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的心语
定价:26.00元
作者:张芬之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43682511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爱的心语》主要内容包括:天意、问我爱谁、天意、自从认识你、送、缘、雪与情、昔日的爱恋、愿、奔腾不息、瑰丽的梦、永远、羞答答、心安、爱妻、读信、祝福、因为有了你、笑一笑十年少、爱你的理由、花更艳、婚庆等。
目录
辑 天意
问我爱谁
天意
自从认识你
送
缘
雪与情
昔日的爱恋
愿
奔腾不息
瑰丽的梦
永远
羞答答
心安
爱妻
读信
祝福
因为有了你
笑一笑十年少
爱你的理由
花更艳
婚庆
一二三四
花果山庄抒怀
因为所以
欢乐一生
虎与猫
美不胜收
第二辑 相思
倩影
忘不了
思念
你是太阳
想
月
情思
盼
愁肠百转
正月十五
秋雨
相思
独步
像条蛇
春景
问苍天
……
第三辑 绝情
第四辑 爱恋
第五辑 散文
后记
作者介绍
张芬之,安徽省灵璧县人,1945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生。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记者协会新闻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是终身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
1968年投笔从戎,曾任北京军区空军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长、北空导弹某师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毛遂自荐转业进京,先后担任《中国报刊报》常务副总编,《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总编辑。1991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工作者。1993年进入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部学习,同年被批准享受特殊津贴。1995年获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评为高级编辑。曾连续15年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连续8年担任国家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9年以来,先后出版过《笔耕路》、《信息录》、《人生是杯苦酒》、《报苑随笔》、《拾萃集》、《阅稿随笔》、《伏案拾萃》等7部新闻、文学专著,主编过《中国主流传媒》、《十步芳草》等多部新闻出版文集,曾先后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还获得过中宣部举办的繁荣出版好作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消息、通讯、评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1000余篇,总计400余万字,是一位忠诚勤勉、自学成才、与人为善、才思敏捷、开拓奋进的新闻出版专业工作者。
文摘
序言
辑 天意
问我爱谁
天意
自从认识你
送
缘
雪与情
昔日的爱恋
愿
奔腾不息
瑰丽的梦
永远
羞答答
心安
爱妻
读信
祝福
因为有了你
笑一笑十年少
爱你的理由
花更艳
婚庆
一二三四
花果山庄抒怀
因为所以
欢乐一生
虎与猫
美不胜收
第二辑 相思
倩影
忘不了
思念
你是太阳
想
月
情思
盼
愁肠百转
正月十五
秋雨
相思
独步
像条蛇
春景
问苍天
……
第三辑 绝情
第四辑 爱恋
第五辑 散文
后记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它摒弃了传统的三幕剧模式,更像是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但时间线索非常混乱的素描集合。章节之间看似松散,但当你读到后半部分时,你会猛然发现前几章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突然在关键时刻出现了,而且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你对之前所有事件的理解。这种“后知后觉的联结”让人读完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翻回去重读一遍,去寻找那些被我忽略的、看似不重要的线索。它强迫读者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意义构建者”。作者似乎在说: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真相往往藏在你以为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之中。这本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回味无穷,它不是读完就结束了,而是读完之后,它才真正开始在你脑海中运作,不断地催生出新的解读和感悟。它在挑战我们对“故事完整性”的固有认知,并用一种非常迷人的方式,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不完美和碎片化。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初读时甚至有些抓狂。它更像是一首结构极其复杂的交响乐,主题不断地重复、变奏,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又沉入近乎寂静的低音区。作者似乎完全不关心现代读者对“效率”的期待,他沉迷于细节的雕琢,对环境和场景的铺陈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描述主人公从A地走到B地,中间穿过的那条小巷,作者可以花上好几页去描绘光线如何穿过头顶的晾衣绳,留下斑驳的阴影,以及地面上青苔的生长纹理。起初我总想跳过去,寻找“关键情节”,但当我强迫自己沉浸其中后,我发现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赘述”,构建了故事的骨架和灵魂。它们不是装饰品,而是支撑整个情感世界的地基。这本书需要你放下手机,关掉通知,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阅读。它考验的不是你的理解力,而是你的耐心和共情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肌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那种对文字的敏感度,那种捕捉潜台词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来消化的“慢食”文学。
评分说实话,我有点搞不懂这本书到底想表达什么宏大的主题,它太散了,太生活化了,以至于我得不断地提醒自己,这确实是一部“小说”。它里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没有明确的反派,每个人物都带着一种令人心疼的、人性的模糊地带。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对“遗憾”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书中的人物似乎都在为过去某个微不足道的选择付出代价,但这种代价不是通过惩罚来体现的,而是通过持续的生活惯性来折磨人的。看着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我感到一种深刻的悲凉,但这种悲凉并不令人绝望,反而有一种奇特的真实感。它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中那些被我匆忙略过的瞬间,那些可能早已决定了我现在处境的岔路口。这本书像是一部关于“如果当时”的哲学探讨,但它拒绝给出答案,只是让你沉浸在“如果当时”本身带来的重量感中。它不提供安慰,但它提供了一种陪伴——陪伴你去面对那种无解的宿命感。
评分天哪,最近翻开这本书,简直就像是踏入了一个久违的故乡。那种文字的质地,带着一种温暖的、可以触摸的颗粒感,与我读过的那些光洁、高效的现代小说完全不同。它不是那种上来就抛出惊天动地的情节,而是慢悠悠地,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裁缝,一针一线地为你缝制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沉默”的方式。书里的人物很多时候并不说话,但那些留白,那些眼神的交汇,那些在日常琐事中无意间流露出的习惯,比任何长篇大论的内心独白都要有力得多。比如说,书中关于一场家庭晚餐的描写,不过是几页纸的内容,但通过对餐具摆放的细微调整,对茶水温度的反复确认,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旧木头和香料的味道。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它不直接评判你,只是安静地映照出你内心深处那些最柔软、最不愿触碰的部分。读完它,我感到了一种奇异的平静,不是那种被麻醉的平静,而是经过一番深刻的自我审视后达成的,对生活本身的接纳与和解。它没有提供任何救赎的承诺,却给予了面对生活本身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异端!我很少读到如此富有音乐性和律动感的散文体小说。它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独白剧。作者似乎在追求一种近乎巴洛克式的复杂句式,长长的句子层层嵌套,主语、从句、插入语交织在一起,但神奇的是,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种结构本身就模仿了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从来不是线性的,它们是重叠的、被情绪染色的、带着回响的。书中有一段对童年记忆的回溯,那段文字的节奏快得像心跳加速,然后突然停顿,用一个极简的短句收尾,那种戏剧性的张力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这不仅仅是文字技巧的展示,它完全服务于主题:人是如何通过不断地重述自己的过去来构建今天的自我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度沉浸式的,你需要大声朗读才能捕捉到它真正的韵味。它不适合在嘈杂的通勤路上看,它值得你点上一盏暖黄色的灯,为它留出整块不被打扰的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