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文化研究(第21辑)
定价:45.00元
作者: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8025652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讲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韩非的“动无非法”;探析范仲淹的忧乐观,顾颉刚的“爱才如命”;品味吴梅村与卞赛赛的曲折爱情、沈万三的家族兴亡;惊叹祖冲之的巨大成就、徐徽言的忠勇无匹;带您日涉“耦园”以成趣,探“虎丘汉墓”而盘桓……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汇编,陆承曜主编的“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的系列书籍之一。第21辑选载各家之作, 对吴中人文、历史、文献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有全面搜集,是了解和研究吴中文化必备而可贵的文化资料。
目录
漂浮在太湖碧波中的片片绿叶(代序)
“和谐”笔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北孔南孙”诚信思想中的和谐因素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其意义
钱穆的和合人生观
近代苏州皋庑吴氏的施善观念与慈善实践
法学论坛
从韩非“动无非法”论起
李贽对先秦法家的评说
《唐律疏议》中有关“赎铜”渊源的浅析
吴地文脉
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及其对张载的影响
李贽眼中的范仲淹
“爱才如命”的顾颉刚先生
略论顾颉刚的学术精神
顾颉刚民俗学研究管窥
从《古史层累观》说起
再读《古史中地域的扩张》
《昆仑传说和羌族文化》研读
《吴歌甲集》的文本生成及其学术价值
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范例——顾颉刚先生的苏州评弹研究
顾颉刚研究吴歌的开创性贡献及影响
顾颉刚先生与周易研究
顾颉刚“保护唐塑”运动的过程与影响
坚守传统与与时俱进——苏州唯亭顾氏家族学术嬗变的内在理路
吴中人文
《诗经》中与吴国有关的作品——读《诗经·秦风·无衣》
申时行与苏州府学
顾炎武与傅山的交往唱和
激楚苍凉吴梅村
清初苏州诗学大家叶燮考
一部技术经济史的杰作——《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简评
诗香悠悠——读《葑溪诗学丛稿初编》
《园冶》与耦园
市民、公益、自治——浅析苏州市民公社的三个属性
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漫论《朱柏庐治家格言》
道生的众生平等观及其启示
沈万三家族的发家和败亡
稽古钩沉
吴都地望考证辨析三例——关于吴大城与木渎古城遗址的讨论
从苏州盘门清代墓葬发掘探究潘祖年
苏州虎丘乡汉墓群与黄埭高坟墩汉墓群比较研究
论苑撷英
试论计成《园冶》的“真”“假”观
评《吴山点点幽》之美
江山千古美——宋词中的镇江魅力
“江枫”考辨及其意境新说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
香溪河边
民俗谈趣
白洋湾山歌探源
姑苏花卉业和花俗略论
苏州城隍文化
资料集萃
享誉全球的科学家祖冲之
圆周率之父——祖冲之
从“忠壮公徐徽言”画像说起
李煦有关南巡迎驾、平粜赈灾的信札佚书
徐葆光及《中山传信录》
发乎亲情,系于国事——法学家徐谟与其母江兰陵
编后记
作者介绍
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由陆承曜、陆咸、钱缨、凡一等人于1991年7月9日发起,在鹤园创立。
该研究会积力于苏州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的吴中人文精神,为苏州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成立二十年来,研究会坚持编著出版《传统文化研究》,至今已出版了21辑;还公开出版了《梦里梦外探红楼》,并与苏州市第五中学共建出版了《苏州历史名贤》校本教材等。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虽然我还不曾翻开它,但仅仅从“传统文化研究”这几个字,我就仿佛看到了无数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正在等待被唤醒。我脑海中浮现出古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场景,想象着他们如何在诗词歌赋中寄托情怀,如何在哲学思想中探寻宇宙人生的真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理解那些古老智慧的精髓。或许,它会讲述一些关于古代礼仪、民俗风情的故事,让我对祖辈的生活方式有更深的体会;又或许,它会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无论内容如何,我相信这本书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滋养我的心灵,拓展我的视野。对于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和探索欲望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值得期待的文化盛宴,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焕发生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历史的梳理和知识的堆砌,更能够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或许,它会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让那些古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我设想,这本书里可能会有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一些成功的传统文化复兴项目,或者是一些学者提出的创新性观点,这些都能够让我看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希望。我期待它能带给我启发,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遗物,而是活生生的、能够滋养我们当下生活的宝贵财富。它能够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传统,也拥抱未来,让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创造新价值的源泉。
评分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接触到的信息量庞大,但很多时候却显得浮躁而浅薄,对于自身文化的根源了解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寻根”之旅。我希望它能帮助我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独特性,理解那些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我猜想,这本书里可能涉及了对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探讨,这些都是构建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或许,它会剖析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甚了解的传统节日习俗,让我明白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深厚意义;又或许,它会解读一些被遗忘的古代典籍,发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智慧,让我在现代社会中也能汲取养分。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深刻而又触动人心的笔触,唤醒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我明白,我们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这份责任感,我想这本书能赋予我。
评分我平时对于那些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研究报告总是敬而远之,总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但这本书,从它的装帧和出版社来看,似乎并没有那种冰冷的研究气息。群言出版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温和而有力量的质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即便是在探讨“研究”这个主题,也会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不会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设想着,它可能是一些学者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他们对某个传统文化现象的发现和解读,或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考据,让我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而不是让我独自面对一堆繁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本常读之书,随时可以拿出来品味其中的文化韵味,感受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温暖。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传统文化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9787802565227这个ISBN码,在我的经验里,有时也预示着一本内容扎实、有深度但未必曲高和寡的书籍。我常常在想,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不是还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印象中?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正价值。也许它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某个我们熟悉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茶道、书法,或者戏曲,发掘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意义。我猜想,它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学术观点,但用一种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来阐述,让即使不是专业研究者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我期待它能挑战我现有的认知,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不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让我能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