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旅游新思想及其理论解析
定价:35.00元
作者:成英文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3734931
字数:155000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旅游新思想及其理论解析》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旅游业功能的演进历程、旅游的经济功能过度强化带来了的负面效应、新的历史条件下旅游业性质与功能转型、战略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概念由来、支柱产业的标准及旅游业的前景分析、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成英文,男,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本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
多年来从事旅游经济、城市旅游相关研究,在《旅游科学》《经济管理》《中国旅游报》等期刊报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2篇被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
文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旅游新思想及其理论解析》:
第三节新的历史条件下旅游业性质与功能转型
一、旅游业功能性质转型的社会背景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转型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在经济学中,转型的意思是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社会学中用转型来阐释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即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化的过程。但一般来说,所谓转型,研究的是一个变动相对剧烈、时间相对短暂、连接两个结构相对稳定状态的过渡性时段,即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发生反响和变化,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转”强调的是方向性变化,如果只有量上的增减,而没有方向上或根本性的结构转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转型”。只有整体结构的方向性、全面性、根本性变化才能视为旅游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的政治和外事功能向经济产业功能的转化,可以视为一次方向性的调整,属于中国旅游业功能的一次转型。
旅游转型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二是自身发展周期。前者是旅游转型的外部因素,后者是旅游转型的内部要求,两者共同决定了旅游的转型。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旅游转型就发生了。
从外部环境来看,进入新世纪,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动摇,但内涵上有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对民生的关注。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10年《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多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被写入。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旅游业自身发展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国民旅游兴起,旅游市场由入境旅游为主转向国民旅游为主。在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程度上强化旅游的经济功能是无可厚非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莫不如此。但到了国民旅游阶段,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就有待商榷。国际旅游方面,2009年是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拐点。这一年,中国入境旅游总收入396亿美元,而公民出境旅游总消费437亿美元,出现旅游逆差,由旅游创汇国变为旅游花汇国。近几年,中国旅游逆差进一步扩大。并且可以预见,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旅游消费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旅游市场自身的结构性变化,导致旅游业的性质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旅游业功能性质转型的方向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不过是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以后,离开常住地,前往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而已。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来说,追求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对青少年来说,更多的是通过旅游,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增长知识;对家庭旅游者来说,主要是沟通家庭成员感情;对老年旅游者来说,主要是通过旅游放松身心,获得健康。
旅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娱乐、求知等方面,而不是体现在对旅游活动的客体——目的地的经济贡献方面。
而现在我们发展着的旅游业,似乎已经忘记了旅游本质的功能。我们赋予了旅游业那么多的“重任”,仿佛旅游业成为解决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问题的“良药”。国民经济不景气,指望旅游业;内需不足,指望旅游业;外贸不景气,指望旅游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指望旅游业;农民贫困,指望旅游业;资源枯竭,指望旅游业。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厚重的质感,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历史时期”、“理论解析”这些词汇听起来就有点劝退。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旅行”这个概念的初步认知,那种从单纯的“出远门”到逐渐意识到旅游本身的价值的转变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眼神中的好奇与探索欲。特别是书中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论述,那种深思熟虑后的提炼,远超出了我预期的信息量,让人感觉作者在文字背后投入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旅游现象背后,是如何被时代洪流塑造和定义的。我对作者的文献引用和脚注的严谨性印象深刻,这为书中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我在阅读时充满了信任感,完全沉浸在了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如同精心绘制的中国山水画,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的那些过渡段落,它们绝不是简单的内容总结,而更像是精心设计的“留白”,引导读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进行平稳的过渡和思考的沉淀。从建国初期对旅游的初步萌芽,到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式发展,再到新时代下“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每一个时期的论述都紧密围绕着“小康社会”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展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长廊,每到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作者都会停下来,用清晰的指示牌为我们解析前方的路线是如何被既有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目标所决定的。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说服力,让人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且清晰的脉络图。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存有一丝疑虑的,因为“理论解析”这四个字往往意味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竟然做到了相当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历史小故事来阐释复杂的理论模型。比如,在解析某一阶段的“主题旅游”兴起时,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学术概念,而是引用了一个非常具象的、关于某地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反馈案例,通过这个小切口,将背后的意识形态传播和文化认同建构的理论清晰地摊开在我们面前。这种“寓教于乐”的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深的学术殿堂与广大普通读者的求知欲,使得原本严肃的议题变得鲜活有趣起来,让人愿意一口气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论证环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是“醍醐灌顶”。我一直对旅游业的发展抱持着一种比较表层的理解,认为它主要受经济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深入探讨了“小康社会”这一社会形态的确立,是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人的休闲观和消费心理的。书中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具体投射到旅游需求上的分析,简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诗和远方”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是如何被国家发展的步伐所合法化和鼓励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群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旅游偏好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述立体而饱满,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关于国内旅游的新闻或政策解读,都会下意识地将其置入这个更宏大、更深层的理论体系中去审视,这种思维上的提升,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旅游现象的描述。它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切面。旅游,作为一种高度依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活动,其演变轨迹,无疑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晴雨表之一。作者通过对旅游思想和实践的梳理,间接描绘了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处理“发展”与“传承”、“效率”与“公平”、“本土”与“全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别是对于新兴旅游理念的批判性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他没有盲目歌颂,而是冷静地指出了某些理论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调显得尤为可信和有分量。它不仅是旅游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对于任何想要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变迁和国家治理逻辑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真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从中汲取养分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