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跟着本书游天下 跋涉集
定价:29.80元
作者:程绍国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060931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跋涉集》是《跟着本书游天下》系列丛书之一,是作者(程绍国)的随笔游记。《跋涉集》是记行,较少纯粹的游记,所多把游记当躯壳。写中国的天南地北,山海戈壁,城市乡村,自然人文,春夏秋冬……写西欧多国,写北大西洋边的加拿大和赤道边的斯里兰卡。笔下丰富而多彩,行文简洁而隽永,而*为醒目的是作者思考的火花,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这火花是亲切的,新鲜的,醒目的,美丽的。可见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普世取向。
内容提要
《跋涉集》是记行,较少纯粹的游记,所多把游 记当躯壳。写中国的天南地北,山海戈壁,城市乡村 。自然人文,春夏秋冬……写西欧多国,写北大西洋 边的加拿大和赤道边的斯里兰卡。笔下丰富而多彩, 行文简洁而隽永,而为醒目的是作者思考的火花, 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祖国命运的思考。
这火花是亲切的,新鲜的,醒目的,美丽的。可见作 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普世取向。
《跋涉集》由程绍国编著。
目录
作者介绍
程绍国,1960年1月生于温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前后教书19年,1996年调入报社编辑副刊至今。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九问的歌》、散文集《双溪》、散文体长篇传记《林斤澜说》。1993年《逝者如斯》获《中国作家》“199l——1993年度短篇小说奖”。2004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林斤澜说》是程绍国代表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初看时略感陌生,因为它带着一种老派的、经过打磨的沉淀感,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那种直白与戏谑,这里的文字是内敛的,甚至是略带疏离的克制。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作者似乎深谙“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他懂得在描述壮阔景色时,不必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反而用精准的动词和名词来构建场景的骨架,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份磅礴。更令人欣赏的是,他对于环境的描摹,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还深入到了听觉、嗅觉,甚至是一种触觉上的体验。比如描述某地气候时的“空气里有松针燃烧后的微涩和苔藓散发出的湿冷气息”,这种细腻的感官捕捉,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感官剧场。这种文字的质地,使得阅读体验有了一种近乎仪式化的庄重感,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去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它不是用来“刷”完的,而是需要被“品尝”的,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当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小小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时间的厚重感,仿佛能从中嗅到远方尘土的气息。封面设计非常简洁,但用色大胆而克制,黑白灰的主色调下,点缀着一抹难以言喻的赭石色,恰到好处地平衡了硬朗与人文的韵味。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号的设置,行距的调整,都透露出一种尊重阅读体验的匠心。特别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手绘地图,虽然分辨率不是那种数码时代的完美清晰,却有着一种胶片褪色后的迷人质感,每一张都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些被时光冲刷的旅途片段。装帧的细节处理上,比如书脊的线装方式,虽然不是最奢华的精装,却有一种质朴的耐用感,让人感觉这本书是为真正行走的人准备的,而不是仅仅陈列在书架上观赏的物件。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邀请,一种对“在路上”状态的审美前奏,它在尚未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成功地将我带入了一种沉静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在如今追求快速消费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的坚持。
评分整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是一种久久无法散去的“回响”,这种感觉非常奇特,它不是一种兴奋或激动,而更像是在心中留下了一片宁静而广袤的空地。它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或旅游攻略,相反,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关于“为什么要去”以及“如何去面对未知的”的疑问。作者在旅途中的自我反思和精神探索部分,处理得尤为深刻。他并没有将旅途视为逃离现实的避难所,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面对”——面对自己的局限、面对世界的复杂与美丽。每一次停下来观看日出或攀登山顶时,他总能将外部的壮丽景象,巧妙地引向内心的自我审视,这种内省的深度,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时间性的价值。它不是一本关于“去过哪里”的记录,而更像是一部关于“成为谁”的探索录。合上书卷,我没有立刻想去收拾行囊,而是静静地坐着,感受那种被知识与经验润泽后的沉静感,那种感觉,如同经历了一场洗礼,精神上的轻盈感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他者”文化的敬畏与好奇心,是真正打动我的一点。作者并非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姿态去记录异地风物,他更像是以一种谦卑的学徒姿态融入其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偏远社群时,他没有使用任何猎奇或标签化的语言,而是极其尊重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信仰体系乃至日常的烦恼与欢笑。这种深入骨髓的共情能力,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而鲜活,他们不再是模糊的背景板,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跨越与理解。作者在记录那些看似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批判和温和的欣赏,他让我们看到,所谓的“现代化”并非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生命力与智慧在不同的土壤上依然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蓬勃生长。这种文化上的包容与深度探索,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旅行文学,更接近于一份人类学式的田野观察笔记。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他并非急于展示那些光鲜亮丽的风景名胜,而是更热衷于挖掘隐藏在日常肌理下的生命纹路。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精妙,它不是那种马不停蹄的流水账,而是懂得收放自如的张弛有度。有时,作者会用极简的笔触,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偏远村落的清晨景象,那种光影的变幻和空气的湿度,几乎要从纸页间溢出来,让人屏息凝神;而有时,他又会突然停下脚步,沉浸在一场与当地老者的漫长对谈中,那些看似琐碎的对话,却蕴含着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洞察,每一次对话的转折都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这种叙事上的“留白”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它给予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填补想象,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画面和情感共鸣。不同于那种强行灌输观点的游记,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共享的冥想,我们一起走过,一起感受,最终的收获并非是地点本身,而是心境的转变与视野的拓展,读完后会有一种被温柔地引导着去重新审视自己周遭世界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