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印象美國
定價:30.00元
作者:張惠民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47202517
字數:
頁碼:26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有人這樣解釋美國:“什麼是美國?美國是世界上好的加上世界上壞的,是世界強者也是世界弱者。”總的來說,美國不是天堂,也不是。認為美國遍地都是黃金。十全十美,這是非理性的想法。美國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的富裕程度,沒有去過美國的人是想象不齣來的。在美國的中國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憑著智慧和辛勤勞動,在科學研究、文化教育方麵,甚至在政界都有所作為,星光熠熠。天堂還是,好還是壞,全憑自己跟自己比,全憑自己的感覺。有人說,美國人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裏,美國人的智慧在華人的腦袋裏。占美國人口2.5%的猶太人(占世界猶太人總數的44%)卻占國民收入的5%,傢庭收入高齣全國平均數約72%。1982—1985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美國400名巨富中,猶太人占23%一26%。全美的教授、科學傢和工程師約12—13萬人,其中華人有3萬多人;美國電腦研究中心的19位部主任中,華人有12位,華人研究員達1000多名。華人的平均收入超過瞭白人,過上瞭很好的生活。有一位女士談瞭中美生活的不同感受:“要想生活得好,在中國;要想掙錢多些,在美國。在中國生活,吃香的、喝辣的,寬鬆散漫;在美國生活,吃苦的、喝酸的,緊張帶喘。
目錄
作者介紹
張惠民,烏魯木齊市69中曆史教師,1947年6月5日齣生於江蘇省泰州市。從事中學曆史教學工作近40年。1978年參加高考,以新疆文科名錄取到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先後在17種報刊雜誌上發錶文章103篇;1993年,齣版小冊子《曆史上的貪官》;2005年10月由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以傢長和教師雙重身份著的《兒女雙雙進清華》一書;2006年10月。天津古籍齣版社齣版瞭由其編著的《曆史高考新精煉》;2007年參與編寫新疆人民齣版社齣版的《獻身邊疆教育的人們》。
文摘
一、飛往美國
1.飛機上的見聞——兼談美國大學學費
2007年6月21日。我和老伴由北京乘坐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C088航班飛往紐約。在機場,各種手續辦得挺順利,我們按照歡歡寫的注意事項,填寫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齣境旅客行李物品申報單”,通過“無申報通道”進入。在左邊的E颱排隊,等著拿登機牌和托運行李。大傢都在排隊,隻有三個中國人夾塞,一男兩女。按規定,l2點45分開始辦理,實際上提前瞭五六分鍾,我們排在前麵,不到l0分鍾就辦理好瞭。確實如歡歡說的,拿到兩張登機牌:一張是由北京飛往紐約;一張是由紐約飛往锡拉丘茲(Syracuse)。接著托運行李,填寫齣境卡,通過海關和安全檢查。負責的幾位姑娘挺友好,辦完手續後,說:“拜拜,祝你們旅途愉快,早日迴來!”我們等候登機時,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告訴我,她的兒子在美國,她已經去瞭三四趟瞭。我問她懂英語嗎?她說一句也不懂。我正在為不懂英語發愁,聽瞭這位女士的話,心裏踏實瞭不少。
我們下午3點登機,正點是3點30分起飛,結果晚點50分鍾,原因不明,不過到紐約趕迴來瞭。估計是北京與紐約的時差所緻。北京與紐約時差為l3個小時,即北京22日淩晨5點是紐約21日下午4點。登機後,我在往行李架上放包時,一位白人姑娘一直麵帶微笑地在兩米外等著,等我意識到趕緊讓開時.她用漢語說瞭聲:“謝謝!”這是美國人給我留下的個良好印象。
……
序言
從文風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沒有脫離現代讀者的接受範圍。它的句式多變,有時是短促有力的直陳,有時則是長而復雜的排比,但無論哪種句式,都精確地服務於它想要傳達的情感或畫麵。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觀時所使用的詞匯,那種對光影、對季節變化的捕捉,簡直可以媲美一些頂級的風景攝影作品。比如,書中對某個鞦日傍晚,陽光穿過稀疏的樹林投射在地麵的光斑的描寫,我竟然能清晰地在腦海中“看到”那種金色的、搖曳不定的光影。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純粹的審美享受,仿佛是在欣賞一幅細節豐富、色彩層次分明的油畫,每一筆都經過深思熟慮,絕無半點冗餘。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之前對美國的瞭解大多來源於電影和新聞報道,總覺得那是一個高度符號化、非黑即白的地方。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的敘事節奏是緩慢而富有韻律的,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什麼驚世駭俗的結論,而是更願意帶著讀者在不同的場景中慢慢浸泡。我尤其喜歡其中幾章關於美國中西部生活狀態的描摹,那種廣袤土地帶來的孤獨感和自給自足的韌性,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文字的張力在於,它能讓你在閱讀時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場景中的一個旁觀者,聞到瞭空氣中乾燥的塵土味,聽到瞭遠處火車鳴笛的悠長迴響。這種“在場感”的營造,是很多當代快節奏的非虛構作品所欠缺的。它需要的不僅是好的文筆,更需要作者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洞察和長期的沉澱。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裏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個略帶年代感的封麵設計,那種色調和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一段特定的曆史時期。我記得我當時是在一個午後陽光正好、空氣裏彌漫著咖啡香氣的小書店裏翻到的它。雖然書名聽起來很宏大,但內裏的文字卻齣奇地細膩和剋製。它不像那種旅遊指南或者浮光掠影的遊記,它更像是一個生活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觀察者,用他/她敏銳的眼睛捕捉著“美國印象”中的那些細枝末節。比如,書中對某個小鎮集市上人們的交談方式、對某種特定食物的描述,都帶著一種近乎人類學的考究,卻又絲毫沒有學究氣。讀起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不是那種好萊塢濾鏡下的光鮮亮麗,而是更接近於日常瑣碎中蘊含的文化肌理。這種深入骨髓的觀察,讓我對那個時空的美國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思維模式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遠超瞭我過去通過其他媒介瞭解到的任何片麵信息。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時間敘事,而是像一幅拼貼畫,將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片段有機地組織在一起。這種跳躍式的結構,反而更貼閤“印象”這個主題——記憶和感知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大腦裏重新梳理作者剛纔描繪的那個場景,然後纔能繼續前進。這是一種需要耐心的閱讀體驗,但迴報是巨大的。它強迫你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重量。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似乎擁有將宏大敘事消解為個體經驗的能力,他筆下的“美國精神”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通過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細節摺射齣來的光芒與陰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文化衝突”和“身份認同”這些詞匯有瞭更立體、更具人性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定義。
評分坦白講,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偏頗或者帶有強烈的個人傾嚮。畢竟,“印象”二字本身就帶有主觀色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在保持個人觀察視角的清晰度的同時,又展現齣瞭一種驚人的平衡感。他似乎深諳“觀察者必須保持距離”的道理,很少進行武斷的褒貶,而是將評判的權力留給瞭讀者。他呈現的是素材,是生活本身的原貌,包括其光輝與瑕疵。這種剋製的錶達,反而賦予瞭這本書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討論價值。它不像一本結論性的報告,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每一個讀者帶著自己的經驗去參與到對“美國”這個復雜概念的再構建之中。讀完後,我對自己形成的部分看法産生瞭動搖,這正是優秀的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它讓你願意重新審視自己所站立的地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