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风之家族:非洲内陆的后长征
定价:29.00元
作者:(南非)普斯特,刘丽真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366850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非洲,一片广袤恢弘的浩瀚大地,深藏着难以描摹的历史厚重影像,具有非凡勇气的探险家兼作家劳伦斯·凡·德·普司特,你深八走八这场瑰丽跌宕的戏剧,共同承担起寻找生命原形的使命…… 1949年,普司特接受英国的派遣前往旧英属中非,实地勘探内陆的不毛之地,调查伦敦无法完全掌握的两大片高原,写下动人且深入的旅行记录。
内容提要
1949年,普司特接受英国的派遣前往旧英属中非,实地勘探内陆的不毛之地,调查伦敦无法完全掌握的两大片高原。
书中不仅回顾了传奇家族在非洲的困难辉煌的开垦经营,还真切抒写了他对非洲大陆深挚的情怀。这本游记就是行程的全记录,是冒险与发现,同时也是曾经风光的大英帝国势力在非洲逐渐衰落的后一次影像长征。
从伦敦希斯罗机场起飞,横越欧陆与非洲,经过漫长的飞行之后,他一步一个脚印,踏遍了中非的失落世界。包括现在的赞比亚,马拉维等国度少为人知的高原、高山。普司特与当地原住民或是欧洲移民深情相遇,写下动人且深入的旅行记录。
普斯特的作品风靡一时,受当时英国上层贵族尤其是皇室的青昧。
目录
行万里路念天地之悠悠——《旅行与探险经典丈库》
起始点
章 时光之旅
第2章 空间之旅
第3章 青山相遇
第4章 群山之后
附录一:劳伦斯·凡·德·普斯特小传
附录二:劳伦斯·凡·德·普斯特作品目录
作者介绍
(南非)劳伦斯·凡·德·普司特,1906年12月13日生于南非联邦,身兼作家、探险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1925年因协助创办一本反种族隔离政策的杂志而被迫离开南非。1934年出版处女作《在某省》(Ancestorsln a Province),这是本出自南非人之手的反种族歧视小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人类迁徙和身份重塑的题材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将这种兴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讲述“走出去”的故事,更深刻地探讨了“回来”的悖论——当故土的面貌已经因为时间与外部世界的冲击而面目全非时,所谓的“根”又该如何安放?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展现出的细节控能力令人叹服,从日常的饮食习惯到复杂的宗族礼仪,无一不透露出严谨的田野调查基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地方色彩的词汇和典故,这并非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它们蕴含的文化密度太高,值得细细品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遥远的故事,而是仿佛亲身站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目睹着一代人的希望与幻灭。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文明在剧变之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脆弱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如同夏日午后的阵风,时而轻拂,时而猛烈,带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震撼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描绘的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闻到非洲大地特有的尘土气息和热烈阳光的味道。他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挣扎与渴望的个体。尤其是对权力更迭和传统观念冲突的细致刻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现代社会中那些似曾相识的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脉络的方式,他并没有采用枯燥的流水账叙事,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编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亲近人心的温度。读完后,我感到内心被深深触动,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引人入胜,更是因为它促使我去重新审视“家园”和“归属”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沉重的概念。那种在广袤土地上寻找自我定位的艰难历程,仿佛在我眼前真实上演,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但绝非枯燥乏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强度拉力赛。它的节奏感非常独特,有时如同深海潜流,缓慢而有力地推进着情节的暗涌;而有时又会突然爆发成狂风骤雨,将所有积蓄的情感瞬间释放出来。作者在处理内心独白和外部环境描写之间的平衡上拿捏得炉火纯青。我们不仅看到了事件的发生,更深入地进入了角色们那个充满矛盾和自我怀疑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忠诚与背叛、传统与现代的激烈思想交锋,常常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时候,最关键的信息和最深沉的情感,恰恰是通过人物的克制和未言之语来传达的,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绝非那种可以轻松快速读完的消遣之作,它需要你投入时间、耐心和全部的注意力,而它给予你的回报,是远超阅读时间本身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极其精妙,它像一个多层次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会折射出不同寻常的光影。我得说,初读时可能会被其跳跃的时间线和多重叙事视角稍稍迷惑,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在为最终的宏大图景添砖加瓦。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有的段落如同古老的歌谣般重复吟咏,充满韵律感;而另一些地方则骤然变得犀利、断裂,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疏离和不安。这种张弛有度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张力。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将所有的问题都抛给了读者,要求我们自己去拼接、去解读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张力与个体选择的重量。对于那些热衷于文学实验和深度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亟待发掘的宝藏,它挑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也因此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时间”的非线性处理方式。它不是简单地遵循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路径,而是让历史的碎片不断地在当下闪回、重构,营造出一种宿命感与突变性并存的独特氛围。作者似乎在尝试证明,在某些特定的文化土壤上,过去从未真正过去,它以幽灵般的方式持续干预着每一个当下决定。从文学手法上来说,作者对象征和隐喻的运用达到了大师级别,每一个物件、每一次会面,似乎都带着某种预示或暗示,为故事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但又始终扎根于真实的人类困境之中,这使得它既有史诗的广阔,又不失现实的疼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洗礼,不仅是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唏嘘,更是对自己生命轨迹的一次重新审视。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阅读体验中最具重量感和回味无穷的一部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