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致渴望长大的你:永不消逝的凝望
定价:18.00元
作者:殷健灵;李淡淡 等绘
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3040878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观察成长中的心灵,促成孩子和父母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全套书一共20个故事,情节真实,贴近生活。作者善于观察成长中的心灵,能让大小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一切成长中的变化:身体的、情感的、心智的。在促成孩子与父母相互理解的同时,给予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灵上的慰藉。2. 分析22个成长中的烦恼,提供解决方案整套书涉及青少年成长中会遇到的22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做了生动感人的描述。此外,编者还邀请心理专家从心理学层面对小说中涉及的成长困惑进行分析,教给读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专家的文章兼备专业性和文学性,与作家作品配合默契。
内容提要
《致渴望长大的你》是“成长摆渡人”殷健灵为男孩女孩精心打造的心灵励志小说。从四个不同角度出发,讲述孩子的成长故事,帮助孩子与父母沟通,促成两代人的相互理解,解开男孩女孩在成长路上遇到的迷茫和困惑,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书中还附有心理专家从心理学层面进行的分析,与作家作品配合默契,同时提供了解决方案,为男孩女孩进一步答疑解惑,帮助他们从容渡过青春之河。
目录
摆渡人之歌/ 让我怎样感谢你们
出逃
心灵卡片/外面的世界不好闯
每个人的“出逃”都有独特的意义。有人将其视为一种“成年礼”,似乎在这个年龄段必须做些惊天动地的事才行。可是,他们往往对这种冒险的后果估计不足,他们不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好闯。
回家的路
心灵卡片/让爱的表达冲破坚硬外壳
只有被爱,人才能积淀力量,那正是我们良好人格发展的基石。但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打破自己的壳,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才能发现原来自己其实是被深爱着的。
拥抱
心灵卡片/有效的沟通,从了解自己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明明对父母有爱,却难以说出口。我们不会和父母撒娇,更不会和父母说甜言蜜语,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通常都是有事说事,没事沉默。
左边
心灵卡片/如何告别没能说“再见”的亲人?
有些人会想尽办法让自己过得苦一点儿,似乎只有用这种自我惩罚的方式,才能表达对亲人的忠诚和爱。可这实际上是对亲人的背叛,因为逝去的亲人是希望我们得到幸福和快乐的,如果亲人知道你为了他(她)十分痛苦,他(她)也不会好受。
画框里的猫
心灵卡片/父母的唠叨,我们的自由
我们都会向往或羡慕罗玉子的自由,仿佛她就是那只神秘的、自我的猫。可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足够稳定的框架才能保障人们享受无限丰富的情感。画框,除了限制,还有保护功能。
小米的暑假
心灵卡片/面对变故,纳自己
成长的代价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还教会我们学会质疑和谨慎。面对父母的离异,我们需要明白,那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事情,在养育的问题上他们仍旧需要合作;面对家庭的变故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糟糕”;面对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我们需要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学会表达,也懂得接受。作者介绍
殷健灵,1971年10月生于上海,在南京近郊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做过女性杂志主编,现为《新民晚报》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18岁在《少年文艺》(上海)发表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风中之樱》《千万个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和《甜心小米》系列,散文 《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部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越南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西班牙文等。 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台湾“好书大家读”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第八届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等。作品连续三年获选“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获2015年度“中国好书”。
文摘
序言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总觉得它们容易落入“青春疼痛文学”的俗套,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些陷阱。它的语言是成熟的,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和自洽。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从不试图为任何一种选择背书,无论是激进的追逐还是安逸的固守,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自由,读者可以带着自己的经历和困惑进入,然后带着新的视角离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选择的重量”那段描写,作者将每一次决定,不论大小,都比作在宇宙中投下的一颗石子,涟漪会扩散到你无法预见的边界。这种对个体能动性和蝴蝶效应的细腻探讨,远比那些空泛的励志口号要深刻得多。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如何尊重自己正在经历的这个不完美的“当下”。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是内敛而悠远的,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站在时间彼岸的回望者,带着一份慈悲和洞察力俯瞰着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阅读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生命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曾经以为早已结痂的伤口,又被轻轻地揭开,不是为了疼痛,而是为了确认那里是否真的愈合了,或者说,是否接受了那道疤痕的存在。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绝不晦涩,它更像是一种精美的织锦,图案繁复,但每一根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指向。我很少见到能将哲学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中,却不显得刻意为之的作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度稀缺的体验: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曾经的自己”进行一次真诚、不带批判的对话。它提醒我们,那些我们拼命想要逃离的过去,其实也是构成我们现在的基石,是构成我们凝望未来的视线本身。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安静回廊,墙壁上挂满了泛黄的照片和微微晃动的灯影。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一天内囫囵吞枣读完的书,它需要你停下来,去品味那些句子中蕴含的重量和张力。作者的笔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实体化,比如“失落”可以被描绘成清晨窗户上凝结的水汽,而“希望”则是一株在贫瘠土壤中倔强生长的野草。这本书对于“时间”这个主题的处理尤其精妙,它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像一个巨大的球体,过去、现在、未来都在其中交织缠绕。它让我深切地意识到,我们所追逐的“长大”,或许并非到达一个终点,而仅仅是学会了更优雅地与自身的局限性共存。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一种带着敬畏的平静——对生命流程的敬畏,对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心跳的珍视,这大概是这本书能给予读者的,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妙,像极了老式胶片电影的转场,带着一种略微的、恰到好处的滞涩感,却绝不拖沓。它不像现在许多流行的快节奏读物,一味追求情节的高潮迭起,而是更注重心绪的起伏和情感的铺垫。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仿佛担心自己读得太快会错过作者精心埋藏在段落之间的某个微妙的情绪暗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失去”的那几章,作者没有采用常见的悲壮或绝望的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抽离的、近乎哲学的冷静来描摹,这种疏离感反而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共鸣。你看着文字里的人物在处理失落,却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柔软正在被触动。它探讨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个体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锚定自己,如何在不断更迭的身份中保持住那个最核心的“自我”。读完后,我需要留出很长的时间来消化那些被轻轻抛出的问题,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是真正的好书才有的特质。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像是一场漫长的午后雷阵雨,来得猝不及防,淋得透彻,然后又留下满世界的清新和一种久违的宁静。读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刚刚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深度清洁。它没有那种直白的说教,也没有过度煽情的堆砌,它只是安静地铺陈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时常忽略的生活碎片。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光影是如何落在旧木地板上的,听到风穿过窗帘时发出的轻微的“簌簌”声。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诗意重塑,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瞬间有了重量感和层次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匆忙丢弃的瞬间,思考“成长”这个概念,它到底意味着获得了什么,又不得不放弃了什么。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让你立刻热血沸腾去改变世界的大部头,它更像一位温和的同路人,在你疲惫时递来一杯温水,让你得以喘息,并重新找回脚下的土地。那种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像种子在土壤里悄然发芽,需要时间去感知,去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