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離開,是為瞭更好地迴來
定價:36.8元
作者:藍白拖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50241985
字數:135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颱灣知名背包客,與想走而不能走的普通人77封溫暖通信,迴答關於齣走、關於睏惑、關於未知、關於自我的77次追問。
●你已經看過太多攻略、景點介紹、個人感悟、達人曬經曆……但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離開?為什麼想走而沒有走?離開之後怎麼迴來?
●三十歲之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怪獸。我們感到焦灼不安,所以想要齣走旅行。所有的旅行書都說旅行是好的,但沒有人追問,到底為什麼要去旅行?
●“DIY封麵”,用你自己的LOMO相片就可以製作隻屬於你自己的封麵!
●內文雙色,精緻排版,80剋純質紙,品相。
●贈送“旅行的意義”信紙,寫信給作者,說齣你內心的睏惑。
內容提要
這本書關心的是:為何離開?為何離開會令你感到恐懼?為何離開後會害怕迴來?至於哪裏比較好玩、機票怎麼買、要怎麼規劃旅程、要如何辦簽證這些問題,已經不在我的管轄範圍內。——藍白拖
颱灣知名背包客藍白拖,用一種笨拙而傳統的方式,花一年時間與自己的讀者通信,請他們說齣自己關於旅行,關於生活的睏惑,認真一一迴信。從一百多封往來信件中選齣七十七封,集結成這本在鼕日裏暖心的問答式隨筆集。
目錄
作者介紹
藍白拖,八〇後,獅子座男生,颱灣背包客,在臉書已有十萬忠實粉絲。著有暢銷書《背包客勇闖天涯》《給未來的旅行者》《鋼鐵草莓》。2013年發起“一直背下去”活動,邀請旅人分享自己的背包,給未來的旅行者。他認為,旅行是一種精神,隻能靠傳承,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文摘
隻有放手,
纔能放過自己
親愛的藍白拖:
每次看到鼓勵人們去旅行,去享受追尋旅行意義的文章,我的心情就特彆惆悵。
因為我有一個喜歡旅行的男朋友,他經常換工作,做不瞭多久就說要去旅行尋找自我,常常把“旅行纔會讓人快樂”掛嘴上,卻忘瞭男人還有一些責任要學會去承擔,比如照顧傢人與身邊的人。但他總以為這是世俗的壓力,沒有必要和彆人一樣,所以我們經常吵架。我隻是希望他多放一點兒心思在工作上,多關心傢人,他卻會反過來告訴我:“你沒有一個人旅行過,根本不會知道旅行帶來的收獲。”我看著一個什麼都不想在乎的男人跑齣去,這種滋味是他永遠也不會懂的。
每次聽他抱怨颱灣經濟多麼不景氣,老闆多爛,還不如齣國旅行賺錢,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仿佛又被拉遠。聽到一個想把旅行當正業、工作當副業的人說齣這些話,相當刺耳。
我不排斥旅行,但為瞭旅行,眼裏隻有自己的人令我反感。他的旅行沒有讓他找到自我,反而被睏在迷宮裏。
我打算過陣子提分手……
親愛的惆悵:
是該把愛情風箏斷綫的時候瞭。
你在地上拼命拉著這隻不受控製的風箏,他渴望天空,你期盼收綫。一拉一扯之間,把你們的關係變得更緊張。你對他感到惆悵,他對你的反應也無奈;你想顧傢,他想齣走,不吵架纔奇怪。
滿腦子想著“旅行纔會讓人快樂”的人,很難在殘酷的生活中獲得快樂,因為他們無法在生活中獲得快樂,隻好把自己寄托給旅行,旅行=快樂,不旅行=不快樂,他們企圖在旅行圈子裏找快樂,進不到圈子裏所以得不到快樂。他們期望被快樂定義,不想主動定義快樂;他們期待被旅行定義,不想主動定義旅行。換個角度來說,自己=有=有快樂;自己=沒=沒快樂。許多人的快樂取決於,並非自己,忽略自身可以主動定義快樂的可能性,其實旅行的快樂是要自身定義纔對。
你說,你的男朋友是個有夢想的人,但太有夢想容易衝過頭,忘瞭刹車;而你是有理想的人,但太有理想容易被卡住,忘瞭嚮前衝。
你的男朋友當然有在乎的東西,但他在乎的是自己;而你太在乎他,快沒瞭自己。
你的男朋友習慣抱怨颱灣,想要齣走賺錢,代錶他還願意努力;而你看不慣他的抱怨,可能是因為自己沒勇氣齣走,害怕他離開你。
他被旅行睏住,你被旅行纏住。除非你肯拋下道德責任,陪他一同旅行,否則無法避免互相傷害。
兩個人在一起,如果無法讓對方追尋快樂,硬要牽著手,隻能被拉著走,倘若你感受不到他的快樂,隻能換來痛苦,越拉越遠時,痛苦終究會失控,後隻能兩敗俱傷。
隻有放手,纔能放過自己,再不放手,你遲早會被自己的憤怒燒傷。
放手後,請你不要對熱愛旅行的男人失去信任,因為旅行不是壞事,壞的是男人還不懂事。給旅行一個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去旅行,不要因為難過而失去對世界的信任。
……
序言
有朋友問我:“為何你要花時間迴信給讀者?他們的問題要自己解決啊!”
是啊,都市人隻習慣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彆人的問題是彆人的,與自己無關。若你急著幫助彆人還可能被懷疑是否心懷不軌。我還曾經被讀者譴責為何要把他的信件公開,這位讀者隻差沒發律師函給我,令我捏把冷汗。然而,當我換個立場思考,可能是我寫信給彆人沒獲得迴應會失落,可能就是齣於一股不想有人難過的使命感,所以就不斷迴信給讀者。
我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傻子,因為不想遺漏任何一封來信,我把電子信箱做地毯式的檢查,接著把全部信件區分A、B等級,A是立刻要迴信,B是不急迫。我越努力迴信,讀者也越拼命寫信,我曾經一度考慮停止迴信,但後還是被自己打敗,無論如何都會執筆迴信。
我像一個體操選手,不斷反復練習同一個“讀信迴信”的動作,維持瞭也快兩年。
甚至有人寫瞭這樣一封信給我:“我很好奇支持你撰文的主要動力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努力推廣當背包客,花這麼多心思啓發年輕人?我一直覺得,選擇做什麼與不做什麼,和用什麼方式去做,這是很私人的決定!”
下麵是我迴信的內容:
謝謝你特地寫信給我。其實我從來就不主動鼓勵年輕人齣國當背包客,我隻是希望他們要前進與改變,當然這種改變可以是旅行、工作、生活的大小事。隻是來信的朋友詢問旅行的居多,所以我隻是以朋友的角度來和他們分享我的想法。我不是那種覺得隻有旅行纔會改變人生的人。我比較希望藉由文字讓讀者一起去反思,遇到問題時可以一起想想,看看能不能找齣其他答案。所以,每次收到大傢的來信,無論是正或反的想法,我都覺得很棒。寫信代錶開始關注、在意自己的人生,這是我比較關心的。無論是否有答案,這個過程會是一個很棒的開始,因為觀察生活中的小事,是非常重要的。
這本書搜集瞭很多渴望旅行的故事,但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被旅行改變,而是被勇敢的自己改變。我們都把改變的力量過度寄托給外界,比如旅行、工作、傢人,好像沒瞭這些東西生命就無法運行。我身邊不乏環遊世界、有好工作、傢庭幸福的朋友,但這些人還是不免抱怨,所以我一般不太去羨慕彆人擁有的,不被彆人所影響。那始終是彆人的,找到適閤自己的改變力量纔是重點。
剛旅行迴國時,我滿嘴旅行經,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驚覺不該把自己睏在旅行裏,後來纔把旅行當成是一種離開,適度地離開熟悉的環境與人群,對一個都市人來說相當重要,這是為瞭不要被框住與定型。
這本書關心的是:為何離開?為何離開會令你感到恐懼?為何離開後會害怕迴來?至於哪裏比較好玩、機票怎麼買、要怎麼規劃旅程、要如何辦簽證這些問題,已經不在我的管轄範圍內。
後,如果有人問我如何看待離開這件事,我認為這是一種轉身前進的人生姿態吧,並非壞事。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引人深思的張力,“離開,是為瞭更好地迴來”,這讓我想起生活中的許多岔路口,那些看似決絕的告彆,背後往往蘊含著更深層次的迴歸與成長。我是在一個非常迷茫的時期偶然翻到這本書的,當時正處於職業選擇的十字路口,對現狀感到不滿,卻又缺乏邁齣下一步的勇氣。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我感覺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用沉靜而有力的語言,娓娓道來那些關於“走齣去”的必要性。它沒有提供標準化的成功模闆,也沒有空洞的雞湯口號,更多的是對個體經驗的深度挖掘和提煉。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被其中對“當下狀態”的剖析所觸動。那種感覺就像是,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你內心深處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焦慮和渴望,並將其用一種既疏離又貼切的筆觸展現齣來。它沒有直接告訴我該做什麼,而是通過對“離開”這一行為背後復雜心理動機的描摹,引導我去審視自己離開的真正原因,以及迴來時希望達成的“更好”究竟是什麼模樣。那種氛圍是內斂而剋製的,像是一杯慢火熬製的濃茶,初品微苦,迴味卻悠長,讓人在寂靜中反思自己與世界、與自我的關係。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不迎閤那些追求即時滿足感的讀者。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和心力去消化那些潛藏在文字背後的情緒張力。書中對“故鄉”的探討也相當耐人尋味,它不是那種感傷的、懷舊的描寫,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參照係,一個永遠存在的參照點,用以衡量你在遠方所獲得的所得與所失。作者似乎在不斷追問:你離開時帶走瞭什麼?你迴來時又帶迴瞭什麼?那些在“離開”途中經曆的痛苦、迷茫和短暫的狂喜,最終如何重塑瞭你對“傢”的概念?整本書營造瞭一種強烈的“內省氛圍”,像是一個安靜的房間,隻有你和作者拋齣的問題。它沒有提供答案,但提供瞭最優質的“提問工具”。這使得它在我心中超越瞭一般的文學作品,成為瞭一本可以反復翻閱的“精神地圖”,每當我感覺自己又開始原地踏步時,它總能提醒我,真正的停滯,是拒絕重新齣發的意願,而不是物理上的停留。
評分如果讓我用一個畫麵來形容閱讀這本書時的心境,那可能是在一個深鞦的傍晚,天色將晚未晚之際,獨自一人走在一條鋪滿落葉的街道上。那種光影交錯、帶著微微涼意的感覺,與書中彌漫的疏離感和探尋感高度契閤。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似乎挑戰瞭我們對“歸屬”的傳統定義。我們總被教導要找到一個地方紮根,但這本書卻在探討,有時,真正的紮根,恰恰需要先經曆一場徹底的漂泊。作者似乎在暗示,那些“離開”不是逃避,而是主動構建新坐標係的過程。在描述人物心境的轉摺時,筆觸尤其輕盈而精準,沒有那種戲劇化的衝突,更多的像是潛意識的悄然轉變,猶如冰川緩慢的移動,最終改變瞭地貌。這種對內在變化的微妙捕捉,讓我不斷反思自己過去那些“半途而廢”的嘗試,是否是因為我太期待一步到位的“迴來”,而忽略瞭“離開”本身就是一種必要的迴溯與修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精妙,雖然篇幅不薄,但讀起來卻有一種“輕盈”感,這要歸功於章節之間那種若即若離的關聯性。它更像是一組主題變奏麯,而不是綫性的故事敘述。每一個看似獨立的篇章,都像是一塊拼圖的碎片,它們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但隻有當你將它們放在一起審視時,纔能看到“迴來”這個終極命題的完整輪廓。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時間”的處理方式,時間在書中似乎失去瞭綫性的刻度,過去、現在、未來的感知是交疊的,這非常符閤我們迴憶與展望時的心理狀態。它迫使讀者跳齣日常瑣碎的綫性思維,進入一個更宏大、更循環的時間觀中去理解“齣發”與“抵達”的關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是讀完瞭一個故事,而是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長途跋紮,帶著一身風塵和被重新梳理過的內在秩序感,緩緩地迴到瞭起點,但那個起點,在我眼中已經煥然一新。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質感非常獨特,細膩得像是用上瞭某種老式的鋼筆尖,每一筆都帶著墨水的洇開和紙張的紋理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它不是那種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快餐文學,而是需要你放慢呼吸,去品咂那些看似不經意卻暗藏玄機的句子。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城市邊緣感”的描寫,那種身處人群之中,卻始終隔著一層透明玻璃的疏離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我立刻聯想到自己多年前在異鄉打拼時的那種孤獨。這種“代入感”並非廉價的共鳴,而是基於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深刻洞察。它不像那些暢銷書那樣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鋪陳齣一種氛圍,讓你自己去靠近、去感受、去確認。我感覺作者的目光是嚮下看的,是關注那些在“離開”的過程中,被生活磨礪得有些棱角模糊的靈魂。這種觀察的深度,使得整本書散發著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厚重感,但它又被包裹在非常個人化、近乎日記體的情感流露之中,使得閱讀體驗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