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泺尚:创意中国调研报告(2015)
定价:80.00元
作者:昝胜锋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0753508
字数: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纵观国内外发展大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越来越成为人类进步、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党的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的五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推动的行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目录
篇 区域调研报告
章 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节 文化产业现状
第二节 旅游产业现状
第三节 文旅消费市场
第四节 区域竞争力比较
第二章 潍坊市文化产业诊断报告
节 总体现状分析与诊断
第二节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宏观设计路径
第四节 对策建议
第三章 德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节 总体现状
第二节 产业发展实践
第三节 目标对策分析
第四章 章丘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节 现况分析
第二节 区域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
第三节 区域文化表现形式的研究与分析
第四节 文化产业创新型项目开发案例研究
第五节 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研究与建议
第六节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
第五章 常州:新常态下的文化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节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实践
第三节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第二篇 园区企业报告
章 西街工坊:化茧成蝶筑巢引凤
节 旧厂“变”新园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聚
第三节 标新立异打造济南“798艺术区”
第二章 大唐西市:传承与创新的文商融合发展之路
节 整合多元文化体现地域特色
第二节 文商融合发展创新商业模式
第三节 空间布局考究彰显古都气质
第四节 文化业态完善消费时尚
第五节 注重战略营销加快品牌传播
第六节 问题与思考
第三章 朱家峪旅游景区:齐鲁村
节 战略规划统领全局
第二节 内容设计精雕细琢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创新突破
第四章 贵州铜仁市梵净山调研报告
节 梵净山精神内涵及开发启示
第二节 传承与发扬梵净山精神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柴祖舜心象艺术访谈录
节 心象艺术概念的探索
第二节 “泼彩意象画的概念探索”
第三节 心象艺术的主要特色
第三篇 泺尚评选八大榜单
章 2014年度十大具发展潜力的创意产业园区
第二章 2014年度十大具活跃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第三章 2014年度十大具人气文创产品
第四章 2014年度十大受欢迎文化主题公园
第五章 2014年度十大受关注创意产业学术研究机构
第六章 2014年度十大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热点目的地
第七章 2014年度十大文化产业热点观察
第八章 2014年度十大文化产业关键词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篇 区域调研报告
章 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节 文化产业现状
第二节 旅游产业现状
第三节 文旅消费市场
第四节 区域竞争力比较
第二章 潍坊市文化产业诊断报告
节 总体现状分析与诊断
第二节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宏观设计路径
第四节 对策建议
第三章 德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节 总体现状
第二节 产业发展实践
第三节 目标对策分析
第四章 章丘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节 现况分析
第二节 区域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
第三节 区域文化表现形式的研究与分析
第四节 文化产业创新型项目开发案例研究
第五节 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研究与建议
第六节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
第五章 常州:新常态下的文化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节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实践
第三节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第二篇 园区企业报告
章 西街工坊:化茧成蝶筑巢引凤
节 旧厂“变”新园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聚
第三节 标新立异打造济南“798艺术区”
第二章 大唐西市:传承与创新的文商融合发展之路
节 整合多元文化体现地域特色
第二节 文商融合发展创新商业模式
第三节 空间布局考究彰显古都气质
第四节 文化业态完善消费时尚
第五节 注重战略营销加快品牌传播
第六节 问题与思考
第三章 朱家峪旅游景区:齐鲁村
节 战略规划统领全局
第二节 内容设计精雕细琢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创新突破
第四章 贵州铜仁市梵净山调研报告
节 梵净山精神内涵及开发启示
第二节 传承与发扬梵净山精神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柴祖舜心象艺术访谈录
节 心象艺术概念的探索
第二节 “泼彩意象画的概念探索”
第三节 心象艺术的主要特色
第三篇 泺尚评选八大榜单
章 2014年度十大具发展潜力的创意产业园区
第二章 2014年度十大具活跃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第三章 2014年度十大具人气文创产品
第四章 2014年度十大受欢迎文化主题公园
第五章 2014年度十大受关注创意产业学术研究机构
第六章 2014年度十大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热点目的地
第七章 2014年度十大文化产业热点观察
第八章 2014年度十大文化产业关键词
主要参考文献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参与过的一些项目,那些在创意碰撞中诞生的火花,以及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是我们团队在头脑风暴后,将所有零散的想法和零星的调查结果一股脑儿地放在一起,等着有人去整合和升华。它里面确实提及了不少有趣的项目和一些看起来颇具潜力的创意团队,但这些内容并没有被系统地组织起来,去阐释一个统一的观点或者揭示一个宏观的趋势。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展会上,匆匆浏览了几个展台,看到了几个新奇的产品,却不知道这些产品背后是否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或者它们是否代表着某种新的消费方向。我尤其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以及创新壁垒的探讨,但这些方面似乎都有些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素材集”,提供了一些观察中国创意发展现状的“原材料”,至于如何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一道美味的“菜肴”,则需要读者自己去动脑筋。对于那些希望直接获得结论性、操作性建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调整一下期待值。
评分当我翻开《泺尚:创意中国调研报告(2015)》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尤其对“创意中国”这个主题,我一直认为是当下社会发展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在2015年前后,中国的创意产业是如何生根发芽,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以及它们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更像是在一个广阔的画卷前驻足,看到的是一些散落的笔触和色彩,却难以捕捉到整体的构图和意境。它列举了许多项目,提到了不少公司,甚至引用了一些数据,但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晰,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框架来引导读者去深入理解。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自己去猜测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这让我觉得阅读过程略显费力。与其说这是一份严谨的调研报告,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碎片化观察日记”,记录了一些作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所见所闻,但缺乏对这些观察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性总结。这让我有些失望,因为它没有能提供我所期望的深入洞察,而更多的是激发了我去独立思考,去填补报告中留下的空白。
评分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抱着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够从一份专业的调研报告中,窥探到2015年前后中国创意产业的真实面貌,并从中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探索,虽然看到了零星的光亮,但始终未能找准方向。报告中提及了许多案例和数据,这些信息本身或许是真实可贵的,但它们被零散地呈现出来,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和逻辑链条。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尝试理解这些案例背后的深层含义,去尝试将它们与“创意中国”这个宏大的主题联系起来,但总感觉像是隔靴搔痒,未能触及核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创意产业的“视角”,但这个视角本身可能并不足够清晰,或者说,报告的组织结构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这个视角。它更像是一份“素材库”,里面有一些关于创意产业的“原料”,但如何将这些原料加工成一道美味的“菜肴”,则需要读者自己去花费更多的心思。对于那些期待一份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的、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它更适合那些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去自行整合信息的人。
评分一直对“创意中国”这个概念充满好奇,但感觉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落地的分析。拿到这本《泺尚:创意中国调研报告(2015)》,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够从一份扎实的调研报告中,看到中国创意产业在2015年前后究竟有哪些实际的发展脉络和深层思考。然而,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对“信息之海”的探索,而我手中的这艘小船,似乎并没有找到预设的航线。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梳理那些零散的案例和数据,试图从中提炼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去理解“泺尚”这个品牌,以及它所观察到的中国创意生态。但总的来说,报告的结构似乎更像是一系列独立观察的集合,而非一个有明确议程的深入研究。很多时候,我需要自己去连接这些点,去猜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让我感到一丝挫败,也增添了阅读的挑战性,仿佛置身于一个未被完全整理的智力宝库,需要自己动手去挖掘闪光的金子。这份报告,更像是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而非一个详尽的答案,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自身的解读和延伸,而非报告本身明确的指引。
评分手握这本《泺尚:创意中国调研报告(2015)》,我本来期待的是一份对中国创意产业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深度分析的报告,希望能从中洞察到2015年前后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典型案例以及潜在的挑战。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信息过载”而又“缺乏重点”的感受。报告中确实包含了大量的案例、数据和观点,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信息并没有被有效地组织和整合,使得它们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也难以形成一个连贯而深刻的论述。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里漫游,看到了许多闪光的物件,但却不知道它们在整个仓库中的定位,也不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素材集锦”,里面汇聚了许多关于中国创意产业的点滴观察,但未能将其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整体框架。我本希望能够从报告中获得明确的结论和有价值的洞见,但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而真正的“风景”则需要读者自己去用力眺望和解读,也需要读者自行去梳理和连接报告中零散的信息,以构建出自己理解中的“创意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