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通往印度次大陆/大师旅行文丛 9787533946951 [德] 赫尔曼·黑

满58包邮 通往印度次大陆/大师旅行文丛 9787533946951 [德] 赫尔曼·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赫尔曼·黑塞,张芸 孟薇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印度
  • 次大陆
  • 文化
  • 历史
  • 纪行
  • 德国文学
  • 赫尔曼·黑
  • 大师旅行文丛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6951
商品编码:298819017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往印度次大陆/大师旅行文丛

定价:35.00元

作者: 赫尔曼·黑塞,张芸 孟薇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3946951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生钦慕东方文化的赫尔曼·黑塞终于来到了亚洲。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发出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鄙夷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从文献中汲取的古老哲学与旅行中的见闻掺杂在一起,使这些旅行随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重新向世人勾勒出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

内容提要


《通往印度次大陆》收录的文字都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这一系列随笔加上后面的旅行日记基本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排列,期间有诗夹杂,基本勾勒出了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他既描写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也了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对被西方人殖民之后,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黑塞从东方汲取的对于自然、朴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国文学中深刻的哲思掺杂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随笔呈现出一种开放却并不和谐的样貌,而这也与黑塞小说中,现代社会的人时刻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的主题相符合。

n


目录


面对非洲
苏伊士运河之夜
红海的夜晚
抵达锡兰
尼科巴群岛
船舱之夜
亚洲的夜晚
丑角
横渡
原始森林中的河
佩莱昂
丛林之夜
佩莱昂
甲板之夜
巨港
绝望
建筑
水上童话
巨港的陵墓
社交所
“马拉斯”号
马来群岛
观之趣
新加坡华人的节日之夜
兜风
新加坡之梦

印度蝴蝶
康提日记
漫步康提
皮杜鲁塔拉格勒山
科伦坡城外
返乡
亚洲的旅行者
三封信
印度尼西亚之旅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摘


 

n

苏伊士运河之夜

n

邮轮饱受蚊子骚扰已有两个小时,天气很热,航行在地中海上时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殆尽。许多人对红海臭名昭著的酷热着实心存畏惧,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刚刚结束短暂的休假和游览返回家乡,要么次出国远行。对后者来说,家乡现在才开始远去。东方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里天气炎热,遍地沙丘,太阳总是早早升起,还有蚊虫肆虐,虽然要去挣钱并且因为要去挣钱,他们没有人喜欢这个地方。只有在二等舱的餐厅里,几个年轻的德国人畅怀痛饮,其他乘客大多都已待在船舱中。塞得港登船后便一路随行的埃及检疫官情绪低落地走来走去。我尝试着睡觉。船舱很袖珍,我躺到床上,头顶上方电风扇嗡嗡作响,蓝黑色的夜热辣辣地透过圆形的小窗洞洒了进来,蚊子嘤嘤嗡嗡地唱着歌。自从驶离热那亚,船上没有一夜如此安静,几个小时没有噪声,除了一列火车渐渐远去传来微弱的滚动声,它从开罗驶来,出现在荒凉遥长的路堤,幽灵般呼啸着从近旁驶过,奇异地消失在这广袤无垠不见树木之地的芦苇丛中。

n

发动机突然停止了轰鸣,这时我尚无困意,不由得心中一惊。大家都静静地躺着。我穿上衣服,向上甲板走去。四下里寂静无声,从西奈山以来,月亮日益亏缺,远处的探照灯掠过,苍白的沙堆在它的目光下没有生气、黯然无光地仰望着,一望无际的黑色海面反射着耀眼刺目的光芒,沉重暗淡的月亮下面,无数湖泊、沼泽、水坑和草塘在忧伤的平原上闪动着黄色的冷冽的光。我们的船停了下来,没有呼喊声,也没有汽笛声,一动不动地泊在那里,着了魔似的,而这荒漠则充满了慰藉人心的现实。我在后甲板上遇到一个身材不高、举止优雅的中国上海人。他身体笔直地倚着栏杆,一双聪慧的黑眼睛追随着探照灯,面露微笑,一如既往地迷人。他熟谙整部《诗经》,已经通过了各种中国的考试,现在还通过了好几门英文考试。他用流利的英语温柔而亲切地谈论着水上的月光,向我恭维德国和瑞士风光旖旎。他毫无赞美中国之意,可是当他对欧洲不吝溢美之词时,彬彬有礼的语气听起来充满了优越感,就像是大哥哥善意地祝贺小弟弟拥有强健的臂膀。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日子里一场新的大革命正在中国蓬勃兴起,这革命或许会推翻皇帝的统治。矮小精致的上海人对此知道的肯定比我们多,他此时身在旅途或许也绝非偶然。可是他像阳光下的山峰一样平和明朗,出于礼貌表现得兴高采烈,用愉悦的态度应对任何难堪的问题。我们大家都感到不解,而我也为之吸引。岸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亮影。那是一条白狗,它沿着河滩跑了一小段路,伸长瘦削的脖子,向我们这边张望。它并没有叫,而是怯生生地静静地看了一会儿,闻闻混浊的水,随后悄无声息地沿着笔直的河岸跑走了。中国人谈到了欧洲的语言,他夸赞英语方便易学,法语悦耳动听,同时也深表遗憾,自己只学过一丁点儿德语,从未接触过意大利语,说话时,他亲切地微笑着,情绪不错,聪慧的眼睛有些湿润,目光紧紧追随着锚灯。这期间,两艘大汽轮缓慢而异常谨慎地从我们旁边驶过。我们的船舶靠在岸边。这条大运河弥足珍贵并脆弱,如金子般备受保护。

n

一位来自锡兰的英国官员向我们走来。我们久久站在甲板上,看着这死寂的河水,月亮已经开始西沉。我恍然觉得自己已离家多年。身边没有同我说话的,没有让我觉得亲近和喜欢的,除了我们这艘还不错的邮轮,没有什么东西能带给我安慰。眼下我身边的一切,不过是些船板、夹具和灯光。航行了这么多天,突然听不到、感觉不到轮船那熟悉的心跳,让我心中惴惴不安。

n

中国人跟英国官员聊起橡胶的价格,我不时听到“橡胶”一词,十天前我还不知道这个词,现在却如此熟悉,它是目前东方流行的词汇。中国人说话时客观冷静,保持着优雅和礼貌,苍白的灯光下他一直在微笑,仿佛一尊佛像。月亮宛如一张小小的弯弓,它倾斜着,坠落在灰蒙蒙的山麓背后,沼泽和湖泊闪烁着的无数清冷、不怀好意的幽光也随之消失,夜色浓重黑暗,探照灯发出的光如利刃般将它割裂,光柱同这条可怕的运河一样,阴森骇人,无声无息,看不到尽头。

n


序言



《通往印度次大陆:在古老文明的怀抱中醒来》 (大师旅行文丛) [德] 赫尔曼·黑 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一次对印度次大陆灵魂的探寻。赫尔曼·黑,这位享誉国际的旅行文学大家,以其细腻的笔触、敏锐的洞察力和饱含深情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在印度次大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他笔下的印度,不再是刻板印象中混乱喧嚣的缩影,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活力四射、文化底蕴深厚、精神世界丰富到令人惊叹的文明古国。 赫尔曼·黑并非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他选择深入,去触碰印度次大陆最真实的脉搏。从北印度恒河岸边古老城镇的晨钟暮鼓,到南印度喀拉拉邦宁静湖泊的碧波荡漾;从喜马拉雅山麓的寂静寺庙,到拉贾斯坦邦色彩斑斓的沙漠村落;从印度教神祇的庄严肃穆,到佛教禅意的空灵悠远;从锡克教的平等博爱,到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他都在孜孜不倦地观察、体验、思考。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读者带入印度次大陆的日常生活中,让你仿佛能听到市集里的讨价还价声,闻到香料在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感受到烈日下皮肤的灼热,甚至能体会到在恒河边那一刻的宁静与超脱。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旅途中的风景,更着重于对印度次大陆深层文化的解读。赫尔曼·黑以一种尊重和好奇的态度,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结构。他观察印度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矛盾与和谐,他们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他并非仅仅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而是尝试融入其中,与当地人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价值观。这种深入的互动,使得他笔下的印度,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多层次的意义。 作者对印度宗教的阐述尤为引人入胜。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神祇的名字,而是试图去理解印度教多神论的哲学根源,体验瑜伽与冥想的内在力量,感受佛教轮回转世的智慧,以及不同信仰如何在印度次大陆和谐共存(或存在张力)。他用一种非常个人的视角,探讨了信仰在印度人心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他让我们看到,宗教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渗透到印度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实践。 除了宗教,赫尔曼·黑也深入探讨了印度次大陆的社会现实。他触及了阶级制度的遗留影响,贫富差距的挑战,以及社会变迁中的种种矛盾。但他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印度社会在复杂性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生命力。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虔诚的朝圣者,辛勤的农民,还是在城市里奋斗的年轻人,都栩栩如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阅读《通往印度次大陆》,你会发现,赫尔曼·黑的写作风格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诗人般的浪漫。他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画面感。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他笔下的文字,既有对历史遗迹的深邃解读,也有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个人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印度次大陆丰富而立体的画卷。 本书并非鼓励读者去复制赫尔曼·黑的旅行路线,而是邀请读者和他一同踏上这场精神的旅程。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印度次大陆的独特视角,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不同的文化,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去重新认识这个多元而迷人的世界。这本书适合所有对印度次大陆充满好奇,渴望深入了解其文化、历史、宗教和社会的人们。它是一次智识的探索,一次情感的共鸣,一次心灵的净化。 赫尔曼·黑在书中,不断追问着“我是谁”以及“人类的意义”。他通过在印度次大陆的经历,反思西方文明的局限性,探索生命更深层次的价值。他的旅行,与其说是地理上的移动,不如说是心灵上的求索。他试图从古老文明的智慧中,找到一种能够安顿现代人浮躁心灵的答案。 《通往印度次大陆》是一本让你读后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文化和精神的深刻对话。它会打开你的视野,拓展你的思维,让你对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次洗礼,一次唤醒,一次通往印度次大陆,更通往你内心深处,最真实自我的旅程。 书中,赫尔曼·黑并没有刻意去描绘那些广为人知的旅游景点,他更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些隐藏在市井街巷、田间地头、甚至寺庙角落里的生活场景。他会花很多时间去观察一个摊贩的眼神,倾听一位老人的絮语,感受一个孩童的天真。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在他手中却组合成了印度次大陆最动人的篇章。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文化,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生命力。 他对于食物的描写也同样充满魅力。他不仅告诉你当地的特色美食,更让你感受到食物背后蕴含的文化与情感。那些辛辣的咖喱,香甜的甜点,热气腾腾的街头小吃,都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了解当地生活方式的一扇窗口。 赫尔曼·黑的写作,还常常带有哲学式的反思。他会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望着漫天的星斗,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他会在某个拥挤的市集,体会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他会在某个古老的寺庙,感受时间的静止与永恒。这些深刻的思考,让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成为了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化随笔。 总而言之,《通往印度次大陆》是一本集旅行、文化、历史、哲学、宗教于一体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方式,展现了印度次大陆的魅力,也引发了读者对自己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深思。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一次关于探索的邀约,一次让你在字里行间,与古老文明深度对话的契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大师旅行文丛”这类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游记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充斥着作者过度的哲学思考而忽略了实际的见闻。然而,这本书意外地平衡了感性与理性。作者在叙述穿越不同地区时的心路历程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克制。他对历史背景的梳理非常扎实,引用了恰当的典籍和史料,使得每一次驻足考察都显得有根有据,绝非走马观花。比如,他对某座失落古城遗址的描述,不仅仅是建筑规模的赞叹,更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宗教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为何这些辉煌会化为黄沙。这种学术性的深度,结合了散文般的优美文字,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不再是简单的游记,更像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考察报告,引人深思,让人对人类文明的兴衰无常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评分

这本旅行文学作品简直是一场嗅觉和视觉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些异域香料混合着尘土的味道,看到阳光穿过斑驳树叶洒下的光影。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和历史事件,而是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次大陆之中。读着他的文字,我仿佛搭上了那趟摇晃的火车,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简陋的村庄,以及偶尔出现的宏伟寺庙剪影。那种深入肌理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微妙的张力,以及现代性与传统信仰之间复杂纠缠的丝线。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当地人生活细节的描绘,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坚韧,通过作者充满同理心的记录,深深触动了我。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印度次大陆塑造成一个扁平的、刻板印象的旅游地,而是呈现出一个立体、矛盾、充满生命力的复杂世界,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喧嚣与宁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值得称赞,这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但我最爱它的地方,还是作者那种近乎“隐形”的叙事方式。他很少直接对读者说“你应该这样想”或者“这里很美”,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画面和对话来引导我们自己得出结论。比如,他记录了一段与一位老工匠的对话,那位工匠对自己的技艺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守,这种坚守本身就比任何关于“匠人精神”的论述都来得有力。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记录这一切时,既保持了观察者的距离,又付出了极大的同理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力量,让书中的人物和场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呼吸着,这种真实感是很多浮光掠影的游记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人类学有兴趣的读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冲突和文化融合议题时的细腻与敏锐。他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深入到民间信仰的细枝末节中去观察不同信仰体系是如何共存、渗透和相互影响的。读到他描述在边境地区观察到的融合仪式时,我仿佛看到了人类精神需求是如何超越人为的界限。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去解读那些外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的习俗。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远比新闻报道中描绘的要丰富得多。这本书无疑是旅行文学中关于文化理解与包容的典范之作,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妙,读起来就像是听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铺陈缓慢,带着一丝初入异域的迷惘和审慎,犹如引子部分,将读者缓缓引入那片神秘的土地。随着旅程的深入,叙述的节奏明显加快,尤其在描述穿越沙漠或攀登山脉的艰险路段时,那种紧张感和对未知的期待感,几乎要从纸页中溢出来。作者擅长运用对比手法,上一章还在描写热烈喧嚣的集市生活,下一章可能就转入了幽深寺庙中僧侣的静默冥想,这种强烈的反差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紧张或沉重的情节之后,用一句不经意的自嘲或对当地奇特风俗的诙谐解读,瞬间放松读者的心弦,使得即便篇幅不短,也完全没有拖沓之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