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跟着本书游天下:库姆塔格的沙
定价:26.80元
作者:郁笛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206101748
字数:
页码: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跟着本书游天下:库姆塔格的沙》是一部作者郁笛在新疆的游历散文。用自己的脚步,在新疆浩瀚的山水和荒漠间穿行,流连,往返,一次次迎来心灵的沐浴。荒僻的小城、遥远的边地,那些世界上无法被再一次抵达的远方。成就了在今天所能完成的关于新疆的叙说。感谢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荒凉、缓慢和遥不可及;感谢那些永远在路上的风景,神谕般的黎明和黑夜。
内容提要
《跟着本书游天下:库姆塔格的沙》是一部作者郁笛在新疆的游历散文。
三十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新疆人。虽然乡音未改,鬓发斑白,我知道这一生,自己的命运是再也无法和新疆分开了。
在新疆浩瀚的山水和荒漠间穿行,流连,往返,一次次迎来心灵的沐浴。荒僻的小城、遥远的边地,那些世界上无法被再一次抵达的远方,成就了我在今天所能完成的关于新疆的叙说。
目录
沙雨
院子里的羊
阜康
榆树沟
山坡上的羊群
库姆塔格的沙
罗布麻的荒野
孤单的芦苇
草色
哈日图热格
悬崖上的桦树
树叶上的尘土
乔格达依之桑
巴拉曼的黄昏
麻扎塔格,涉沙而过的河流
吐尔逊的庄园
寻杏石城子
微小的蜻蜓
吾守尔的果园和他的午宴
荒原牛栏
深夜,开往哈密的火车
山顶上的云朵
困倦的羊群
沿着一条河流的方向
天边牧场
偶遇野马
小镇恰库尔图的前世今生
夜宿北屯
布尔津河的火焰
老房子里的旧时光
午后的陶
热斯坦街上的敲打声
老街黑茶
库车的味道
头河源记
骆驼桥子往事
小渠子的雪
团结大队
昭苏夜行记
高坡上的油菜花
草上夕光
荒芜的秋风
瘠薄的寒意
宿客未眠过夜半
大雪围城
旧瓦上的霜迹
他乡若梦处
一树麻雀
后记
作者介绍
郁笛,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苍山县,1983年入伍进疆,现居乌鲁木齐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秘书长。《绿洲》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集《远去的鸟》《激情的挽歌》《风中的马车》《低语的诗行》《新鲜的往事》《青湖诗稿》《惶然书》:随笔集《被耽搁的遗忘》《贵族的边疆》;长篇散文《行走阿勒泰》;长篇纪实文学《白克日·卡伊尔》;诗影集《新疆肖像》等二十余种。
文摘
《跟着本书游天下:库姆塔格的沙》:
夜宿“塔里木宾馆”,其实就是农场里常见的那种两层小楼。农场里来的大人物不多,有时来了,也不一定在这里住,偶尔午间休息一下的情况应该是有的,所以这“塔里木宾馆”的档次,在沙漠深处算不上高档,也不算太落伍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安排下面的连队来场部开会或者办事的人,回不去了,在这里住上一宿。岁末年初的时候,农场里搞个学习班,集中培训什么的,也会把学员们安排在这里食宿,所以这“塔里木宾馆”,在农场人的心目中,还是蛮温馨的。
我住在一楼,晚上进来的时候,夜已深了,加上长途劳顿,那梦中的云游,也是香甜的。睁开眼睛的时候,窗外已是大明。我恍惚着,还不愿意从这场陌生的睡眠中彻底醒来。犹豫中,感觉唇齿问有异物充塞,摸了一把脸,一层细细的沙粒。睫毛间,鼻孔里,满是细致的沙。我慌忙起身,看见一扇窗户是开着的,隔着一层陈旧的纱窗,有一道沙子的斜坡横亘在窗台上。我无法想象这些细小的沙子,耗费了整整一个夜晚,从怎样的黑暗中,越过了我的梦境,铺满了这个陌生的房问。它们借助了一场风,还是一场雨的力量,抑或是一场时光的漂移?是下过了一场雨的。我分明感觉到了这个清晨雨水的气息——清新、爽朗,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而那些和沙子一同到来的雨水呢?它们结伴而来,乘兴而归,却把这些干净的沙,留在了我房间里,我的脸上,胳膊上,嘴巴里,眼睛里了。无处不在的沙,耗尽了一场多么微小的雨水,她们一定是赶在黎明到来之前,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而整个沙漠的干渴呢,也一同经历了整个夜晚的逃离吗?其实,我不用推开窗子,抬眼就可以望见隔不了几步远的沙田里,有几棵垂头耷脑的柳树,在太阳底下蔫不拉唧地站在那里,似乎已经很久了,这些沙漠中的树,弯腰垂背,呈现在阔大的沙漠背景里,孤单而悲怆。
……
序言
这本精装版的旅行指南,光是捧在手里,那种厚重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让人心生向往。封面设计得极为雅致,那一抹略带斑驳感的米黄色,仿佛已经被风沙打磨了千百遍,让人立刻联想到广袤无垠的沙漠景观。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文字排版疏密得当,主标题的字体带着一种粗犷而有力的力量感,想必内容定是深入骨髓的,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旅游攻略能比拟的。从目录的结构来看,它似乎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景点介绍,反而更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历史脉络的梳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访谈当地的居民,去探寻那些深藏在沙丘背后的古老传说。这种对“在地性”的执着,是区分优秀旅行文学与普通导游手册的关键。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当地民俗、饮食习惯以及手工技艺的章节,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纯粹心灵体验的门。
评分拿到这本实体书,我立刻被它那股子朴实无华的气质所吸引。没有过度华丽的辞藻堆砌,行文风格直击要害,读起来有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与旅行家的浪漫奇妙结合的质感。我试探性地翻阅了几个随机的章节标题,发现它们并非使用那种吸引眼球的口号式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描述着地域的地理特征,比如关于风向对沙丘形态的影响、日出日落时分光影变幻的细腻描摹,这显示出作者对环境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敬畏。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还融入了大量的地理学或地质学的专业知识,但却处理得非常巧妙,像是高手用太极推手,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日常的观察之中,让即便是外行人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而非感到枯燥。这本书显然是写给那些愿意慢下来,真正去理解一片土地的人。
评分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黑白照片,它们的颗粒感十足,仿佛是直接从那个遥远的时空里截取下来的片段。这些影像的质感,比那些经过数码过度美化的彩色照片更有冲击力,它们用最原始的视觉语言诉说着岁月的沉淀。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的文字,但仅凭这些图片的选材和构图,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图片中的人物眼神深邃,建筑的纹理清晰可见,它们不是为了取悦视觉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佐证,去支持作者在文字中想要表达的某种关于坚韧和生存的哲学思考。我猜想,作者在记录这些场景时,一定经历过极为艰苦的条件,才能捕捉到如此真实而有力量的瞬间,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旅行游记。
评分从整体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似乎采用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路径。开篇可能铺陈了整个区域的气候、历史大背景,接着才慢慢聚焦到具体的城镇、村落乃至某一个特定的遗址。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认知连贯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时间感”——他似乎总能将我们从当下瞬间拉回到几百年前的某个关键历史节点,再由那个节点慢慢回到眼前,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时空交错体验。这种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场穿越历史的探险,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生命与时间留下的痕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成熟、内敛的审美倾向,完全避开了当下市场上流行的那种花哨和喧闹。它使用的字体,尤其是正文部分,选择了一种非常经典的衬线体,阅读起来舒适度极高,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阅读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它在脚注和注释的处理上非常用心,那些分散在篇幅角落里的补充信息,往往是点睛之笔,它们可能是对一个历史名词的解释,也可能是对某种植物学现象的简要说明。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让我感觉作者对待“知识的传递”这件事是极其认真的,他似乎在努力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仅仅提供一份简单的出行指南,这对于一个追求深度知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