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国学经典读本:管子
定价:28.00元
作者: 管仲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31730323
字数:
页码:4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本系列汇集了56本名著,旨在汇总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精华,全面反映中国古典文学的高成就,为读者提供中国的文学精品,上至诗经、诸子百家;中承唐诗、宋词、元曲;下继明清小说,文白交辉,圆融海纳,自成体系。为读者藏家奉献这套珍贵的中国古典文学之图书大系。
内容提要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中华国学经典读本: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目录
牧民 
形势 第二
权修 第三
立政 第四
乘马 第五
七法 第六
版法 第七
幼官 第八
幼官图 第九
五辅 第十
宙合 第十一
枢言 第十二
八观 第十三
法禁 第十四
重令 第十五
法法 第十六
兵法 第十七
大匡 第十八
中匡 第十九
小匡 第二十
霸形 第二十二
霸言 第二十三
问 第二十四
谋失 第二十五
戒 第二十六
地图 第二十七
参患 第二十八
制分 第二十九
君臣上 第三十
君臣下 第三十一
小称 第三十二
四称 第三十三
正言 第三十四
侈靡 第三十五
心术上 第三十六
心术下 第三十七
白心 第三十八
水地 第三十九
四时 第四十
五行 第四十一
势 第四十二
正 第四十三
九变 第四十四
任法 第四十五
明法 第四十六
正世 第四十七
治国 第四十八
内业 第四十九
封禅 第五十
小问 第五十一
七臣七主 第五十二
禁藏 第五十三
入国 第五十四
九守 第五十五
桓公问 第五十六
度地 第五十七
地员 第五十八
弟子职五十九
言昭 第六十
修身 第六十一
问霜 第六十二
牧民解 第六十三
形势解 第六十四
立政九败解 第六十五
版法解 第六十六
明法解 第六十七
臣乘马 第六十八
乘马数 第六十九
事语 第七十一
海王 第七十二
国蓄 第七十三
山国轨 第七十四
山权数 第七十五
山至数 第七十六
地数 第七十七
揆度 第七十八
国准 第七十九
轻重甲 第八十
轻重乙 第八十一
轻重丁 第八十三
轻重戊 第八十四
轻重己 第八十五
作者介绍
文摘
【译文】
  “可浅可深,可沉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这是在说君主在决议时应多采纳意见,从而挑选有效果的办法。“天不会一直停止在一个时间,地不会只生长出一种植物,人也不会一生只有一种事业”。所以说:想有的业绩,就要凭借别人的能力,想得到名誉和地位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聪明的人观察事物,不会专注特定事物,而是观察旁边有关事物的共同规则。规则的使用是没有边际的,详细得没有边境,可以应用在各种事物上。因此,区分一种言论,听取一种言辞,专注一种事物的人,可以了解部分的东西,但不可以融会贯通,把握事物的共同规则。贤明的人由这点可以懂得言论是不可以只满意于一种的,而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加以考虑,发现其中的规律:懂得事情是不可以满意于一种处理方式,而要大家畅所欲言,并从中选择出有效果的一种。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个月有上中下三旬,每日有早晨和黄昏,每夜有白天和黑夜,日月有星辰,各有各主管的范围和能力。所以说:天不会一直停止在一个时间。山陵有矗立的,也有险要的,水源也有深潭和大河,泉水注入小河而不会干枯,湖泊连接小河的水而不会溢出,地势有高有低,土地有肥沃也有贫瘠,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所以说:地不会只生长一种植物。每个乡都有本乡的风俗习惯,每个国家都有各国的政治法令,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口味,衣服也有各种款式,世界上所用的器械、制画方圆的规则、度量衡的标准都有不同,各有各的用途。所以说:人是不可以只限于一样事情的。这里只是举了简单的例子表明事物是有规则的,其中的复杂道理是无穷无尽的。
  “依照你所观察的事情,给出正确的意见”。就是说在观察善良与丑恶,优和劣时,不可以不谨慎。臣民各尽其职不杂乱,政治事务就不会出差错。“各人立足自己的方向去做事”。就是说臣民应该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各走各的道路,各做各的事情,那么百姓就会坚守岗位不破坏秩序,就能保持好的风气,得到好的结果。“脚踏实地”。就是说做人办事应该光明正大。道德情操要有一定规律,就像工匠那样彰显绳墨规图,使后世的人们都能懂得道理而不会迷惑颠倒,所以名声不会消失。
  “天地间万物都会有其相依的一面,有好就有坏,类似有鼓就有棰,击鼓会发出声音”。说的是只要有唱,就有附和,唱声大和声也就会不差毫厘,如果能调和好,就能到达天地之道的。影子不会把曲折的事物显示为笔直,回声不会把丑恶的声音变得美妙,贤明的人应该懂得物以类聚的。所以看待事物必须持有认真的态度来加以防止。
  “天地包含万物,所以称为万物之橐”。宙合的意思,是上通达天上,下深到地下,外伸于四海之外,聚合天地成为一个包裹。把它打开,又可浸透到极其细微的地方,简直无法表达。真是大到没有任何物体能够在它表面,小到没有任何物体在它里面,所以说能包含天地。宙合的意思并没有公开,如果要加整理,其内涵还不到一版,然而却无人去整理。包含得多内容就丰富,发表及时运用就恰当。圣人之道关键在于既丰富又得体。什么叫得体呢?依照不背离规律的研究,应用于各类事物,适合各种变化而不没有过失,就叫恰当。事物变化没有规律,没有处置不当的,治事的始终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所以给它取名为“宙合”。
  ……
序言
牧民 
形势 第二
权修 第三
立政 第四
乘马 第五
七法 第六
版法 第七
幼官 第八
幼官图 第九
五辅 第十
宙合 第十一
枢言 第十二
八观 第十三
法禁 第十四
重令 第十五
法法 第十六
兵法 第十七
大匡 第十八
中匡 第十九
小匡 第二十
霸形 第二十二
霸言 第二十三
问 第二十四
谋失 第二十五
戒 第二十六
地图 第二十七
参患 第二十八
制分 第二十九
君臣上 第三十
君臣下 第三十一
小称 第三十二
四称 第三十三
正言 第三十四
侈靡 第三十五
心术上 第三十六
心术下 第三十七
白心 第三十八
水地 第三十九
四时 第四十
五行 第四十一
势 第四十二
正 第四十三
九变 第四十四
任法 第四十五
明法 第四十六
正世 第四十七
治国 第四十八
内业 第四十九
封禅 第五十
小问 第五十一
七臣七主 第五十二
禁藏 第五十三
入国 第五十四
九守 第五十五
桓公问 第五十六
度地 第五十七
地员 第五十八
弟子职五十九
言昭 第六十
修身 第六十一
问霜 第六十二
牧民解 第六十三
形势解 第六十四
立政九败解 第六十五
版法解 第六十六
明法解 第六十七
臣乘马 第六十八
乘马数 第六十九
事语 第七十一
海王 第七十二
国蓄 第七十三
山国轨 第七十四
山权数 第七十五
山至数 第七十六
地数 第七十七
揆度 第七十八
国准 第七十九
轻重甲 第八十
轻重乙 第八十一
轻重丁 第八十三
轻重戊 第八十四
轻重己 第八十五
作为一名文史专业的学生,我常常需要在大量文献中快速定位核心思想,并梳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这本读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工具性”和“思想穿透力”。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高度的提炼和组织。我注意到,在对某些涉及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的部分进行讲解时,编者显然引用了不同时代的注疏大家的观点,并进行了审慎的筛选和比较。这使得读者在理解同一概念时,能够接触到多重视角,避免了单一解读的局限性。例如,书中对“义利之辨”的探讨,就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它没有简单地宣扬某一方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思想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这一永恒命题的权衡与取舍。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分析,对于提升我们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带着“导览图”的古籍迷宫,让人在其中游走自如,收获良多。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读本”一开始是抱着十二分的谨慎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挂羊头卖狗肉的简化版或“快餐式”解读,读完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对原典的理解反而更加模糊。但这次的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选文精准,注释详实,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在过度解读中迷失方向,而是紧紧扣住了原著的精神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典故和历史背景的补充上所下的功夫,这些看似“题外话”的补充材料,恰恰是理解古人思维方式的钥匙。举个例子,当我读到关于“轻重之术”的论述时,如果缺乏对当时特定历史情境的了解,很容易将其误解为单纯的权谋之术。然而,书中的附注清晰地勾勒出了齐桓公时期特殊的财政和军事压力,瞬间点亮了那些文字背后的战略意图。这种尊重文本、尊重历史的编辑态度,是衡量一本优秀国学读本的核心标准,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让我感觉到,阅读古代经典并非高不可攀的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发现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充满智慧和哲思的古代世界。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翻阅起来。里面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用心,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对经典的敬畏。我个人对古代思想史很有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将复杂理论深入浅出地阐述出来的作品。这本书的选编和注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与“亲民”的完美结合。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耐心温和的老师,一步步引导读者走进古人的思想迷宫。比如,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作者群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考证和比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这一点对于想系统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经济思想与治国方针的演变,这本书的某些篇章正好提供了极为扎实的文本基础,让我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装帧、编排、注释上都体现出高水准的国学入门与进阶的佳作,值得案头常备,时常翻阅,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我是一个资深的古籍爱好者,平时阅读偏好那种原汁原味的版本,总担心翻译和注释会“跑偏”。因此,在决定购入这本读本之前,我特意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内容进行比对。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在保持文本原始性的前提下,非常巧妙地处理了文言文的“可读性”问题。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大段大段的现代汉语直译,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引导性的方式——在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进行点状的、精确的批注和解释。这种做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同时又不至于让老读者感到索然无味。它像一座精巧的桥梁,连接着古奥的文本世界和现代读者的理解能力。我尤其喜欢它在篇章结构上的安排,逻辑性极强,使得即使跨越不同主题的内容,也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贯穿和统一。这对于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对于想深入研究某一学派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这套读本无疑是架设知识塔楼的坚实地基。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给家里的晚辈作为国学启蒙的教材。我希望他们能尽早接触到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而不是被碎片化的网络信息误导。在试读了几章后,我发现它完全符合我的期望,甚至超出了预期。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温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读起来令人心神宁静。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书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的阐述,提供了极佳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参照。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培养孩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极有助益。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那些略显晦涩的句子时所使用的比喻,既贴近生活,又没有失掉原有的深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了古代的智慧,更在于它用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重塑了这些智慧的生命力。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播种,我坚信它能为年轻一代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明宝库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