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民说 我相信中国
定价:70.00元
作者:张申府 张燕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95687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现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之兄,同为哲学家的张申府先生的一生文集精选。文集由张燕妮女士选编张先生于1919—1985年间所写的八十多篇文章汇编而成 。书中收录先生早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北平新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代表性作品,建国后回忆、蔡元培、李大钊、章士钊、罗素等人的文章,以及他的学术生活小传。这些文章有独特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还具有文献价值与思想史意义。2.民国时期的主要知识分子,当今学界新发掘的文化遗珠之一。他治学撰文,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引介罗素*人。民国时期致力哲思探究,*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罗素思想的学者。书中完整记录作者自己的学术思想轨迹。3. 求学、介入政治的经历典型而奇特,烙有民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印记。书中他切实记录了自己的求学、职业生活。经历奇特,大开大合,带过民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轨迹:早年他求学读书,先入北大预科班,后改名提前报考哲学系,*后又转入哲学,与众多文化名人往来,李大钊、章士钊、陈独秀等。北大数学系—巴黎求学—回国执教……4.创党人之一,、的入党介绍人,抗战时期的爱国人士。出入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在治学的同时,以社会政治运动和爱国救国为抱负。5.哲学学者方克立先生将为本书撰写序言,向学界推广本书。
内容提要
《我相信中国》是哲学家张申府先生的精选集:收入了先生1919—1985年间发表的政论杂著、学术译述、散文随笔;囊括了其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北平新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建国后回忆、蔡元培、李大钊、章士钊、罗素等人的文章和他的学术生活小传。 本书由作者的女儿张燕妮选编,分为“今日党之真谛何在”“我的哲学中心点——具体相对论”“实与理性”“论中国化”“我们为什么革命”“我的教育、职业、活动”六个专题,精选他在哲学、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生方面的代表文章。同时,书中收录了多幅作品手稿及历史照片,系公开发表。 本书较全面地呈现了张申府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生历程,堪称其一生论著的精要读本。
目录
序今日党之真谛何在革新兴三利 危险思想 自由与秩序 知识阶段 就来的三自由 打破现状才有进步 给少年中国学会的信 英法党—中国改造 ……胡适等之政治主张与我们 我的哲学中心点——具体相对论纯客观法 客观与唯物 现代哲学的主潮 读书: 怎样读?读什么? 非科学的思想 唯物论的重要 我自己的哲学 我的哲学中心点——具体相对论 罗素—现存的的哲学家 论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哲学家 实与理性说实话 说实 再说实 诉于理性 理性的必要 说实话 (一)实! 实与理性 教实 说实话 (二)“实”“活”“中”论中国化第三文化之建设 革命文化是什么? 什么是新启蒙运动? 五四纪念与新启蒙运动 抗战建国文化的建立发端 新启蒙运动与普及教育运动 启蒙运动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与西洋——世界文化的再检讨 我们为什么革命我们为什么革命 人生的哲学 一二· 九 我相信中国 ……青年往何处去? 论中国的出路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知识分子们, 人民在需要你! 发扬爱国主义 发扬 “五四” 的精神:放 我的教育、 职业、 活动我的教育、 职业、 活动 家世和幼年生活 进入新式学堂 回想北大当年 中国党建立前后情况的回忆 筹办黄埔军校点滴 在清华大学时的一段经历 “七七” 后的零散回忆 我对 “一二· 九” 运动的回忆 我与陶行知先生 忆守常 纪念蔡元培先生 纪念邓演达同志 我对罗素的敬仰与了解 与总理的一段相处 我所认识的章行严先生 后记
作者介绍
张申府(1893—1986)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哲学家。 20世纪初,他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1920年,他参入中国党的早期创建工作,是、等人的入党介绍人。他是旅欧总支部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1923年底回国后,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 是从事军事工作早的党员之一。 在参加社会活动之外,他积极引介新思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率先将罗曼·罗兰、罗素等西方思想家译介到中国。 他一生发表了大量关于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的文章,这不仅对当时社会进步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人研究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个对中国有着深厚情感的人。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真挚和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并没有回避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面对,去分析。这种坦诚,让我觉得非常可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相信”这个主题的探讨,它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理性分析的坚定信念。他用大量的史实和逻辑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渐建立起一种对中国的积极认知。而且,这本书的视角也很独特,它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整个作品更加饱满和富有层次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未来,多了一份信心,少了一份疑虑。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作者在书中描绘的那些时代背景,那些人物故事,都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对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站在宏观的角度去俯瞰,而是深入到个体的情感和选择,去剖析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这使得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我经常会在阅读的时候,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心情。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细节描写,更是点睛之笔,它们可能是某个不起眼的物件,也可能是某个不经意的动作,但正是这些细节,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质,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立体。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它所探讨的主题,看似宏大,实则关乎每一个个体,关乎我们身处的世界。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一层一层地揭开事物的本质,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惊叹。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力量,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朴实而深刻,直击人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看待问题不再是那么的单一和片面,开始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远比任何物质上的收获都更加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做旧的纸张质感,加上有点历史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能感觉到纸张的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纸,而是厚实而略带粗糙的触感,让人觉得很有质感。翻开来看,里面的排版也很考究,字体大小、行距都很舒适,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书中的插图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廉价图画,而是透着一股子的匠心,有些甚至是手绘的,线条虽然简单,但情感饱满,和文字内容配合得恰到好处,给人的感觉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一点都不枯燥。而且,每到一些关键的章节,都会配上一幅应景的插画,让本来就生动的文字变得更加具象,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听到当时的声音。这是一种很用心的书籍设计,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品味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文化。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章节都像是独立的小故事,但又相互关联,共同编织成一幅宏大的画卷。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它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而是能够很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且,书中提出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人物经历,这些都为他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记下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是一些让我产生共鸣的段落。这些片段,就像是书中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好酒,越品越有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