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寻觅英国
定价:48.00元
作者:卢因诚/摄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104007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科学家优美的笔触书写旅欧十年的经历,竟成了影响文学殿堂之作,比旅游书有更画意的无限风景,比人文书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视角感受欧洲的美景、历史、文化……
内容提要
醉心于无限的英格兰风光,沿着泰晤士河,仰望着大本钟、伦敦塔桥、议会大厦,穿梭在街头巷尾。偶遇却又是有幸目睹英国王室的皇家婚礼,轻嗅“英国玫瑰”戴安娜王妃的一缕余香。大英图书馆里和马克思一起阅览群书;图骚夫人蜡像馆内与那些世界名流们合影留念;格林威治本初子午线旁,感受跨越两个半球的惬意……
目录
文化英国
人文文化
莎士比亚故园
莎士比亚人文戏剧
获文学奖的首相
剑桥创造科学神话
艺术伦敦
学院画派的繁荣
古典绘画作品欣赏
亨利·摩尔现代雕塑
蜡像的魅力
建筑艺术
伦敦建筑巡礼
皇家城堡和宫殿
约克与世纪同龄
英伦印象
温莎王室的婚姻
英国人的王宾情愫
文化巡游散记
跋
作者介绍
卢因诚,原籍河北,生于齐齐哈尔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北京市半导体器件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客座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体研究所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德国弗朗霍夫协会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近十年从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说实话,让我这个文字工作者都感到汗颜。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那种精准的表达能力,简直是直击人心。尤其是在描述人物时,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捕捉到英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得体”与“疏离”之间的微妙平衡。举个例子,书里提到一次在乡村酒吧的经历,那种剑拔弩张又碍于礼节的沉默,被作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了出来,那种气氛的张力几乎要从纸面上溢出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时,处理得非常自然,丝毫没有生硬的“知识灌输感”。他会把某一个古老的习俗,巧妙地嵌入到当下的场景中,让读者很自然地理解“传统”是如何渗透到现代英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这种叙事技巧,高明之处在于,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非被动的“接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学会了如何更含蓄、更有分寸地去表达观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气场”非常强大,它传递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也变得格外平静。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他笔下的英国,是流动的,但又无比坚固。他会花大量的篇幅去描述那些古老的石头、斑驳的墙面,仿佛这些无生命的物体也承载着千年的记忆。这种对“永恒”的凝视,很有哲学意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的那种近乎于宗教般的热情,无论是苏格兰高地的苍茫,还是科茨沃尔德丘陵的柔和,都被他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读到这些段落时,我常常会想象自己正站在那个场景里,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风的温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描写,它是一种对地域精神的深度挖掘。它让我明白,英国的文化底色,很大程度上是由它多变而又坚韧的自然环境所塑造的。这本书能让人从浮躁的日常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
评分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英国的介绍性书籍,但大多侧重于某个特定领域,比如文学或者政治。而这一本的广度和深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既有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的深入剖析,比如关于皇室礼仪的“潜规则”,也有对那些鲜为人知的社区生活和地方方言的细致描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这类复杂议题时的客观与克制。他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呈现出多方位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现代英国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他对移民文化对传统英国身份冲击的讨论,就写得极为精妙,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思辨的深度。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光鲜亮丽背后,总有许多复杂而微妙的张力存在。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流畅自然,就像沿着一条精心规划的路线图,从繁华的都市走到宁静的乡野,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让人一直保持着探索的兴趣,根本舍不得放下。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英伦气息,仿佛置身于伦敦的街头,耳边是那些带着特有口音的交谈声。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惊叹,那些对细节的捕捉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比如,他描写一个普通的英式下午茶场景,不仅仅是红茶、司康饼和果酱的堆砌,而是深入到了茶具的材质、光泽,乃至阳光穿过窗户投射在餐巾上的角度,都描摹得丝丝入扣。我特别喜欢他叙述事情时的那种不紧不慢的节奏感,这跟英国人给我的印象非常吻合——沉稳、内敛,但一旦展开,那份底蕴和厚重感便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种悠远的历史感。这绝对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旅行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用文字精心编织的“情感地图”,引导读者去感受一个国家的灵魂深处,而不是仅仅打卡那些著名的景点。读完第一部分,我对那些经典的英式建筑,比如哥特式大教堂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联排别墅,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审美变迁。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充满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和满足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点,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文化背景的初步了解,但一旦你沉浸其中,收获是巨大的。作者的行文逻辑,更像是一种“联想式”的,一个细节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段轶事,再引出一段社会评论,层次感非常丰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他观察到的这个国家。书中引用了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英国谚语和文学典故,这些都成为了理解作者深层观点的钥匙。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下背景资料,但这非但没有打断阅读的乐趣,反而成了一种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度理解英国社会运作机制的“透视镜”,让你看到那些隐藏在礼貌外表下的复杂人性、社会阶层固化的痕迹,以及创新与保守之间的永恒拉锯。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读完后,你对这个国度的认知,将彻底被刷新和深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