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研究(第12辑)
定价:59.00元
作者:陶东风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97317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99kg
编辑推荐
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经验,在塑造国民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陶东风编著的《文化研究(第12辑)》的多篇文章对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国产言情剧的价值观、人物传记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动画电影长片的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内容提要
陶东风编著的《文化研究(第12辑)》由两个专题组成:明星研究和影视与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娱乐工业、大众消费文化的飞速发展,形形的明星/名人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明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粉丝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亟待研究的重要文化现象。本期明星/名人文化专题对阮玲玉、郭敬明、韩寒、龚琳娜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明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也探讨了电影明星与中国想象、凡星研究的意义等问题。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经验,在塑造国民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已经逐渐取代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成为大众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塑造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显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文化研究(第12辑)》的多篇文章对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国产言情剧的价值观、人物传记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动画电影长片的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目录
主编的话明星研究专题 权力、资本和集群:当代文化场中的明星作家 ——以郭敬明和世作者群为例 协商:韩寒与另类的文化明星生产 明星的表演与被表演 ——影片《阮玲玉》与明星形象的还原和重塑 电影明星与中国想象 陷落的游戏者 ——近代上海花榜演变中的现代性生成 我与明星龚琳娜的忐与忑 女观众眼中的女明星 ——凡星研究的意义及其实例影视与大众文化价值观专题 转弯处的爱情 ——国产言情剧的价值观 人间戏剧与神圣颂歌 ——“”时期的大众文化刍论 常见的轻浮 ——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长片的艺术问题与 价值缺憾 你想要知道的台湾新电影(但又没敢问拉康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 没有假正经,只有散德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与华语邪典电影探析 为谁立传如何再现谁来评说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人物传记电视剧 创作的思考其他论文 略论文学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公共性与古希腊戏剧的起源 微建构了公共领域吗 文化批评的文本政治学 《文化研究》稿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城市文化的发展特别着迷,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里面关于城市空间与身份构建的章节,简直看得我欲罢不能。作者通过对几个具体城市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归属感和自我认知。比如,书中对城市更新过程中,老建筑被改造、新商业空间被打造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这种“空间生产”是如何改变人们对城市的感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如何被边缘化或被吸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第三空间”(Third Place)的探讨,那种介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的公共社交空间,对于构建社区联系和个人自由至关重要。书中也提到了城市中的“文化节点”,比如艺术区、创意园区等,它们是如何成为城市活力的象征,以及在吸引资本和人才方面扮演的角色。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走进了那些鲜活的城市街区,感受到了它们独特的脉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社会理论与具体的城市景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觉得那些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但一直没来得及细读。最近终于翻开,感觉内容很丰富,涵盖了很多我感兴趣的领域。尤其是其中关于当代青年文化的部分,写得非常深入。作者分析了当下年轻人是如何通过各种媒介,比如社交媒体、网络游戏、流行音乐等,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群联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亚文化”的演变,不再是过去那种对抗性的姿态,而是更加多元、碎片化,甚至与主流文化融合共存。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年轻人”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脸谱化的标签。同时,书中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也很有力,揭示了商品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情感。虽然有些观点我并不是完全认同,但作者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非常适合那些对社会文化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深入探索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评分这本书里的很多讨论都让我对“媒介”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媒介就是传播信息、娱乐消遣的工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媒介其实在更深层次上塑造我们的认知、情感,甚至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尤其是关于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章节,写得太到位了。书中分析了算法推荐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接收,形成“信息茧房”,让我们更容易被同质化的内容包围,而忽略了不同的声音。我还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身份政治”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人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表达和争取自己的权益,同时也面临着被网络暴力攻击的风险。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数字媒体妖魔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带来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应该如何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我对自己日常刷手机、看信息的方式都有了更深的思考,比如,我是否真的在主动获取信息,还是被动地被信息“喂养”?这种反思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娱乐性。
评分我一直对“全球化”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它对在地文化的影响,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多元的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全球化描述成一种单向度的文化输出,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产生的复杂互动,比如“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现象,即全球化的产品或理念如何在不同地域被本土化,并产生新的意义。书中也提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批评,分析了西方文化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非西方社会,以及这种渗透带来的挑战和反抗。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跨国文化流动”的分析,比如音乐、电影、美食等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催生出新的跨文化交流形式。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开阔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视角,而是能够看到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和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不断地在交流、融合、变异中发展。
评分这本书里面关于“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分析,真的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觉得权力是很显而易见的东西,比如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权力其实更加隐秘地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话语中。书中对“规训”的讨论,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社会是如何通过各种规范、标准来塑造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让我们自觉地符合社会的要求。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析了媒体、教育、家庭等机构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特定的意识形态,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对“正常”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从来没有质疑过的“常识”,比如,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是“好”的,而另一种是“坏”的?这种意识形态分析,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洞察力,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观察,而是能够去追溯其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建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