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录 9787564721152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为了忘却的记录 9787564721152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恒汉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记忆
  • 遗忘
  • 存在主义
  • 时间
  • 自我
  • 文学
  • 心理学
  • 思考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721152
商品编码:298928436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为了忘却的记录

定价:52.00元

作者:陈恒汉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647211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了忘却的记录》是作者陈恒汉关于语言、文化及艺术的评论集,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五辑。**辑为“文学自由谈”,主要针对文学、文坛的某些现象,以一个语言文化研究者的视角进行批评;第二辑为“从语言到翻译”,包括了语言对比研究、外语教学测试和翻译理论实践的一些经验总结或议论文章;第三辑为“文教哲思录”,题材扣紧文化、教育等现实情况,阐述了对社会文明、文化比较等的直观感受和哲理思考;第四辑为“听听那些声音”,则是在文化的视野里对流行音乐等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而有广度的赏析和品评;*后一辑为“言词的冲动”,是一些谈论写作与艺术创造的文章,侧重于在字词的审美活动中传递思考的成果。

内容提要


目录


辑 文学自由谈鲁迅这个人及其他丧失或颠覆的意象诗人的虚伪诗之异化及其闹剧我眼里的诗歌另一种声音:华人的英文书写流派、集会与评论代价与收获:我看文学 第二辑 从语言到翻译变体英语:谁说了算关于“双语”的冷思考海外华社的翻译之妙回到母语你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人造语言与机器翻译世界语言的尴尬四六级考试的国际思路小议英语形体美感及其效应也谈诗的翻译影视英语的教学答疑语码混杂与跨文化意识寓凄厉抗议于温柔倾诉中华Loong:舞乃不僵 第三辑 文教哲思录贝多芬听见自己的歌悲欢的卓别林从去墓地回来的路上搭错车的请跟我来冬天里的那把火法兰西别为我哭泣集体无意识小论教师的眼神聆听的另一种歧途美丽的腿何时才能出现你看你看他们的脸谈些爱与不爱的问题文化冲突散谈我的家我的天堂想要问问她敢不敢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制造的浪漫或快乐追风的少年人 第四辑 听听那些声音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从农贸市场到超市货架红色摇滚乐翻天姜还是老的辣她们的掌声响起妈妈留给我一些歌那些忧伤的“王子”们你的品味我永远不懂诗人与农民谁给你做的嫁衣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死了都要歇斯底里他们到哪里去啦我听这种声音的时候用心我在夜里反复地听许多的美丽与安静也来听袁惟仁弹吉他在这个时间看娃娃 第五辑 言词的冲动爱上自己的快乐叫着你的名字梦想的写作为了忘却的记录舞厅、公车和掀起作者的盖头来译并创作着用文字潇洒走一回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陈恒汉(1971—),男,福建惠安人,文学硕士,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兼任剑桥大学ESOL外语考试部考官、培训官,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英汉语言变体及跨文化比较研究,并涉猎软实力、文艺评论、诗文及民谣创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教育部等各级科研课题10项,曾获福建省高教科研论文奖(2005,2011)、泉州市社科成果奖(2008,2011)、《流行歌曲》全国词曲创作大赛二等奖(1996)等。著有《剑桥商务英语BEC中级快捷之路》等教材3部,学术专著《语言的流播和变异,以东南亚为观察点》等3部,评论文集《文化与软实力漫谈:从大中华到地球村》等3部,译著《深海的珍珠——英语诗歌译鉴99篇》等,另有诗集《文字与音乐共舞》和文集《梦和现实的边缘》各1卷,《中英文&闽南语词曲创作弹唱选》光盘1张(收录作品Demo40首)。

文摘


序言



《为了忘却的记录》:穿越时光的回响与人类心灵的探寻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流水账式的回忆录,更非故弄玄虚的哲学探讨。它是一场深度挖掘个体记忆与集体潜意识的史诗性叙事,一次对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的温情审视。通过对“忘却”这一普遍且复杂现象的深刻剖析,作者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既具象又抽象的旅程,在叙事与反思之间,编织出关于时间、记忆、身份认同以及生命意义的宏大画卷。 一、 忘却:一场无声的告别与无尽的追寻 “忘却”并非简单的遗忘,它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筛选,是时间之河冲刷下留下的印记,亦是心灵为了向前而必须做出的切割。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诗意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描绘了忘却的初始形态。它可能是童年模糊的某个场景,一场早已淡化的争吵,抑或是曾经深爱却如今陌生的面容。这些被遗忘的片段,并非真正消失,而是沉淀在意识的深处,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叙事片段,展现了忘却的多重面向。有时,忘却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帮助我们摆脱过往的创伤与痛苦,让我们得以在新的阳光下重新生长。那些无法承受的记忆,如同锋利的碎片,被理性与时间打磨得圆滑,最终隐匿于心海之中,不再轻易割伤。这种忘却,是生命力的体现,是向前进发的必要动力。 然而,忘却并非总是恩赐。有时,它是一种巨大的失落,是对自我根源的剥离。当重要的记忆逐渐模糊,当曾经的情感支点悄然瓦解,我们可能会感到迷失,仿佛成为了一个没有根基的漂浮物,在时间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作者深刻地描绘了这种“被忘却”的焦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身份认同的动摇。那些被遗忘的,往往是我们构成“自我”的基石,失去它们,如同失去了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本书对忘却的探讨,并非停留在个体层面。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集体记忆的维度。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事件被选择性地铭记,另一些则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战争的伤痕、民族的苦难、被压迫者的呐喊,这些都可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淡化,甚至被篡改。作者借由对个体忘却的观察,引申出对集体记忆的审视,质疑那些被建构、被传播的“真相”,呼唤对被遗忘的真相的追寻。 二、 记忆:时间的容器与心灵的罗盘 如果说忘却是对过往的切割,那么记忆便是保存过往的容器,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本书对记忆的描绘,同样细致入微,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记忆并非静态的档案,而是鲜活的存在,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形,也会在新的情感触动下焕发新的生命。 作者描绘了不同形态的记忆。有如电影胶片般清晰的画面,有如潮水般涌来的情感,也有如碎片般零散的感知。这些记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童年时阳光下的嬉戏,青春期朦胧的情愫,成年后事业的拼搏,家庭的温馨……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我们生命的河流,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书中对记忆的呈现,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读者仿佛能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那些尘封的时光,感受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力量,在多年后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这种对记忆的细腻捕捉,使得本书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勾起了自己的回忆,引发了对自己过往的审视。 然而,记忆也并非总是可靠的记录仪。它会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会被理想化或丑化。我们可能会为过去的错误而不断自责,也会为曾经的辉煌而沉湎其中,难以自拔。作者并没有回避记忆的欺骗性,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真实的一部分。正是这种不完美,使得我们的记忆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使得我们对过往的解读,充满了持续的探索与修正。 三、 人类心灵的探寻:在忘却与记忆的间隙中找寻自我 《为了忘却的记录》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人类心灵的深度探寻。作者通过对忘却与记忆的相互作用的描绘,揭示了人类作为一种情感动物的脆弱与坚韧。 在忘却的不断侵蚀与记忆的顽强抵抗之间,人类的心灵不断地塑造与重塑着自我。我们既要学习放下过往的包袱,才能轻盈地走向未来,又需要珍视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印记的记忆,才能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辩证关系,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本书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我们无法忘却的痛苦?我们又该如何接受那些正在逐渐模糊的珍贵回忆?在集体记忆的迷雾中,我们又该如何辨别真相?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通过对个体生命经历的细致描摹,作者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无论是爱与失落,希望与绝望,成长与衰老,这些都是构成人类共同体验的情感元素。然而,每个人在面对这些情感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应对方式,这些差异,正是构成生命丰富性的重要原因。 《为了忘却的记录》是一本关于时间、记忆、情感与自我的宏大叙事。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一种温润而有力的力量,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也映照出人类共同的心灵轨迹。阅读此书,就像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它会让你在忘却与记忆的交织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处境,更加珍视当下的点滴,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的普适性,无论读者拥有怎样的经历,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忘却,因为它能让我们卸下重负;它也鼓励我们去铭记,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在忘却与记忆的微妙平衡中,我们得以安放自己的心灵,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内容相当有深度,而且充满了象征意义,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去解读。我常常会遇到一些让我困惑的句子,或者是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意象,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我觉得阅读它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情。它不像是一部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的跋涉,需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然而,当你克服了初期的迷茫,逐渐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喜欢它这种“不轻易给出答案”的风格,它鼓励我独立思考,去发掘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深刻,往往隐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时间去沉淀。

评分

《为了忘却的记录》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心灵难以得到片刻的安宁。而这本书,就像是一片避风港,让我能够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作者构建的独特世界里。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喜欢它对于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感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温和而深刻的语言,引导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的况味。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会在你的心底留下淡淡的印记,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悄然浮现,给你带来启示。

评分

初次接触《为了忘却的记录》,就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打碎了的时间碎片,以一种非同寻常的逻辑进行拼接。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混乱,反而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引人入胜的氛围,仿佛在进行一场解谜游戏,每一片碎片都指向着一个未知的真相。我享受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探索感,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与挑战。有时候,我会反复阅读某个章节,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联系,试图拼凑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完整图景。这种阅读体验,挑战着我的理解能力,也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像许多作品那样直接灌输思想,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的方式,引导读者主动去构建意义,去参与到故事的创造中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作者一同探索着文字的边界。

评分

这本《为了忘却的记录》在我书架上已经静静地躺了有一段时间了,每次翻开它,总是会沉浸在一种奇妙的氛围中。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遐想的诗意,仿佛一扇通往过去,或是潜藏着深邃情感的门扉。我最喜欢它处理文字的方式,那种不疾不徐,却又字字珠玑的铺陈,总能轻易地勾勒出鲜活的场景和饱满的情感。有时候,我会被作者细腻的观察力所打动,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笔下却闪烁着别样的光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周遭的世界。它不是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书籍,更像是一杯醇厚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甘甜与回味。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一些曾经模糊的情绪,在这种文字的映照下,变得清晰而深刻。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段落后,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让那些文字在脑海中回荡,感受那种被文字浸润的心灵涤荡。它像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也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探索那些藏在内心深处,不曾被完全发掘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遗忘”这个主题的探讨。作者用极其精妙的笔触,描绘了记忆的流逝,以及那些试图抓住过往的徒劳与挣扎。它没有渲染悲伤,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展现了时间对人心的侵蚀。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章节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点滴,那些曾经清晰的画面,如今已变得模糊不清,那些曾经深刻的情感,也渐渐淡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遗忘并非是一种全然的缺失,它也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我调节,一种对过往的释怀。作者的文字,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时间、对于记忆的复杂情感。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独自去感悟,去体会。这种留白的设计,反而让这本书更具生命力,更引人回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