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往印度次大陆/大师旅行文丛
定价:35.00元
作者: 赫尔曼·黑塞,张芸 孟薇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3946951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生钦慕东方文化的赫尔曼·黑塞终于来到了亚洲。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发出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鄙夷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从文献中汲取的古老哲学与旅行中的见闻掺杂在一起,使这些旅行随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重新向世人勾勒出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
内容提要
《通往印度次大陆》收录的文字都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这一系列随笔加上后面的旅行日记基本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排列,期间有诗夹杂,基本勾勒出了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他既描写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也了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对被西方人殖民之后,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黑塞从东方汲取的对于自然、朴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国文学中深刻的哲思掺杂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随笔呈现出一种开放却并不和谐的样貌,而这也与黑塞小说中,现代社会的人时刻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的主题相符合。
n目录
面对非洲
苏伊士运河之夜
红海的夜晚
抵达锡兰
尼科巴群岛
船舱之夜
亚洲的夜晚
丑角
横渡
原始森林中的河
佩莱昂
丛林之夜
佩莱昂
甲板之夜
巨港
绝望
建筑
水上童话
巨港的陵墓
社交所
“马拉斯”号
马来群岛
观之趣
新加坡华人的节日之夜
兜风
新加坡之梦
夜
印度蝴蝶
康提日记
漫步康提
皮杜鲁塔拉格勒山
科伦坡城外
返乡
亚洲的旅行者
三封信
印度尼西亚之旅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摘
n
苏伊士运河之夜
n邮轮饱受蚊子骚扰已有两个小时,天气很热,航行在地中海上时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殆尽。许多人对红海臭名昭著的酷热着实心存畏惧,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刚刚结束短暂的休假和游览返回家乡,要么次出国远行。对后者来说,家乡现在才开始远去。东方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里天气炎热,遍地沙丘,太阳总是早早升起,还有蚊虫肆虐,虽然要去挣钱并且因为要去挣钱,他们没有人喜欢这个地方。只有在二等舱的餐厅里,几个年轻的德国人畅怀痛饮,其他乘客大多都已待在船舱中。塞得港登船后便一路随行的埃及检疫官情绪低落地走来走去。我尝试着睡觉。船舱很袖珍,我躺到床上,头顶上方电风扇嗡嗡作响,蓝黑色的夜热辣辣地透过圆形的小窗洞洒了进来,蚊子嘤嘤嗡嗡地唱着歌。自从驶离热那亚,船上没有一夜如此安静,几个小时没有噪声,除了一列火车渐渐远去传来微弱的滚动声,它从开罗驶来,出现在荒凉遥长的路堤,幽灵般呼啸着从近旁驶过,奇异地消失在这广袤无垠不见树木之地的芦苇丛中。
n发动机突然停止了轰鸣,这时我尚无困意,不由得心中一惊。大家都静静地躺着。我穿上衣服,向上甲板走去。四下里寂静无声,从西奈山以来,月亮日益亏缺,远处的探照灯掠过,苍白的沙堆在它的目光下没有生气、黯然无光地仰望着,一望无际的黑色海面反射着耀眼刺目的光芒,沉重暗淡的月亮下面,无数湖泊、沼泽、水坑和草塘在忧伤的平原上闪动着黄色的冷冽的光。我们的船停了下来,没有呼喊声,也没有汽笛声,一动不动地泊在那里,着了魔似的,而这荒漠则充满了慰藉人心的现实。我在后甲板上遇到一个身材不高、举止优雅的中国上海人。他身体笔直地倚着栏杆,一双聪慧的黑眼睛追随着探照灯,面露微笑,一如既往地迷人。他熟谙整部《诗经》,已经通过了各种中国的考试,现在还通过了好几门英文考试。他用流利的英语温柔而亲切地谈论着水上的月光,向我恭维德国和瑞士风光旖旎。他毫无赞美中国之意,可是当他对欧洲不吝溢美之词时,彬彬有礼的语气听起来充满了优越感,就像是大哥哥善意地祝贺小弟弟拥有强健的臂膀。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日子里一场新的大革命正在中国蓬勃兴起,这革命或许会推翻皇帝的统治。矮小精致的上海人对此知道的肯定比我们多,他此时身在旅途或许也绝非偶然。可是他像阳光下的山峰一样平和明朗,出于礼貌表现得兴高采烈,用愉悦的态度应对任何难堪的问题。我们大家都感到不解,而我也为之吸引。岸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亮影。那是一条白狗,它沿着河滩跑了一小段路,伸长瘦削的脖子,向我们这边张望。它并没有叫,而是怯生生地静静地看了一会儿,闻闻混浊的水,随后悄无声息地沿着笔直的河岸跑走了。中国人谈到了欧洲的语言,他夸赞英语方便易学,法语悦耳动听,同时也深表遗憾,自己只学过一丁点儿德语,从未接触过意大利语,说话时,他亲切地微笑着,情绪不错,聪慧的眼睛有些湿润,目光紧紧追随着锚灯。这期间,两艘大汽轮缓慢而异常谨慎地从我们旁边驶过。我们的船舶靠在岸边。这条大运河弥足珍贵并脆弱,如金子般备受保护。
n一位来自锡兰的英国官员向我们走来。我们久久站在甲板上,看着这死寂的河水,月亮已经开始西沉。我恍然觉得自己已离家多年。身边没有同我说话的,没有让我觉得亲近和喜欢的,除了我们这艘还不错的邮轮,没有什么东西能带给我安慰。眼下我身边的一切,不过是些船板、夹具和灯光。航行了这么多天,突然听不到、感觉不到轮船那熟悉的心跳,让我心中惴惴不安。
n中国人跟英国官员聊起橡胶的价格,我不时听到“橡胶”一词,十天前我还不知道这个词,现在却如此熟悉,它是目前东方流行的词汇。中国人说话时客观冷静,保持着优雅和礼貌,苍白的灯光下他一直在微笑,仿佛一尊佛像。月亮宛如一张小小的弯弓,它倾斜着,坠落在灰蒙蒙的山麓背后,沼泽和湖泊闪烁着的无数清冷、不怀好意的幽光也随之消失,夜色浓重黑暗,探照灯发出的光如利刃般将它割裂,光柱同这条可怕的运河一样,阴森骇人,无声无息,看不到尽头。
n序言
我通常对“大师旅行文丛”这类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游记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充斥着作者过度的哲学思考而忽略了实际的见闻。然而,这本书意外地平衡了感性与理性。作者在叙述穿越不同地区时的心路历程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克制。他对历史背景的梳理非常扎实,引用了恰当的典籍和史料,使得每一次驻足考察都显得有根有据,绝非走马观花。比如,他对某座失落古城遗址的描述,不仅仅是建筑规模的赞叹,更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宗教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为何这些辉煌会化为黄沙。这种学术性的深度,结合了散文般的优美文字,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不再是简单的游记,更像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考察报告,引人深思,让人对人类文明的兴衰无常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评分这本旅行文学作品简直是一场嗅觉和视觉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些异域香料混合着尘土的味道,看到阳光穿过斑驳树叶洒下的光影。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和历史事件,而是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次大陆之中。读着他的文字,我仿佛搭上了那趟摇晃的火车,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简陋的村庄,以及偶尔出现的宏伟寺庙剪影。那种深入肌理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微妙的张力,以及现代性与传统信仰之间复杂纠缠的丝线。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当地人生活细节的描绘,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坚韧,通过作者充满同理心的记录,深深触动了我。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印度次大陆塑造成一个扁平的、刻板印象的旅游地,而是呈现出一个立体、矛盾、充满生命力的复杂世界,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喧嚣与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值得称赞,这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但我最爱它的地方,还是作者那种近乎“隐形”的叙事方式。他很少直接对读者说“你应该这样想”或者“这里很美”,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画面和对话来引导我们自己得出结论。比如,他记录了一段与一位老工匠的对话,那位工匠对自己的技艺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守,这种坚守本身就比任何关于“匠人精神”的论述都来得有力。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记录这一切时,既保持了观察者的距离,又付出了极大的同理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力量,让书中的人物和场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呼吸着,这种真实感是很多浮光掠影的游记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人类学有兴趣的读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冲突和文化融合议题时的细腻与敏锐。他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深入到民间信仰的细枝末节中去观察不同信仰体系是如何共存、渗透和相互影响的。读到他描述在边境地区观察到的融合仪式时,我仿佛看到了人类精神需求是如何超越人为的界限。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去解读那些外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的习俗。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远比新闻报道中描绘的要丰富得多。这本书无疑是旅行文学中关于文化理解与包容的典范之作,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妙,读起来就像是听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铺陈缓慢,带着一丝初入异域的迷惘和审慎,犹如引子部分,将读者缓缓引入那片神秘的土地。随着旅程的深入,叙述的节奏明显加快,尤其在描述穿越沙漠或攀登山脉的艰险路段时,那种紧张感和对未知的期待感,几乎要从纸页中溢出来。作者擅长运用对比手法,上一章还在描写热烈喧嚣的集市生活,下一章可能就转入了幽深寺庙中僧侣的静默冥想,这种强烈的反差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紧张或沉重的情节之后,用一句不经意的自嘲或对当地奇特风俗的诙谐解读,瞬间放松读者的心弦,使得即便篇幅不短,也完全没有拖沓之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