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白话资治通鉴/学大书院 | ||
| 作者 | (宋)司马光 | ||
| 定价 | 19.80元 | ||
| ISBN号 | 9787807361671 | ||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07-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三  分 晋  | 
| 编辑推荐 | |
|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巨著。全书共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五代灭亡,前后长达1362年的历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包括杂史、传状、文集、谱录等数百种,内容充实。该书以历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述君主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大事与政策的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使统治者取得鉴戒。该书完全用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事,结构严密,条理清晰,堪称我古代*完善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这套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为它加了不少分。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看得出来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白话文字体的排布清晰、疏朗有致,配合着恰到好处的段落划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相较于那些满是密密麻麻小字的古籍影印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天堂级的享受。它让原本应该被束之高阁的经典,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可以随时翻阅、随时思考的良伴。这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优秀文化的有效再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与伟大的历史进行一次深入、愉快的对话。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编排心思非常巧妙,它在“白话”的流畅性上做得非常到位,但绝不是那种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深度的敷衍之作。我注意到,很多关键的史实点和司马光的原意,都被精准地保留了下来,只是通过更现代的语汇进行了“翻译”和“润色”。这使得我们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原著的厚重感。特别是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你会清晰地看到某些君王如何从英明走向昏聩,某些谋臣如何为了一个信念鞠躬尽瘁乃至走向极端。这种对人性的细腻捕捉,远比单纯记叙事件来得震撼人心。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政治哲学和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让人读完后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权力运作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有点担心“白话”会不会让味道变淡,流于表面。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白话”处理得很有分寸,它保留了史书的严谨性,却极大地提升了可读性。对于我这种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它成功地将“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和“系统学习”的深度结合了起来。每次读上几页,都能立刻抓住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矛盾冲突,不会因为一下子涌入太多信息而感到疲倦。它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导游,领着我们走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适时地指出那些关键的路标和转折点,让我们既看到了全貌,又不会迷失在细节的泥沼中。这种平衡感,是很多历史普及读物难以达到的境界。
评分我特别欣赏“学大书院”这个署名背后的努力。能把《资治通鉴》这种鸿篇巨制,改编得既能让初学者不惧怕,又能让有一定基础的人感到满足,这背后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去斟酌每一个词句的取舍。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它不会为了赶进度而草草带过重要的战役或政治博弈,而是会花笔墨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深远影响。读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那种历史洪流不可逆转的悲壮感和宿命感,依然能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房。它成功地做到了“传神而不失真”,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关于治国安邦的宝贵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历史学习的一扇新大门!我之前总觉得《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离我太遥远,那些文言文看得我头昏脑涨,根本抓不住重点。但自从翻开这本“白话”版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亲切、贴近生活的语言,把司马光老先生那些精辟的论断和错综复杂的故事娓娓道来。读起来就像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在茶余饭后的闲谈,时不时还会蹦出一些现代人都能理解的妙喻。尤其对像我这种历史知识结构比较薄弱的读者来说,它就像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能轻松地跨越语言的障碍,直达历史事件的精髓。那些权谋斗争、英雄气短、王朝兴衰的脉络,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