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
定价:52.00元
作者:丁正耕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108034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新中国部对艺术思想进行批判而视界独特观点新颖想法非常大胆的书,并对“文化”的概念在中国进行了学理上客观的定义。
该书对中国艺术界多年来公认的“创作先行,理论滞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对影响与阻隔国家高层与文化界创作情况信息勾通了解进行了成因解剖与根源追问;对未来中国文化趋势与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与建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发展关系及国家“软实力”建构和文化、文明、宗教与战争诸问题阐述了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对我国艺术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艺术创作的学术本体原则进行了重释,对形成目前我国艺术界鱼龙混杂局面的形势展开了个人的视角批判;对我国高等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教育中的误导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阐明了作者个体的批判与参与性立场;对未来中国文化市场与发展、中国国民整体精神衰退根因形成,进行了预测与追问。
书中妙语惊异,艺术箴言频频呈出。
可读性、实证性、当代性、学理性、前瞻性、批判性是这部个人著述的灵魂。因为书中的观点,是作者在30年艺术创作实践、20年艺术事件经历、10年来每年全国行走一次去画家画室选稿,并在近50场全国高校“作为人文关怀的中国当代艺术”讲座实践中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行走中产生的书。
目录
第四次浪潮:自由、信仰、金钱与中国的当代艺术
一、对三种思想的重释
二、中国艺术家与穷人
三、二次波峰后的第四次浪潮
四、丧失自由的中国当代艺术
五、世界文化大同的不可能性
六、思想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精英
中国文化,怎样整饬内抗力
一、作为同家基本元素的家庭及人格分离
二、个人力量与群体哀减
三、全球经济危机使艺术更加明晰化
四、单一的文化很难救治伤痛的民族文化
附、以山脉精神为支点的灵魂圣赞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的意义
一、对‘些事件的回忆
二、艺术创库:社会结构转型的产儿
三、创作先行和理论的先天缺血使艺术批评两极分化
四、中国艺术家加快人文关怀的步履
五、文化的意义
以德载物与文化生存的有限性模式
一、商业性画廊与新闻的介入使文化从社会中分离开来
二、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白省的价值
三、营建造血功能,当代艺术发展的必须途径
四、回到现实,在没有喜剧与悲剧的时代
五、文化,作为载体的有限性模式
中国文化,何时可以进行扩张
一、对二十年来中国现状的回忆
二、西方重大事件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将面临的国际化难题
五、建构艺术游戏规则的必然性是当务之急
五、我们是否应该有相应的对策
六、对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
七、中国文化,近阶段很难进行全球化扩张
中国文化,繁荣背侧的危境
一、繁荣而热闹的年代——2006
二、没有文脉的中国当代艺术
二、立宪运动与“五·四”以来
四、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中的功利主义
五、2006年,文化的繁荣与标准失衡
六、进一步,艺术大步走
震荡与缺席·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思考与批判
一、是“牛皮”还是“牛”
二、中国艺术家,依然很可怜
三、多元制带来艺术的宽容
四、真正的先锋艺术将成为时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五、批评家的缺席导致艺术规则的必然变革
六、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呼唤策划人和游戏规则的出现
迷恋那黄金般的秋阳
文化不可以误导
我们现在还缺少什么
一、国民整体精神的衰退与艺术规则的混乱
二、对理论缺席的剖析
三、从自卫反击战谈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建构
中国文化,理想与梦想的不复性再现
关于艺术
后的歌唱
浅谈新时期散文诗(艺术)及其精神
这就是定作
东方的神话
庄子、天子和锤子
作为个人和历史叙述的中国当代艺术
永远走在艺术中
走向底层
飘风在废墟上的天国 跋
后记
影响未来中国绘画艺术的81位艺术家作品图录
作者介绍
丁正耕 1963年生于四川合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总编、诗人、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活动家,曾用笔名桑原、陌秋、秋阳、陌上草等和本名发表出版著述千余万字,做过挑夫、理发员、泥木工匠、纤夫,历任四十三军某特务连战士、中学教师、《蜀南风》诗
文摘
序言
一本以“思考与批判”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化读物,无疑会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深切感受到,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似乎变得碎片化和模糊化。“第四次浪潮”这个提法,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位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它区别于以往的浪潮之处。是精神层面的觉醒?还是新的艺术形式的涌现?亦或是某种新的社会心态的体现?书中对于“批判”的界定,更是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我看来,真正的批判不是destructive(破坏性的),而是constructive(建设性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文化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我期待作者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坐标。
评分一本关于中国当代文化的思考与批判的书,这实在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这个话题充满好奇,想了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面临着哪些挑战。特别是“第四次浪潮”这个概念,就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文化转型,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定义这次浪潮的特质,又会挖掘出哪些深层的原因和表现。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探讨,以及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并与世界交流的论述。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对当前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比如流行文化对传统价值的影响,大众媒介的塑造作用,以及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一本好的书,不应仅仅停留在描述层面,更要提供有深度、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未来走向。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改变我原有的认知,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很少有一本书能够让我如此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脉络。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提出的“第四次浪潮”概念,为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我一直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其对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到着迷,而这本书似乎正好回答了我的一些疑问。书中对于文化与科技、市场、教育等因素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紧密相连。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讨论感兴趣,如何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既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又能守护好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当下的文化景观,更试图去解释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可能将走向何方,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颇感震撼的书。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剖析,直指当下许多文化现象的核心,而且敢于提出质疑和挑战,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赞赏。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持续的反思和批判,就容易变得僵化和落后。这本书所倡导的“批判”,在我看来,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一种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关切。书中对“第四次浪潮”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化力量正在崛起,它既继承了传统,又拥抱了现代,还在不断地探索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以及数字文化的研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文化体验,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其深层含义。作者能否揭示这些表象下的本质,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是我非常期待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挑战既定观念,并提供深刻见解的佳作。
评分读罢一本探讨中国当代文化的作品,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图景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书中对“第四次浪潮”的界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提炼和对文化动能的精准把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文化现象时,不回避矛盾与张力,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例如,在论述消费主义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呈现了其多重面向,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挣扎与调适。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生成逻辑。此外,书中对于“批判”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的指责或否定,而是包含着建设性的反思,旨在推动文化朝着更健康、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出书斋,去更深刻地理解我所处的这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