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隻是想看看:世界其他角落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定價:42.00元
作者:葉丹
齣版社:廣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181191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推薦理由1:波西米亞人的精神苗裔所寫的一部“笑忘書”,采用特彆的生命行走方式正告它的讀者,自由比什麼都重要。它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令人著迷,不可思議,建議你隻讀一遍就好,閱後即焚,因為它的主人不懷好意,她在誘惑你拋開現在唯恐失去的事業和生活。
推薦理由2:媒體人、作傢、視覺藝術傢葉丹的歐洲獨行之旅,發現也許你去過但似乎又從未去過的歐洲,內含100多張精美圖片
內容提要
波西米亞人的精神苗裔所寫的 “笑忘書”
以特彆的生命行走方式,發現也許你去過但似乎又從未去過的歐洲
本書不是心靈讀者,更不是旅行攻略,它是波西米亞人的精神苗裔所寫的一部“笑忘書”,它采用一種特彆的生命行走方式,正告它的讀者,自由比什麼都重要。
l遇見藝術:高煬《為無名山增高一米》、巴特羅公寓、聖傢族大教堂、凡·高墓地、賽尚《泉》、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l遇見故事:嚮房客布置作業的大學教授、收集黑膠唱片的房東、摳門房東、在爺爺餐館幫忙的腳踝紋著“夏”字的希臘青年、吼“我”的男人、親“我”的大媽……
l遇見成長:孤獨是孤獨人的功課。我完成瞭它。我開始在現實裏做夢,在夢裏活齣自己的現實。
l遇見另一種生活:在布魯塞爾遊蕩的英國女人、行動大於語言的R姐、闖蕩西班牙的阿根廷女孩、女鐵匠、做煙鬥的爺爺……
在這本書中,文字很輕,風景很大。它發齣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令人著迷,不可思議。建議你隻讀一遍就好,閱後即焚,因為它的主人不懷好意,她在誘惑你拋開現在唯恐失去的事業和生活。
目錄
自 序 齣走趁年華 / 001
【窺探者】
黑膠唱片 / 006
自找的作業 / 017
摺磨人的夜 / 027
【偶遇的女人】
帶我逛布店的女人 / 038
在布魯塞爾的英國女人 / 049
街角的店 / 057
【一角巴黎】
琥珀兄弟和法學博士 / 066
凡·高墓地 / 075
那些影子射進瞭心裏 / 085
兩個爺爺 / 095
藝術的大門不好進 / 107
【無酒的波爾多】
沒有參觀酒莊就沒到過波爾多? / 118
我終於忍不住炒瞭一頓飯 / 129
It Is My Pleasure / 139
【轉彎去瞭巴塞羅那】
他們都來自阿根廷 / 146
人在他鄉 / 159
Tina 和我 / 165
高迪是“外星人” / 177
【陌生的時尚之都】
勵誌姐 / 190
誤闖“糧倉” / 203
【暈暈的威尼斯】
摳門房東 / 214
哥哥的耳朵 / 227
偶遇《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 235
【我終於去瞭條條大路都能通的羅馬】
無意義的對聊 / 244
認真的房東,樂觀的翻譯 / 253
撞上梵蒂岡 / 263
【希臘半日】
不光有藍色 / 279
再來希臘我帶你去文身 / 289
吼我,親我 / 299
後 記 在夢裏活齣自己的現實 / 305
作者介紹
葉 丹
杭州人。
視覺藝術碩士。
從事媒體工作15年。
先後在杭州、廣州、深圳等電颱擔任主持人和管理者。
現在寫作者和拍攝者。
居住在深圳鰲湖藝術村。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極其詩意與寫實交織的産物,如同在冰冷的科學報告中突然插入瞭一段極度感性的抒情詩。我特彆喜歡作者那些關於“時間感”的描述。在某些偏遠社區,時間似乎不是綫性的、被鍾錶嚴格切割的,而是循環往復、與自然節律緊密相連的。她用一種近乎音樂的韻律來組織段落,比如連續使用排比句來描述季節更替對當地農業活動的影響,那種重復帶來的沉浸感,成功地將我從我的時間框架中抽離齣來。更妙的是,她總能在最平淡的日常場景中捕捉到哲學性的反光。可能隻是一段關於如何共享食物的描寫,卻能摺射齣整個社區的社會結構和互助精神。這種觀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它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人類經驗的深刻體悟。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彆人的生活,而是在潛意識裏重塑自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它提供瞭一種強烈的對比,讓你審視自己生活中的“多餘”與“核心”。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篇章極具挑戰性,它要求讀者付齣大量的專注力,但迴報是巨大的。作者在處理不同地域的社會結構時,所采用的分析框架相當嚴謹,仿佛帶著一套精密復雜的工具箱,卻又絕不讓工具箱的外形暴露齣來。舉例來說,她對某個亞洲島嶼上母係社會權力流動的描寫,清晰到令人拍案叫絕。她通過分析傢庭財産繼承的規則、女性在重大決策中的發言權,以及非正式的口頭傳統如何支撐起整個社會框架,構建瞭一個邏輯嚴密但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分析模型。這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深入骨髓的剖析。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繪製一張關係圖譜,試圖跟上作者的思維路徑。這種智力上的挑戰,反而成瞭一種樂趣,因為它證明瞭作者的洞察力並非依賴於簡單的獵奇心,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解和敏銳的分析能力之上。它成功地將“異域風情”升華為對人類社會組織普遍規律的探索。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蘊含的“謙遜”精神。作者在記錄不同文化中的痛苦、喜悅和日常瑣碎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虔誠的距離感。她很少使用“我們”這個詞匯來代指她所觀察的群體,而是極其精準地使用代詞,以強調自己作為觀察者的身份。這種對界限的清晰劃分,讓這本書的敘述顯得無比可靠和真誠。尤其是在描繪那些在災難或貧睏中掙紮的群體時,作者沒有販賣廉價的同情,也沒有過度煽情,而是將焦點放在他們的自我救贖和集體療愈上。我記得有一段是關於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後,人們如何用歌謠和集體勞動來重建傢園的描寫,那種力量感不是來自物質上的重建,而是精神上的韌性。讀到這些,我深刻地感受到,人類的偉大之處,往往不在於徵服自然,而在於如何在被自然限製的疆域內,依然能創造齣意義非凡的生活形態。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關於人類可能性邊界的精彩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真是太獨特瞭,簡直像給我的眼睛做瞭一次環球漫遊的深度SPA。作者那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細緻入微,讓我完全忘記瞭自己正窩在沙發裏。我特彆欣賞她記錄那些生活細節的方式——比如一個偏遠部落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何灑在他們特製的炊具上,那種光影的變化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描繪,更像是一種儀式感的體現。她沒有用宏大的理論去解讀,而是專注於“物”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比如,在講述某個南美高山民族如何應對極寒時,她花瞭整整幾頁篇幅去描述他們如何處理羊駝毛,從收集、清洗到紡織的每一個步驟,那種對傳統技藝的尊重和呈現,讓我仿佛聞到瞭羊毛特有的氣味,感受到瞭指尖傳來的粗糲感。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書,而是讓你心甘情願地沉浸在“他們如何生活”的場景中,體會到人類在不同環境限製下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和韌性。讀完後,我對“必需品”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很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在世界的另一端卻是奢侈的夢想,而他們用最簡單的工具,構建瞭同樣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老道,完全不像那種為瞭迎閤大眾而把所有精彩故事堆砌在開頭的旅行隨筆。相反,它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大河,時而平靜舒緩,讓你有機會仔細品味河岸的每一棵樹木和每一塊卵石;時而又突然匯入湍急的急流,將你捲入一場情感的漩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文化衝突”時的那種剋製與共情。她從不輕易下定論,更不會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評判“先進”與“落後”。比如,在描寫一個非洲小鎮麵對全球化浪潮時的迷茫與掙紮時,她筆下的人物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內心的矛盾、對新事物的渴望以及對舊傳統的依戀,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在記錄這些對話時,自己的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瞭那份微妙的平衡。這種近乎“隱形記錄者”的姿態,使得這本書的真實性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層次,讀起來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不禁思考,我們所處的“現代”本身,在未來又會是何種模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