为华夏文明长河中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经过五年的发展,《易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元素符号,深深地影响着生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这样的定位:“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以说,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讲,《易经》的影响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数年来,中国的文人学士们都将《易经》作为一部值得日日、时时研读的经典,研习并遵从其中的道理。孔子说“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宋人叶采也曾讲“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唐代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足见《易经》对后世人的重大影响和吸引力。
  然而,虽然书名为“易”,但真正能够参得透、讲得清这本书的人,实是少之又少。从古至今,关于《易经》的著作浩如烟海,每家都从自身的感受和角度出发,试图解读《易经》中深含的观点,但鲜有成功者。就此,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易》难看,不比他书”,同时又说“是圣人事,学者可及也”。
  具体来说,《易经》以眼花缭乱的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为载体,并配合晦涩艰深的卦辞、爻辞阐述世事、事理,文辞艰涩。虽然以卦爻为工具和载体,但《易经》并不是一部关于卜筮的作品,而更像是古人关于世界、人生体悟的综述,旨在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身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而体悟它深蕴的哲学,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活智慧和前进动力。
  对于这本经典,连朱熹这样的大家都连呼“《易》难看”,更别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代人了。这也就难怪会有一些现代人,将《易经》视作一部“天书”。
  鉴于此,我们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著作的精华。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以原文、注释、译文三个板块的形式,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努力在读者和原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以期每一个现代人都能读出《易经》中的思想韵味。
  因为本书是在博采众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解读,所以书中一些地方难免出现不够精准到位的问题,或有其他疏漏之处,望读者朋友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一部饱含东方智慧的哲学巨著,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缩影,千年传承的智慧宝典。 《易经》,这部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精髓的古老经典,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文本之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以其深邃的哲理、宏大的视野和精妙的象征体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探索了人生社会百态的奥秘,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智慧启迪。作为“儒家经典必读本”,《易经》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学术范畴,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之中。 溯源与格局:天地人的宇宙观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龟甲占卜和蓍草推演,其核心是“易”——即变化、变通。它认为宇宙万物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生成、发展、变化、消亡。这种动态的宇宙观,奠定了《易经》哲学的基础。 全书的核心是“卦”,由六个爻组成,每一卦都象征着一种特定的情境、状态或趋势。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最基本的组合,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构成了天地万物的基本框架。 六十四卦则是在八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组合,它们囊括了从自然界的宏观现象,到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再到个人品德修养的方方面面。每一卦都配有卦辞和爻辞,用简洁而富含深意的语言,阐释了该卦所代表的意义、发展趋势以及应当采取的行为准则。 《易经》所构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它并非将人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而是视人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之道,体悟宇宙的规律,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状态。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社会伦理和政治思想,提倡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顺势而为,而非一味地对抗与征服。 哲理的精髓:阴阳、中和与时中 《易经》的哲学智慧,体现在其核心概念的精妙运用上。 阴阳学说: 这是《易经》最重要的哲学基石。“阴”与“阳”并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种基本力量。阳代表着光明、主动、刚健;阴则代表着黑暗、被动、柔顺。万事万物皆包含阴阳,二者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例如,昼夜交替、寒暑往来、男女结合,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体现。《易经》教导我们要认识阴阳的消长变化,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变化中寻求平衡与和谐。 中和之道: “中”代表着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和”则代表着事物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易经》推崇“中庸”的智慧,认为过犹不及,任何极端都可能导致失衡和危险。在处理人际关系、个人行为、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应力求达到中和的状态,避免走向极端。这是一种追求适度、和谐、均衡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冷静和理性。 时中思想: “时”指的是时机、时势,而“中”则是恰当的把握。“时中”思想强调,任何行为都必须符合时宜,才能取得成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例如,在阳气充沛的夏天,需要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在阴气渐盛的秋天,则应审慎保守。《易经》的爻辞中,对“时”的把握有着精妙的论述,教导我们要观时而动,审时度势,才能避免犯错。 象数与象征:认识世界的独特语言 《易经》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象数”体系。 象: 指的是卦象。《易经》通过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山、泽、雷、风、水、火、地、天)抽象化为八卦,再由八卦组合成六十四卦,用直观的“象”来表达事物的形态和特征。例如,“乾”卦的卦象为六个阳爻,象征着天体的刚健、运动不息;“坤”卦的卦象为六个阴爻,象征着大地的柔顺、包容万物。这些卦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能够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思考。 数: 指的是数字。《易经》将数字与卦象相结合,通过数字的变化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三为阳之极,二为阴之极。这些数字的运用,使得《易经》的解释更加精细和系统。 象征: 《易经》的语言是一种高度象征化的语言。每一卦、每一爻都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意境、一种状态、一种启示的象征。例如,“否”卦象征着事物的不通畅、阻滞;“泰”卦则象征着事物的通达、顺利。通过解读这些象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易经》的应用与启示:智慧人生的指南 《易经》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生活的实用智慧宝典。 认识自我与修养品德: 《易经》通过对各种卦象的分析,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它鼓励人们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例如,“谦”卦强调了虚心好学的可贵,“益”卦则启示我们要乐于助人。《易经》的许多论述,都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相契合,是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指引。 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 《易经》提供了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社会中立足的宝贵经验。它强调了真诚、守信、互助的重要性,也提示了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应有的智慧和策略。例如,在“临”卦中,强调了君子应如何对待下属,体现了领导者的责任与关怀;在“困”卦中,则教导人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希望。 应对挑战与把握机遇: 《易经》的精髓在于其对变化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世事无常,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地把握时机,顺应趋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它鼓励人们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放弃,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 政治与军事的智慧: 《易经》对国家治理和军事战略也有深刻的启示。从“师”卦中学习治军之道,从“鼎”卦中体会革故鼎新的重要性,从“观”卦中理解观察民情的重要性。《易经》的智慧,为历代君王将相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结语 《易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智慧之书。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认识宇宙,理解人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寻求发展与超越。作为“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易经》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的传承,更在于其对当下及未来的深刻启示。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宏大、更辩证、更灵活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力量。阅读《易经》,便是开启一段与古圣先贤对话的智慧之旅,收获一份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购买过不少同类型的典籍,但很多版本读起来都显得过于严肃或过于浅薄,难以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极富人文关怀。举个例子,在讨论“中正”或“时中”等核心观念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名词解释上,而是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日常生活的类比,让这些古老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变得可感、可实践。这种“由古及今”的阐释方式,使得我不仅是理解了文本的字面意思,更是体会到了古人处理人生选择、把握时局变迁的智慧精髓。这种“活的”解读,远比冷冰冰的考据学研究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激发我将书中的教诲融入日常生活的决心。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是其最让人称道的部分。面对《易经》这样一部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的古籍,如果没有精良的导读和细致的解读,普通读者读起来无异于天书。这本书的译者显然对原文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洞察力,他们并非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真正地将乾坤变化、阴阳消长的哲学思想融入了现代汉语的表述之中,使得那些看似玄奥的卦辞爻辞变得生动起来,富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它处理那些涉及卜筮和象征意义的段落时所采取的平衡策略——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和多义性,又通过注释明确了最主流和最具启发性的解读路径。这使得我在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困惑时,能够更好地在古老的智慧和当下的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不是被一堆生僻的古代术语困住。这种译注水平,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达到了学术参考与大众阅读的完美结合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拿在手里翻阅时,那种触感和墨香的混合,让人瞬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典雅的气息。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内涵,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传统纹饰,既体现了经典的厚重,又不至于显得老旧,非常符合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要知道,对于这种需要反复揣摩的经典著作,阅读的舒适度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版本能让人更专注于文本本身,而不是被排版所干扰。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经典的敬畏。而且,内页的附录部分也做得相当细致,虽然我主要还是沉浸在正文的研读中,但那些辅助性的资料,比如关键术语的解释或是历史背景的梳理,都为理解晦涩难懂的古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文本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逻辑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对于一部包含六十四卦这样庞大体系的著作来说,合理的组织是引导读者系统学习的关键。我注意到,它在章节的划分和前后内容的衔接上做了很多巧妙的处理。并非简单地按照《易经》的传统顺序罗列,而是似乎加入了一种现代学习者的视角,将一些关联性强的卦象进行了聚合讲解,或者在引入新概念前,先行回顾了前文铺垫的基础理论。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每读完一个大篇章,都会有一种知识点被系统梳理和强化的感觉,而不是零散地阅读碎片化的信息。这种结构上的匠心,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持续保持专注和探索的动力,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哲人构建知识体系的严谨与高明之处,而不是被那些看似深奥的符号堆砌所吓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带来的阅读体验,甚至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经典”的态度。过去总觉得研读古籍是一件沉重、需要特定环境才能进行的事情,但这本书的设计理念似乎在告诉我:优秀、经典的智慧,应当是触手可及、可以融入日常的。无论是放在书房的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在公文包里,它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可靠的力量。这种可以被“携带”的经典,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频率。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等到一个周末的清晨才能打开它,而是可以在通勤的间隙、午后的咖啡时间,随时随地翻阅几页,进行片刻的沉思。这种随性而又不失敬意的阅读方式,反而让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变得鲜活而贴切,真正体会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内在美感,而不是被外在形式所束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