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美国 9787547202517 吉林文史出版社

印象美国 9787547202517 吉林文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惠民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
  • 文化
  • 旅行
  • 游记
  • 社会
  • 历史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印象美国
  • 纪实文学
  • 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02517
商品编码:298878204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印象美国

定价:30.00元

作者:张惠民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47202517

字数: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人这样解释美国:“什么是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好的加上世界上坏的,是世界强者也是世界弱者。”总的来说,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认为美国遍地都是黄金。十全十美,这是非理性的想法。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的富裕程度,没有去过美国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在美国的中国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凭着智慧和辛勤劳动,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方面,甚至在政界都有所作为,星光熠熠。天堂还是,好还是坏,全凭自己跟自己比,全凭自己的感觉。有人说,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占美国人口2.5%的犹太人(占世界犹太人总数的44%)却占国民收入的5%,家庭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数约72%。1982—1985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400名巨富中,犹太人占23%一26%。全美的教授、科学家和工程师约12—13万人,其中华人有3万多人;美国电脑研究中心的19位部主任中,华人有12位,华人研究员达1000多名。华人的平均收入超过了白人,过上了很好的生活。有一位女士谈了中美生活的不同感受:“要想生活得好,在中国;要想挣钱多些,在美国。在中国生活,吃香的、喝辣的,宽松散漫;在美国生活,吃苦的、喝酸的,紧张带喘。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惠民,乌鲁木齐市69中历史教师,1947年6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近40年。1978年参加高考,以新疆文科名录取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在17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3篇;1993年,出版小册子《历史上的贪官》;2005年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家长和教师双重身份著的《儿女双双进清华》一书;2006年10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其编著的《历史高考新精炼》;2007年参与编写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献身边疆教育的人们》。

文摘


一、飞往美国
1.飞机上的见闻——兼谈美国大学学费
2007年6月21日。我和老伴由北京乘坐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C088航班飞往纽约。在机场,各种手续办得挺顺利,我们按照欢欢写的注意事项,填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通过“无申报通道”进入。在左边的E台排队,等着拿登机牌和托运行李。大家都在排队,只有三个中国人夹塞,一男两女。按规定,l2点45分开始办理,实际上提前了五六分钟,我们排在前面,不到l0分钟就办理好了。确实如欢欢说的,拿到两张登机牌:一张是由北京飞往纽约;一张是由纽约飞往锡拉丘兹(Syracuse)。接着托运行李,填写出境卡,通过海关和安全检查。负责的几位姑娘挺友好,办完手续后,说:“拜拜,祝你们旅途愉快,早日回来!”我们等候登机时,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告诉我,她的儿子在美国,她已经去了三四趟了。我问她懂英语吗?她说一句也不懂。我正在为不懂英语发愁,听了这位女士的话,心里踏实了不少。
我们下午3点登机,正点是3点30分起飞,结果晚点50分钟,原因不明,不过到纽约赶回来了。估计是北京与纽约的时差所致。北京与纽约时差为l3个小时,即北京22日凌晨5点是纽约21日下午4点。登机后,我在往行李架上放包时,一位白人姑娘一直面带微笑地在两米外等着,等我意识到赶紧让开时.她用汉语说了声:“谢谢!”这是美国人给我留下的个良好印象。
……

序言



《印象美国》 一、 走向新大陆的脚步 美国,这片广袤而充满活力的土地,自其诞生之初便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从哥伦布的勇敢探索到早期殖民者的艰辛开拓,无数勇敢的灵魂踏上了这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新大陆。他们带着对自由的渴望、对财富的追逐,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跨越茫茫大洋,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最初的欧洲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怀揣着不同的梦想。英国清教徒为了宗教自由,在马萨诸塞湾建立了一个纯粹的宗教社区;荷兰商人则在哈德逊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法国人则向北拓展,在新法兰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早期定居者,克服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原住民的冲突,以及内部的纷争,为日后美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已繁衍生息了数千年,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然而,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疾病的传播、土地的掠夺、文化的冲突,给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顽强地抵抗,并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传说和智慧。 18世纪,北美殖民地逐渐发展壮大,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日益成熟。然而,英国宗主国日益严苛的统治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强烈的反抗情绪。波士顿倾茶事件、莱克星顿的枪声,点燃了独立战争的烽火。乔治·华盛顿领导的殖民地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最终击败了强大的英军,赢得了民族独立。 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不仅宣告了美国的诞生,更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伟大理念,成为激励后人不断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灯塔。 二、 塑造共和国的轨迹 独立后的美国,面临着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共和国的艰巨任务。制宪会议的召开,是美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来自各州的代表们,经过激烈的辩论与妥协,最终起草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部伟大的法律文献,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石。 早期的美国,政治格局复杂而充满活力。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之间的争论,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等核心问题,塑造了美国政治的基本框架。托马斯·杰斐逊倡导的民主共和制,强调个人自由与小农经济,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则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发展工商业。 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向西扩张的进程。路易斯安那购地,极大地拓展了国家的领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探险家们穿越荒野,描绘出新西部地区的壮丽景象。淘金热的兴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西部,这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伴随着对原住民土地的进一步侵占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然而,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奴隶制。南方经济严重依赖奴隶劳动,而北方则逐渐走向废奴。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血腥的内战。 1861年,南方邦联脱离联邦,内战爆发。这场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冲突之一。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以坚定的意志领导北方赢得了战争,并发表了著名的《解放奴隶宣言》,为废除奴隶制迈出了重要一步。战后的重建时期,虽然带来了平权运动的希望,但也伴随着种族歧视和政治动荡。 三、 走向现代的挑战与辉煌 内战结束后,美国迅速进入工业化时代。铁路的修建、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催生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工业巨头们,如卡内基、洛克菲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财富,形成了强大的垄断力量。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艰苦,罢工和劳工运动此起彼伏。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开始反思工业化带来的弊端。进步主义运动兴起,呼吁改革政治腐败,规范经济秩序,改善社会福利。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稳定经济,缓解社会矛盾,并重塑了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战争期间,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力量。 战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意识形态的对抗、军备竞赛、太空竞赛,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政治格局。在此期间,美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太空探索的壮举,如登月计划,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勇气与智慧。摇滚乐、好莱坞电影、快餐文化,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然而,冷战期间,美国社会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民权运动的兴起,为争取非裔美国人的平等权利而斗争,推动了美国社会向更公平、更包容的方向发展。越战的爆发,则暴露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复杂性,并引发了国内的反战浪潮,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多元与创新的新篇章 20世纪末至今,美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持续创新,并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美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移民的涌入,进一步丰富了美国的文化多样性,也带来了新的社会融合问题。经济的波动、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也对美国提出了新的考验。 从最初的殖民地,到今天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挑战、冲突、创新与梦想的史诗。它既有光辉的成就,也有深刻的反思。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断地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驱动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印象美国》旨在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勾勒出美国这个国家的复杂面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深邃的底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游记,而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美国精神的追寻,一次对这个国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颇或者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毕竟,“印象”二字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保持个人观察视角的清晰度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平衡感。他似乎深谙“观察者必须保持距离”的道理,很少进行武断的褒贬,而是将评判的权力留给了读者。他呈现的是素材,是生活本身的原貌,包括其光辉与瑕疵。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赋予了这本书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讨论价值。它不像一本结论性的报告,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个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去参与到对“美国”这个复杂概念的再构建之中。读完后,我对自己形成的部分看法产生了动摇,这正是优秀的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它让你愿意重新审视自己所站立的地面。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像一幅拼贴画,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片段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反而更贴合“印象”这个主题——记忆和感知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大脑里重新梳理作者刚才描绘的那个场景,然后才能继续前进。这是一种需要耐心的阅读体验,但回报是巨大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似乎拥有将宏大叙事消解为个体经验的能力,他笔下的“美国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通过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折射出来的光芒与阴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这些词汇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性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定义。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美国的了解大多来源于电影和新闻报道,总觉得那是一个高度符号化、非黑即白的地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富有韵律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结论,而是更愿意带着读者在不同的场景中慢慢浸泡。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章关于美国中西部生活状态的描摹,那种广袤土地带来的孤独感和自给自足的韧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文字的张力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场景中的一个旁观者,闻到了空气中干燥的尘土味,听到了远处火车鸣笛的悠长回响。这种“在场感”的营造,是很多当代快节奏的非虚构作品所欠缺的。它需要的不仅是好的文笔,更需要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和长期的沉淀。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个略带年代感的封面设计,那种色调和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正好、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香气的小书店里翻到的它。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宏大,但内里的文字却出奇地细腻和克制。它不像那种旅游指南或者浮光掠影的游记,它更像是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观察者,用他/她敏锐的眼睛捕捉着“美国印象”中的那些细枝末节。比如,书中对某个小镇集市上人们的交谈方式、对某种特定食物的描述,都带着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考究,却又丝毫没有学究气。读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不是那种好莱坞滤镜下的光鲜亮丽,而是更接近于日常琐碎中蕴含的文化肌理。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让我对那个时空的美国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维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了我过去通过其他媒介了解到的任何片面信息。

评分

从文风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没有脱离现代读者的接受范围。它的句式多变,有时是短促有力的直陈,有时则是长而复杂的排比,但无论哪种句式,都精确地服务于它想要传达的情感或画面。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所使用的词汇,那种对光影、对季节变化的捕捉,简直可以媲美一些顶级的风景摄影作品。比如,书中对某个秋日傍晚,阳光穿过稀疏的树林投射在地面的光斑的描写,我竟然能清晰地在脑海中“看到”那种金色的、摇曳不定的光影。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享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细节丰富、色彩层次分明的油画,每一笔都经过深思熟虑,绝无半点冗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